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切为了贸易:看“官商一体”的殷商如何阴掉“千年老店”皮氏

(2019-04-22 20:38:14)
标签:

皮氏

殷商

贸易战

上甲

水正

分类: 烽火兵史

作者“过期大还丹”创作的“烽火兵史”系列第18篇,为您剖析“上古皮氏”的灭国真相,敬请斧正!

引子

《竹书纪年》记载“(夏)帝不降三十五年, 殷灭皮氏。”

《逸周书·史记解》记载“信不行, 义不立, 则哲士凌君政。禁而生乱。皮氏以亡。”

以上记载讲述的是殷商灭皮氏的一场战争。按照上述记载,似乎皮氏灭亡的主因是皮氏国君不行信义,于是国内的一些贤士想要替代其执政,结果爆发内乱,最后被殷商趁乱灭国。

表面上看,殷商在此次事件中与皮氏的内乱无关,只是在最后阶段介入,并且这种介入完全可以解释为商君不忍看皮氏持续动乱,于是吊民伐罪,完全是一副正义的形象。然而事实果真如此么?

一切为了贸易:看“官商一体”的殷商如何阴掉“千年老店”皮氏

吊民伐罪

一、皮氏灭亡的谜团

对于熟悉上古史的朋友而言,上述记载和解释透着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以及不合时代的陌生感。

熟悉感来源于灭国理由。看一看先商(成汤灭夏之前)灭国的理由:灭葛国因“葛伯不祀”、灭有虞氏因“君娱于乐,臣争于权”、灭夏因“夏桀为虐政淫荒”,是不是很相似?先商在灭国之前一贯喜欢给对方国君扣上一顶不仁不义的大帽子,从而使自己处于正义的一方。那么皮氏国君不行信义是不是也是一顶大帽子呢?

陌生感则来源于“哲士凌君政”。这个就有些诡异了,此时尚为夏朝,氏族内部成员是以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高层之间也多有密切的血亲关系,重大事件一般均由氏族议会共同决定。如果说夏朝这种集合了众多部落和邦国的联盟还存在“哲士”(实际上也是诸侯首领),一个氏族的内部哪里来的什么“哲士”?又如何敢“凌君政”?这完全给人一种强烈的时空错乱感。

本人在详细研读了先商史后认为:此次皮氏灭国事件中,先商所扮演的角色可能完全不是记载中描述的那样,是个迟到的正义使者,反而是个彻头彻尾的“阴谋编织者”。所谓“哲人”和“内乱”极有可能是先商精心炮制出来的出兵借口。先商处心积虑灭掉皮氏的理由也很时髦-为了贸易!

二、上古会发生贸易战么?

①贸易战产生的基础—商业活动

一说起贸易战,很多朋友会立马想起中美贸易争端或者鸦片战争,并在印象中认为贸易战是近现代资本主义产生之后的事情。

但事实上,贸易战与资本主义无关,而是随着商业的产生而产生。贸易的目的是为了逐利,利益不均就会产生摩擦,严重了自然就会发生战争,因此自古以来就有贸易战。

中国古代早已将贸易战玩出了花样,既有以“贸易”为目的而发动的战争,如俺答汗为了“互市”就对明朝发动了多次战争;也有以“贸易”为战争手段的,典型的例子就是春秋时期的贸易战高手管仲,这哥们通过“买买买”的手段来改变对方的产业结构,最终不战而屈人之兵。

②夏朝时已存在货币和商业贸易。

有朋友可能会说啦,你举的例子都是货币产生以后的事,上古时期是物物交换,各取所需,怎么可能会发生贸易战呢?

首先,要纠正一个错误,其实夏朝时已经有货币了,而且存在商业贸易。在二里头夏代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大量的海贝,就是夏朝的货币。

其次,先商国君“王亥”被尊为“华商始祖”,根据古籍记载,其已经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牛羊贸易,《楚辞·天问》中记载王亥“胡终弊于有扈”,其中的“弊”,有学者认为是“币”的通假,可见王亥有很大可能是使用货币进行贸易。这均证明在皮氏被灭之前已经存在大规模的商业贸易活动。

最后,即便是物物交换也会出现摩擦。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场战争“神农伐补、遂”可能就是因为斧燧氏对神农氏的“石器换粮食”政策不满而导致的冲突,可以看做是最原始的贸易战。

以上分析表明:皮氏确实存在因贸易争端而被灭国的可能性。

三、皮氏与先商存在贸易争端么?

皮氏与先商是否存在贸易争端呢?这需要从双方的营生开始分析:

①皮氏以畜牧业和皮革制造业为主业。

说起皮氏,这个部落在上古时期应该也是一个辉煌的部落。周穆王曾其列于二十八位帝氏之首(见于《逸周书》)。皮氏位于汾河下游,今山西河津市境内,上古时期此处畜牧养殖业较为发达。皮氏在畜牧养殖的基础上,最早发明了鞣皮制革的工艺。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发明,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古人的生存状况,而且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皮甲)。因此皮氏也像“神农氏、有巢氏”等氏族一样,“以事名氏”。到了夏朝,随着货币和商贸的出现,皮氏不仅向夏王朝供给产品,而且基本垄断了周边的畜牧和皮革贸易。

②商族在帝芒时期转型从事畜牧业贸易。

商人-大家一听名字就知道其从事什么营生。其实商族起初并不从事贸易活动,而是以治水起家,其首领世代担任夏朝的水正一职,即为夏朝的官员,与皮氏本无利害关系。然而到了帝芒时期,商族出了个天才首领“王亥”,他上位之后大力发展畜牧业贸易,从而使商族转型成为一个以贸易为主的氏族,后世“商人、商业”的称呼即源于此人,这就与皮氏形成了直接的产业竞争关系。

③先商两代雄主的“野望”导致冲突的爆发。

本来皮氏在汾河下游,而商族在黄河下游,按照古人的活动范围,两者有足够的空间各卖各的畜产品。然而王亥是个很有野心的首领,一心想带领商族走上崛起之路。这哥们发明了牛车,可以将贸易范围扩展的极广,他一直试图将自己的畜产品向西推广,然而西部是“千年老店”皮氏的贸易辐射范围,商族的畜产品在此处毫无竞争力可言。面对强大的皮氏,无奈之下的王亥只好把贸易视线转向了北方,并与易水附近的有易氏通过联姻来促进贸易。

王亥还一直推动商族内部的制度改革,试图将母系婚制改为父系婚制,将王位继承制度由传统的“兄终弟及”改变为“父子传承”,这就严重损害了与其联姻的有易氏一族的利益以及其弟王恒的利益,最终导致其死于有易氏和王恒的合谋。

王亥死后,其子上甲微继位,这是先商一代雄主,有勇有谋,他先是以报父仇的名义借兵河伯吞并掉了有易氏,然后凭借“只身灭国”的巨大威望,成功推动了王亥未竞的制度变革,将商族从落后的部落形态转变为邦国形态。

此时的商族实力空前强大,上甲微也信心爆棚,他将视线同样投向了皮氏,并认为:吞并皮氏,可以获得其所掌握的先进的鞣皮制革工艺,丰富商族的产品线,提高产品质量,占领西部的市场,这对商族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天下虽大,但决不允许另一个贸易竞争对手的存在!因此对皮氏的吞并势在必行,这是一种典型的商人思维,在那个时代还是相当高端的。

四、精心编织阴谋

既然决定要吞并皮氏,那怎么实施呢?直接发动战争显然是不明智的,不仅胜负难料,而且会招来夏王朝的干涉,因此需要一种合适的出兵理由。

①在皮氏身上重演“王亥”的悲剧

此时的皮氏正如王亥时期的商族一样,同样处于从落后的部落形态向邦国形态的过渡过程中,父传子的王位继承制度刚刚确立,并与兄终弟及的继位传统发生着激烈的冲突。失去王位继承权的国君的兄弟们和利益受损的氏族长老们心有不甘,一直试图重新回归继位传统。

上甲微敏锐的发觉了皮氏族中所发生的情况,因为这也曾同样在商族上演,并最终导致了王亥的悲剧。上甲微决定将王亥的悲剧同样复制到皮氏国君身上,他很快制定了一个精心的阴谋,那就是勾结并扶植皮氏中失去王位继承权的国君的兄弟,鼓动他们重新夺回王位继承权。

在商族的秘密扶植和鼓动下,皮氏国君的兄弟和部分长老共同发起了反对国君的暴乱,这应该就是史书上所谓的“信不行, 义不立, 哲士凌君政”的真相。由此皮氏爆发内乱,在商族的煽风点火之下,内乱愈演愈烈。从而使上甲微能够打着平定内乱的旗号名正言顺的介入皮氏内乱,并借机吞并了皮氏。

②永远不会到达的夏朝的干涉

有朋友可能会问:不对啊,为何是商族介入内乱?夏王朝在干什么,他会放任商族吞并如此重要的一个属国?

前文已经提过,商族世袭夏朝的水正一职。由于上古时期曾经爆发过大洪水,因此水正是非常重要的官职,夏禹也是因为治水而得位。当时为了治水时的便利,水正有征调沿河部落的权力,而皮氏位于汾河流域,正处于水正的管辖范围。因此上甲微应当是以皮氏内乱殃及汾河治理的理由介入,并上报给夏帝不降,这正属于商族的职责所在,也是上甲微高明的地方。因此夏王朝实际上算是委派商族来全权处理此时,想来以夏朝的强大,还没有将小小的皮氏放在心上。

五、结语

皮氏的灭亡与商族的双重身份密不可分。如果商族不从事贸易,也就不会与遥远的皮氏产生冲突;如果商族没有水正的身份,其对皮氏的吞并则很难不引起夏朝的干涉。商族的双重身份是其阴谋最终能够实施的基础,充分显示了“官商一体”的可怕。

商族吞并皮氏后,贸易拓展到西部,实力进一步大增,为商族最后征战四方,成功灭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甲微也因其巨大功绩,在后世商族中获得了非常隆重的祭祀。

主要参考文献:《“皮氏”初探》

 


[“烽火兵史”系列,从华夏第一战讲起,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关注公众号“过期大还丹”,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blog.sina.com.cn/u/586098699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