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月第五篇致敬先生——观影片《陶行知》琐感

(2020-01-30 13:02:35)

无意间发现学习强国中有一部影片《陶行知》,正好作为本月共读《陶行知教育文集》的拓展,认真观影,对先生有了更多的认识。

影片是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的公益献礼片,是一部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主人公的传记故事片,影片讲述陶行知先生献身教育、教书育人、爱满天下的动人故事

作为一部公益片,可以说制作相当用心,客观地描述了陶行知的办学经历。陶行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思想始终贯穿在其中。

影片的主线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实践经历:从南京晓庄学校、上海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到育才学校。陶行知先生重视儿童和儿童教育,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

毫无疑问,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主张和实践足以使他立足于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的位置。通过影片的后半段,可以看出,陶行知是那个时代一部分中国知识份子的缩影,他们寄希望于通过平民教育来强大中国的广大农村,进而挽中华民族。

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正式创立之前,许多学子已经慕名而来,陶先生带领他们在晓庄的田间地头进行学习。每个人手上磨出的老茧和血泡就是交出的满分答卷,用陶先生的话说,这是考试也是锻炼。在晓庄广阔田地里造就的学生,要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他强调教育要有书本上的知,更要有大地上的劳,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后来陶先生将小庄改为晓庄,老山改为劳山,先生创造着新教育的破晓。先生还为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设计了独有的旗帜,等边三角形、锄头、笔,预示着教育学习劳作都是平等的,三角形里面的圆代表的是太阳,周边100颗星星,代表先生致力教育的宏伟目标:筹措100万元基金,征集100万名学生,开设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村。先生扛起了教育界改革的大旗。

1927年3月15日,晓庄实验乡村示范学校正式开学,时年先生36岁。学校异于其他的学校有两点不同,没有校舍没有教员,用先生的话说:“我们的校舍上面盖的是青天,下面踏的是大地,以宇宙为学校,奉万物为宗师。学校只有指导员而无教师,没有只教知识的老师,只有比较有经验的指导。农民朋友也是最好的指导,今后我们要好好的向他们学习。一般大学生都读过科学知识,可是我们的学校就在四通八达的乡间大路上前进。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先生和一群有着同样伟大理想的学生阔步行走在践行平民教育的大道上。

陶行知先生说:“随时教育随地教育随人教育,实在是不简单。老师即学生,学生即老师。学习就是向一切有本事的人学,学了做,做了还要教。”所以,在晓庄学校里,有生物学专业特长的人是指导员,有丰富种地经验的农民是指导员,有熟练捉蛇技术的叫花子也是指导员。在这里,学生们老师们学到的绝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丰富的生活技能。

1929年美国教育家克伯屈等人专程来到晓庄参观访问。同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授予陶行知先生荣誉科学博士学位。先生时年38岁。

晓庄实验乡村示范学校施行的是五种教育,达成五种生活:健康的生活,劳动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艺术的生活,社会改造的生活。先生在强调教育的全面性时曾幽默的打比方:“五官俱全才叫人,不能因为伤风感冒就不要鼻子。”一语道出教育的真谛。

但晓庄学校终因倡导民主自由而被当局停办查封。陶先生写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之后被迫避难日本,1930年4月,晓庄学校被查封停办。1931年先生回到上海,开始由平民教育到科学教育的更高层次的探索,编写涵盖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矿物农业生理卫生常识的简单教材——儿童科技丛书。1932年2月先生的通缉令得以正式取消,恢复公开活动。

十几年来,先生所提倡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科学教育,是先生的不懈探索,是先生献身教育的执着追求,其中心都是如何使教育得以普及。而先生提出的工学团的教育措施,就是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作用,让小先生去教妇女教不识字的家长,教周围所有不识字的成人。小先生制,可谓是先生在教育探索实践中的又一个伟大创举。在山海工学团,先生把卖报的孩子,拉黄包车的成人聚集起来,给予他们免费的教育机会,越来越多的小先生把平民教育进行到底。1933年11月,先生的母亲去世,1936年4月发妻汪纯宜去世。先生化悲痛为力量,更坚定执着的奋力前行。

先生认为所有伟大的真知灼见无不来源于行。唯有实践的行,才有真理的知。先生一生从创办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到上海山海工学团再到重庆难童学校,乃至1939年2月26日在嘉陵江乡村建设试验区创办育才学校,先生奔走呼号,呕心沥血播撒教育的种子。

当先生亲笔书写下“爱满天下”,当抗战胜利之时,先生54岁。1946年先生回到南京晓庄,在物是人非的曾经奋斗过的院子里,先生再次发出铮铮誓言:“终有一天,我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弥漫于宇宙,激荡于乾坤,普及众生,让人人都得到呼吸!”

但不幸的是1946年7月25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因过度劳累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那面等边三角形,锄头,笔,一百颗星星和心组成的旗帜永远熠熠生辉,一所所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不收钱的永远免费的学校会一直办下去,种子已经萌发,长成参天大树指日可待!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 毛泽东

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客。 —— 周恩来

万世师表。—— 宋庆龄

当今一圣人。——董必武

“一代伟人,名扬千古,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教育之林的一面旗帜。” ——布莱恩·库朋(美国东南联合大学副校长)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郭沫若……这些炫目的头衔和评价背后蕴藏的是我们对先生无尽感佩和敬仰。

也许,对先生最好的缅怀就是在先生未竟的事业上尽我们所能,不懈努力吧!今天,仍然有许多教育家、教育基金会,为了农村教育奔走告,有的致力于儿童营养提升,有的致力于留守儿童教育、学龄前儿童教育。我想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致敬

致敬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