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之谜-关二爷是不是近视眼

(2019-01-12 20:17:46)
标签:

历史

文化

娱乐

关羽

近视

分类: 传奇

关二爷的威名在中华文化圈基本上算是家喻户晓了,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也多有褒封,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一说起关二爷,无论男女老幼,多数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比如温酒斩华雄啊(华雄:我是背景,- _ -!)、斩颜良诛文丑啊(颜良文丑:我俩也是- _ -!)、过五关斩六将啊(某某:- _ -!)、华容道啊(曹操:- _ -!),总之,二爷是个盖世英雄,人送外号“万人敌”。

可是,关二爷的英雄光辉下也有那么一点点小小的污渍:二爷老是中箭!这实在太尴尬啦。

 历史之谜-关二爷是不是近视眼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二爷的中箭史:

在正史《三国志》中,关二爷有两次中箭记录:第一次在《三国志 关羽传》: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流矢,好吧,这是暗器,自古暗箭难防,原谅二爷。)。第二次在《三国志 庞德传》:后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庞德,好吧,这是名将,名将懂不懂?弓马娴熟,二爷大意了,二爷有时会大意,在所难免,最厉害的一次把荆州丢了- _ -!)。

在演义中,二爷更不得了,被花式射中:韩福(能射关二爷,你牛!好吧,这是偷袭!)、黄忠(这是神射手,二爷心服口服!)、庞德(又是你!咦,为何要说又呢)、曹仁手下某小兵(这是弩箭,还是乱箭,二爷:......)。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就要问了,二爷如此善射,啊不,善被射,是不是有啥缺陷,比如二爷是不是近视眼呢?论点有了,论据也是有的:二爷喜欢夜读春秋,近视眼兄弟们都知道,在黑灯瞎火中(比如偷偷闷在被窝里使用手电筒)看书是很容易近视的。嗯,这是近视眼的成因。二爷喜欢眯着眼,江湖人称“关公不睁眼,睁眼必杀人”,多么霸气!但二爷心中苦啊,眯眼很好么?近视眼兄弟们知道啊,在没有神器眼镜的年代里,近视眼会自动成为眯眯眼,使劲挤眼睛啊,可还是看不清。嗯,这是近视眼的表象。最后的结果就是二爷喜欢中箭,并且斩了颜良(颜良:这有关系么?,关二爷:不好意思,近视眼,灰蒙蒙一片,到了跟前才发现千军万马,得亏赤兔快啊)。

好吧,二爷好好的帅酷炸裂的丹凤眼,装b气质一流,竟然跟近视眼挂上钩啦,这要不正正名,二爷粉儿会噌噌的掉啊。是可忍,小编不可忍,要为二爷申辩一二:首先呢,根据科学研究,近视眼的成因主要是缺乏户外运动,在昏暗的、强烈的、闪烁的等等光线下长时间用眼。但咱二爷的主要工作是带兵打仗,带兵打仗是个苦差事,需要武艺精熟,显然二爷在带兵之余还得练练刀法、做个深蹲什么的,因此是不缺乏户外运动的。古代灯烛比起日光灯肯定差很多,但人家不闪烁啊,而且靠的近了那亮光也是可以的。小编小时候村里的婶子阿姨大妈什么的,经常在煤油灯前长时间做针线活,也没见谁近视了。另外,《春秋》原文大约就18000个字,以二爷的本事,早就背的滚瓜烂熟啦,读一读也就是作作秀,不需要太耗费眼神。因此呢,小编认为关二爷近视眼的成因不太靠谱。其次呢,对于关二爷眯眼,小编认为,这是因为二爷的丹凤眼太过狭长,评书上说,二爷的丹凤眼可以不用回头即能看到身后,这样文丑才被拖刀斩掉的,要是二爷一会儿一回头一会儿一回头,文丑再傻也知道他要干嘛啦。狭长的丹凤眼再加上单眼皮(古代单眼皮是主流,不信看看兵马俑),可不就显得眯眼嘛。最后呢,小编有致命一击的证据,关羽曾是马弓手,马弓手懂不懂?弓手啊,那得眼神好。关二爷还有战例呢,曾一箭射中成何(德回顾成何曰:吾闻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今日乃我死日也。汝可努力死战。成何依令向前,被关公一箭射落水中),看看,神箭手,谁再说二爷近视眼跟谁急。什么,你说二爷那一箭是射庞德的,二爷视力不好,射脱靶啦。小编告诉你,这不在于二爷是射庞德还是射成何,这体现的是弓马手的自信,二爷是看得清的,只是箭法有些臭。

既然二爷不近视,那为啥老中箭呢,小编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二爷长得太威武了,身高九尺,在万军中总是那么出众,让人忍不住就想射一箭。另外,二爷的刀也太沉了,你看赵子龙拿着烂银枪轻轻松松就把箭拨开了,二爷就不行,那刀启动太慢,也不太好刹。总之呢,二爷中箭不是因为近视,诸位网友怎么认为呢?

(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blog.sina.com.cn/u/586098699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