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读后感是师非师,是课非课——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琐感
(2020-10-29 21:18:48)分类: 叙事者悦读 |
“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
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于永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自从我做了班主任,对这句话的感触就更加深刻了。
一直认为,一个真正被学生喜欢的老师应该是毕业后还能常常被学生惦念、问候和看望的老师,而这点我一直引以为傲。也许是语文老师的先天优势,容易和学生进行较多的心灵沟通,抛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即使单纯的日记、周记的批改也是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极好的平台和机会。而我又是自认为还算比较“有情怀”的老师,所以和学生的距离容易格外亲近些。
还记得,每一届所带的孩子总有那么几个特别“粘人”的,要么利用日记周记传递自己的疑虑、困惑或面临的心理波动,要么课空有时间就去找我聊天,而我总是会很用心的给予回复和回应,有时候,我的评语比孩子们的日记都长。当看到孩子们在日记中写到:“我现在最开心最期待的事,就是能看到张老师的日记评语,满满的力量!如果我不好好写周记,都觉得对不起张老师的用心了。”
很多孩子只要遇到问题,总愿意找我聊聊,哪怕是已经上了高中或者大学的孩子们。比如:小媛、小婷因为早恋找我“拿个主意”,高三明确人生规划的小远面临专业选择时找我“参谋参谋”,甚至已经参加工作的小榕也会在面临情感抉择时找我“开导开导”,上高三的灿儿姑娘忙里偷闲也要给我写封长信汇报近况、表达想念和感谢……尤其是当毕业4年后的阿文在面临高四复读难以释怀的时候,把初中时我给她批改的日记评语当成前行的动力(先前的文章有记录)。我的心里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我做的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分内事,但竟然会对孩子们的成长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不由得认为自己就是学生喜欢的老师了!
现在回想,自己深受学生信任和喜欢的最重要原因还应该是我“不太像老师,不太像上课”。那时候的随性课堂真的很轻松愉悦还高效,那时候的我可以不用板着脸装威严,那时候的孩子们不用见到我就害怕甚至躲避,总是叽叽喳喳的围上来问这问那……
但现在,自从当了班主任,板着脸皱着眉是家常便饭,正常语文课上成班会也是常有的事,虽然课堂上也会轻松愉悦,有会心的笑,有愉快的交流,但“情怀”被“威严”代替,“通情达理”被“错必严惩”打败,“信任亲近”被“惧怕疏离”挤走。很多时候我忘却了自己还是一名曾经那么和蔼可亲的语文老师,只记得自己是必须严厉严格管理的班主任,哪怕明明知道孩子们会不喜欢会怕我躲着我,哪怕孩子们其实也知道我是为他们好,课下也会有几个孩子和我开玩笑,但还是不自觉的会疏离。我不知道,毕业以后的这些孩子们会不会理解我的良苦用心,是否会同样的亲近惦念信任我,但现在,我深切的感觉我做了一个孩子们不喜欢的老师了!因为“我的课太像课,我太像老师”了!
我想,也许我知道我今后的努力方向了:努力做一名“不太像老师的老师,教不太像课的语文课。”努力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更努力做一名学生喜欢的班主任。
我想,这应该是时隔四年之后,重读于永正先生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最大的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