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6.1】星巴克的服务创新战略
(2016-03-30 20:23:32)分类: 《企业战略管理》教辅资料 |
星巴克的服务创新战略
星巴克是在1971年由柏德温、波克和席格三人共同创立,他们于西雅图的帕克市场开设了星巴克第一家以新鲜烘培全豆咖啡豆为主要销售产品的咖啡豆专卖店。在1982年时,萧兹加入星巴克,负责商店的营运与营销业务。1984年萧兹离开星巴克并于来年自行募资成立以咖啡店经营模式为主的每日咖啡店。1987年星巴克创办人并购了同样以销售烘培咖啡豆为主的毕兹咖啡,并将星巴克以380万美元卖给萧兹,萧兹将每日咖啡店并入星巴克,自此萧兹取得星巴克经营权。
到20世纪90年代,原本属于高阶利基市场的精品咖啡大幅成长,并开始大幅替代原市场领导者如通用、雀巢等的低价研磨咖啡市场。换言之,此时精品咖啡已经正式成为主流市场。在此阶段表现最出色的便是后来成为市场龙头的星巴克,其营业收入由1990年的3500万美元,增长至2000年的21.7亿美元,增加近61倍,在北美地区的咖啡店数则由1992年的162家增加至1995年的627家,2000年达2446家,咖啡店数增加接近150倍。
表6.3
|
毕 |
星 |
最佳西雅图咖啡 |
波尔兄弟咖啡 |
策略焦点 |
高质量坚持:选购高质量的咖啡豆、拒绝人工调味的咖啡豆 完全直营:为确保质量与服务水平,采取拒绝加盟的策略 |
高质量坚持(同毕兹咖啡):但对质量的要求最高,甚至为了确保质量,坚持由自己的采购人员至产地采购最高级的咖啡豆 除坚持高产品质量外,在毕哈的要求下,也重视满足客户的需求 |
以加盟方式迅速扩大规模及经营据点,降低成本及市场先占为主要考虑 |
专注在烘培厂及配销物流的规模经济,透过杂货零售据点销售产品 |
服 |
热情且专业的服务:选对咖啡有热情的员工,以内部教育训练来建立员工的咖啡专业知识。 内部营销及口碑营销:由员工来建立客户的品牌忠诚度而非打广告 |
热情且专业的服务,且对员工的教育与福利更加重视,内部的教育训练长达13周,在员工福利方面则实施持股激励与几乎涵盖全部员工的保险制度。 内部营销及口碑营销(同毕兹咖啡):由员工来建立客户的品牌忠诚度而非打广告 外部营销:选择位于三角窗地点的店面展店,并以在同一地区密集展店的方式排除竞争者的进入空间 |
较不重视员工的专业训练、服务与福利 |
以杂货商为销售对象,欠缺对消费者服务的能力 |
产品策略 |
只卖全豆咖啡豆,后来在萧兹的坚持下虽销售咖啡饮料,但只限于一家据点 |
除全豆咖啡豆外亦卖咖啡饮料及由咖啡衍生出的相关产品,包括低脂咖啡、香草或榛果口味的调味咖啡、法布基诺冰品、咖啡冰淇淋、甚至罐装咖啡饮料市场 |
和星巴克类似,除全豆咖啡豆外亦卖咖啡饮料及由咖啡衍生出的相关产品 |
只卖咖啡豆,到1994年之后才开始进军咖啡饮料市场 |
市场定位 |
咖啡豆专卖店 |
第三地空间或星巴克消费体验:家和上班地点外的第三个日常生活的好去处 |
卖咖啡豆及咖啡饮料的咖啡店 |
咖啡豆烘培及配销业者 |
从表6.3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星巴克卖的不再只是高质量的咖啡豆、咖啡饮料或咖啡衍生饮品,它更是在卖其店内的气氛与场所,以满足人们在社交上或工作上的需求,形成一种有形产品与无形的服务、感官等结合而成的消费体验,这点我们也可以从星巴克店内的消费者群和其行为来印证。在星巴克店内的消费者,阶级涵盖各个阶层,包括学生、上班族、SOHO(居家办公)族、高阶主管、退休的老年人等,这些人或者是和家人、朋友聚会聊天、或者讨论公事、或者单独一人在上网、或阅读书报,真正买咖啡外带的只是少数消费者,只购买咖啡豆回家自制咖啡的人更少。因此,一杯几十元以上的咖啡看似昂贵,但若考虑所买到的不只是好喝的饮料,还有亲切热情的服务、优雅的环境气氛、愉快的社交或工作的场所等,这些花费事实上却是物超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