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游走印度20年
游走印度20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121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疫情严重,印度穷人为何仍然淡定?

(2020-04-13 10:51:16)
标签:

杂谈

文化

旅游

时尚

印度

分类: 印度文化系列

新冠病毒全球肆虐,印度也不能独善其身。

最近印度政府管控力度加大,出现了大规模“返乡朝”……近日又疯传贫民窟出现疫情……

但是作为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穷人占比50%以上,居然能够秩序井然,不得不让人感到困惑……

疫情严重,印度穷人为何仍然淡定?
印度大规模返乡朝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了解印度人的宗教信仰。 

印度人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印度80%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是早期婆罗门教演化而来,婆罗门教有三大理论:吠陀天启、轮回说和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在佛教兴起后曾一度衰落,后经大规模改革后逐渐恢复元气,宗教改革虽然轰轰烈烈,然而这三大理论却被完好的保持下来直到今天。

吠陀天启(Veda Sruti

吠陀天启指的是《吠陀》是神的启示,一起要以《吠陀》为理论基础,这里不多讨论。

种姓制度(Varnas

种姓制度是印度教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把印度教徒分为婆罗门(Brahmana)、刹帝利(Kshatriya)、吠舍(Vaisya)和首陀罗(Sudra)。婆罗门是最高种姓由婆罗门教祭司、文职官员和知识分子构成,主要负责辅助国家的管理和宗教事务;刹帝利由国王和武士构成,主要负责国家的行政管理包括抵御外敌入侵和发动对外战争;吠舍由商人、农民和手工业者构成,负责社会的生产;首陀罗是最低种姓,由被征服民族、奴隶和罪犯构成,专门给前三个种姓提供各种服务。

印度教经典《梨俱吠陀》里讲,婆罗门产生于创世者的脸部,刹帝利产生于他的手臂、吠舍产生于大腿,而首陀罗则产生于创世者的双脚。

最初种姓制度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不同素质和性格的人从事不同的工种。这种以职业划分阶层的制度,最初起到安定社会的作用,但是随着种姓的世袭,阶层的划分不再根据职业和能力,而是根据出身,其原来的积极作用消失殆尽,慢慢变成社会发展的桎梏。

疫情严重,印度穷人为何仍然淡定?
印度百姓接受检疫

轮回说(Samsara

印度教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要经历生死轮回的,人死后灵魂不灭,就像丢掉旧衣服一样,离开已经死亡的躯体,再到另外一个新的躯体里。但是你的下一生是否还是人类就不好说了,要看你前世的所作所为,这就是Karma)。指的是行为行为的结果,好的行为带来好的结果,相反带来恶果,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分为三种,一种是过去业(Sanchita),你前世或者跟前几世的所作所为带来的果报,一种是现在业(Prarabdha),是你今生的所作所为带来的果报,还有一种是将来业(Agami),你未来的所作所为带来的果报。

假如你前世做了很多好事,就积攒了很多善业,那么这一生就仍然为人,而且还会根据所积善业的多少决定你可以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比如以前是平民,做了不少好事,就可能生在一个刹帝利或者婆罗门家庭。反之,即使是个婆罗门种姓,如果前世恶贯满盈,今生也会从高种姓跌落至低种姓,甚至是贱民也说不准……最糟糕的还可能被剥夺为人的权利,或变成牛给别人耕地,或变成狗给别人看家护院……


解脱说(Moksha)

其实当人也并非一件美差,生要经历生老病死的痛苦,死后还要面对轮回之苦,想要获得永恒的喜乐必须想办法解脱。为此,数千年来无数大师、先哲冥思苦想,总结出大量解脱之道。

佛陀提出四圣谛”“八正道,渡人出苦海。

《瑜伽经》里说,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个“真我”(Purusha),由于“无知”(Avidya),被“世界”(Prakriti)所蒙蔽,看不见这个“真我”。通过练习“八支行法”(Ashtanga),控制住内心中思维的波动,就可以看清“真我”,从而获得解脱。

吠檀多(Vedanta)理论是当今印度教的主流学说,以商羯罗大师(Adi Shankra)的一元论为主要思想基础,认为是一致的,的一部分,就是或者 就是,没有任何差别,只是由于无知,才错觉以为”……

感觉有点乱,说白了,就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创造的,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由于被幻觉Maya)所蒙蔽,认识不到自己Atman)所以无法摆脱轮回……只有通过不断修行,认清这个自己,并且让自己合一,即瑜伽,才能获得解脱。

疫情严重,印度穷人为何仍然淡定?
车顶上的生活 

在印度人看来,生老病死是不断重复的循环,“死”后灵魂脱离肉体进入下一个新的躯体,开始新的轮回,而“生”是为了能够“解脱”,解脱了就可以脱离生死轮回。


……有了这样的信仰,出多大事都不会怕了!


2020年4月 北京

内容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欢迎批评指教

随时随地分享印度文化和瑜伽的最新研究成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