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杨武之,突出他的伟大精神和卓越的故事以及他与他儿子杨振宁之间发生的事件,证明出他的苦衷及体现杨振宁随后回国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忠”“厚”“爱国”
西南联大是把清华、南开严谨教学的精神与北大传统的自由研究的精神结合了起来,把北大的自由与民主、清华的生动活泼与事业心、南开的实干与严格整合起来,
以培养学生成为勤奋努力、事业心强、学习严谨、具有自主能力和主动性的人才。当然其中也包括许许多多的德望教授,其中的杨武之也不例外。
关于“杨武之”,很少有人知道,但半个多世纪以前,真是“天下无人不识君”。他在清华大学担任算学系教授和系主任长达20年之久,陈省身、华罗庚等均出自他门下。他还有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儿子叫做杨振宁。华罗庚曾说:“古人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我之鲍叔乃杨师也。”,这个杨师就是杨武之。
杨武之是凤阳人,出生在合肥,留学之前在安庆工作,杨振宁是的名字中的“宁”就是安庆的别称。
如今这个名字不为人所知,但是在学术界,或者在清华园,依然是雷霆贯耳,他是第一个将现代数学带进中国,并建立学科,培养出华罗庚、陈省身这样的数学家。被学生痛打,萌生“科学救国”的想法
和儿子杨振宁比起来,杨武之的人生算是坎坷,父母早亡,在叔父的帮助下完成学业,修完了高等师范的学业回到家乡安徽省立二中任教。年少气盛的杨武之,曾经全凭毅力完成学业,自然希望能给贫苦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学校里施行严格的纪律,对一批纨绔子弟严加管束。
学校规定,夜晚10时,关闭校门,使一批在外寻欢作乐而迟归的学生,不得其门而入。由此,一些不思上进的学生,对舍监杨武之大为不满。
一天晚上,进不去校门的学生寻衅闹事,砸破了杨武之的窗户,还将杨武之捂住,准备痛打一番。结果学校保卫闻讯而来,杨武之才得以脱身。
闹事之后,这些闹事的学生个个家庭势力雄厚,家长自然袒护学生,企图不了了之。甚至有的家长告诉他:“在安庆这个地方,还轮不到你杨武之说的算,一句话就让你干不了。”
杨武之遂愤而辞职。这一事件对他刺激颇深,觉得一介书生,难以和腐败的政府及土豪劣绅相周旋,民主科学的思想才是中国的救命稻草。
杨武之因此萌生“科学救国”的意念,希望以出国留学,振兴中华科学,发扬中华文明来改变中国的黑暗现实。在安庆教书期间,积极准备参加留学考试。和父亲比起来,杨振宁读书的时候,父亲已经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少年时代埋头在学习之中,不知道祖国的苦难,留学的想法不过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不回国的想法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了。
他自己则主要研究“近世代数及数论”,为大学生讲授代数,为研究生讲述群论,影响了大批后学者,华罗庚、陈省身便是其中的学员。
他开创了中国近代数论研究,是我国数论研究的启蒙者、推动者和大学数学教育的先驱者和“没文化”的老婆至死不渝。对于他的儿子杨振宁,现在可谓是家喻户晓。
“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在北京订婚。”“清华学子怒批杨振宁”……等等谣言渐渐在网上传开。而我却认为极为可笑!
何为“忠”?古人云,忠之属也,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些其实都是封建思想,宋代更提倡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杨振宁只是一位科学家,不是道德模范。邓稼先、钱学森等人让人敬仰,但不能要求所有旅美学者全都是邓稼先和钱学森,事实上也做不到。成不了邓稼先、钱学森那样的人就是对祖国的不忠,这种说法不仅可笑更是荒唐,根本就不值得一驳。
杨振宁有没有为国家做出过贡献,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如果他对国家没有贡献,紫金山天文台怎么会把所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
杨振宁忆父亲杨武之曾写到:“父亲于1973年5月12日长辞人世。在他的一生77年的时间里,历史有了惊天动地的演变。父亲去世以后,我的小学同班同学,挚友熊秉明写信来安慰我,说父亲虽已过去,我的身体里还循环着他的血液。是的,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
“父亲一生确实贯彻了“忠”与“厚”两个字。这与那一代人的家国忧思之感一起深深影响了杨振宁。
儿时,父亲教我唱‘中国男儿……’”
杨振宁终于选择在80多岁高龄的时候归国定居,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出谋划策,并于2017年选择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一名真正的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公民。叶落归根也不晚,祖国什么时候都欢迎你,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的心愿终于在自己去世多年后有了一个令人高兴的结局,这对父子终于可以冰释前嫌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