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村倍磊的风雅印记

(2016-03-02 10:24:00)

古村倍磊的风雅印记

倍磊村位于义乌西南方,北临义乌江,南倚八保山,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大村子(分成四个行政村),也是义乌境内保存原有格局最完整的古村,2014年与附近的田心村一起被评为浙江历史文化名村。虽然村子里面及周边都缺乏规划地建了不少新房,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村风貌,但是走进村子依然到处可见古典气息,尤其是一些石刻的或墨书的门额以及其他的文字痕迹,足以给人想象古人精神生活的“风雅”。今对我所注意到这些风雅印记做些解释与说明,或许能够打开一扇窗,更好地理解古人的内心所想与精神追求。

一.门额

1.绳其祖武

 

 

这是我家门前一个破败门厅的圆拱门上的墨书门额。“武”是“足迹”的意思,又如步武、踵武之“武”。绳其祖武的意思是沿着祖先的足迹,也就是说要继承先人之志、续成先人之事。语出《诗经·大雅·下武》,古人常以“贻厥孙谋”对“绳其祖武”,贻厥孙谋亦出自《诗经》。

2.和允叶吉

 

这是一座小规模的清末民初民居上的墨书门额。许多人看不懂,甚至不知该从左向右读还是从右向左读。其实关键是“叶”字,并不是简写的“葉”而应读作“协”,即叶韵的“叶”。“允”训为“实、确实”。于是这四字的意思就明白了:和确实与吉相协。这含义倒是与现在常说的和谐社会非常一致。

另外,这四字中的“允”字上部可以看成一个向上开口的口字,其他三字中也都有“口”,而且分居字的右、左、下部,是不是很有趣?不知道这四字典出何处,或许是房主自己拈造出来的。

3.瑞气高腾

 

这是与“和允叶吉”古民居紧挨的另一幢古居的石刻门额,文字刻成垂直外凸的浮雕阳文,并加了墨色,书法显得苍劲有力,疑是清代中期的作品。

4.含英耀彩

 

高明堂的正门石刻门额。通常我们说“含英咀华”,含英与咀华是同义并列的,这里说成“含英耀彩”或许是主人有意的更改,因为“含英”与“耀彩”有递进的关系,先有“含英”而后“耀彩”,“含英”是因,“耀彩”是果,这意思与“厚积薄发”相近。

5.漱芳润
 

 

这是高明堂临溪的边门上的石刻门额。通过一些电视剧,人们都知道紫禁城内有一处“漱芳斋,其实漱芳斋与此处的“漱芳润”出典都来自陆机的《文赋》——“漱六艺之芳润,倾群言之沥液。意思是汲取六艺即六经的精华,倒去经洗炼的语言沥水。感觉很有意蕴。这门额上的“漱”字右边写成了反文旁,应是古人不规范但不能算错的书法字体。

6.乐有川岩

 

这是乾隆时期建筑简能堂的石刻门额,就在“漱芳润的对面,文字是垂直外凸的浮雕阳文。川指门前的小溪——俗称东溪,雅称锦溪。小时候的溪水还能当作饮用水,现在也还用来洗菜,但已显得很脏。岩指对面的石麟山,山上岩石嶙峋,据说以前树木很茂盛,现在已无大树。

7.溪带山屏

 

某门额墨迹。此四字似乎重新描摹过,但书法不错,非今人所能写。溪带山屏意思是溪如带山如屏,以溪为带,以山为屏。溪指东溪,山指飞凤山,在南边不远处的溪的源头,如屏风,俗称屏风山。宗谱上说飞凤山是倍磊风水的来龙。

8.锦水环流

 

敬胜堂的一个边门的墨书门额,字迹已不清晰。图中右侧是懋敬堂,左侧是敬胜堂。两堂相夹的路面铺着一排长长的石板,很有气势。石板下面是东溪,锦水指的就是东溪。

9.积厚流芳

 

镶嵌在敬胜堂天井墙上的石刻横额。积厚流芳四字应是从“积厚流光演变而来。积厚流光典出《大戴礼记》《荀子》中也有。《大戴礼记》:“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所以别积厚者流泽积薄者流泽卑也。”《荀子》作:“……所以别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光字读作广,如“光被四表。意思是所积厚则所流广。这里光字改用“芳”字,含义略有变化,但显得更加通俗易懂。

10.腾蛟起凤

 

懋敬堂正门上的石刻门额,双钩浅浮雕阳文。这四个字书法遒劲,很耐看,意思并不难懂。看到它或许能想起王勃《腾王阁序》中的名句“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腾蛟”可以与溪水相联,“起凤”可以与不远处的飞凤山相联。因此我觉得房主人拈出“腾蛟起凤”四字或许不只是通常的吉祥语,还与附近的溪山有关。

11.秀聚咸宁

 

九思堂正门的石刻门额,阳刻。所谓“秀聚”似指山水之清秀所聚,“咸宁”则使人想到《易传》中的“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在这里应是各方事务都能安宁的意思。

12.风雅英华
 

 

致和堂正门的石刻门额,双钩浮雕。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雅指“大小雅”,后世“风雅”已成常用词,基本不再过问这词的原始意义,然而在此处却应从原始意义上去理解。所谓的“风雅英华”即“风”“雅”之英华、或“风之英、雅之华”,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风流典雅。

明义、达德是致和堂东西龙虎石库门上的门额,双钩浮雕。词义不难理解,是动宾结构,即明大义,达至德之意。然而,看到达德也使人想起《中庸》说的“三达德”,即“仁、智、勇”,古人认为这是修身通往“圣域”的三条大路。致和堂是做火腿生意起家的,有着“一脚蹬,起幢厅”的传说,似乎带有古代暴发户的色彩,然而从这些门额上也可看出主人崇尚经典的风雅情怀。

13.履而泰
 

 

这是一个破残的很少有人注意的墨书门额,字迹也已不清晰。“履而泰三字出自《易》之《序卦》,履(乾上兑下)、泰(坤上乾下)皆是卦名。履,屦也、足所依也,引申为人该遵循的礼法规范。履而泰的意思是人遵循礼法规范能走向安泰。这应是世代相传的教育后人的行为准则,或许现在已很少有人能看懂此三字的意义了。

14.蕴玉怀珠
 

 

这是德星堂(大房厅)的正门石刻门额,双钩浮雕。此四字出自陆机《文赋》“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左右龙虎门上的门额是“履坦”、“迎晖”,履坦的含义与前面的“履而泰”相近。看到这四字,你能否想起“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我们的道路洒满阳光……”的著名歌词?

德星堂的门额原来都被石灰覆盖,去年维修时才揭出来,显出了原貌。

15.职思其居

 

这是存仪堂的正门的门额,已不清晰,或许原来也是石刻的。两边龙虎门额是后来写上去的“自力更生及“奋发图强,不知原来是何字。“职思其居典出《诗经·蟋蟀》,另还有“职思其外,“职思其忧。职思其居的意思是要经常想想自己担当的工作,在其位谋其政的意思相近。但职字不能作职位、职业解,职是当、应当的意思,如口语之“得“居”也不能狭义地理解成居住、居室,而是所居之位的意思。

16.濠濮閒想


仪性堂正门的石刻门额。读作“间”或“闲”似乎都可以。濠濮间想四字出自《世说新语》,“简文(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顾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濮间想也。不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但濠濮的典故出自《庄子》中的两则故事。濠指濠水,庄子与惠施在濠梁上论鱼之乐。濮指濮水,庄子在钓鱼,回绝前来聘他的楚国使者,表示宁愿作一只曳尾泥涂的乌龟。看此四字,颇能想象主人胸怀不俗。

二.堂匾

1.敬修堂匾

乾隆癸卯冬月,陈永隆立。癸卯是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敬修”的意思我想应理解为“敬以修身”。陈永隆是六份祠堂六兄弟中的第四个,据说是当时最大的财主,因此敬修堂也造得很大气。

2.简能堂匾

此堂匾原先被当作门板,今不知去向。匾中落款是谁已看不出,但右边的款还能看出:乾隆戊申春月。戊申是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

堂名简能”二字出自《易传》“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这八个字有几种解释,都耐人玩味。易,一说是变易,乾从变易中获知。一说是“慢易,知读作知县、知事之知,意为掌管、主宰,意思是乾因“慢易(管的不多),故能主宰。可以理解作现代所说的粗线条管理。坤则因为简而显其能。其实都是“乾健坤顺”的衍义。或许是因乾隆时期吧,主人特以坤之“简能”二字为堂名。

3.九思堂匾
 

嘉庆戊午冬月吉立,陈舜寿立。戊午是嘉庆三年,即公元1798年。陈舜寿是陈永隆弟弟陈永祝的儿子,属第五份。此堂匾据说当年拿锄头砸都没砸破,所以能留存至今。

堂名“九思”出自《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几句话看似明白易懂,实则蕴含深意,或许翻译一下才能更深入地理解。

孔子说“君子有九件用心思虑的事,看要想看明白没有、听要想听清楚没有、神态(神色)要想是否温和、容貌要是否恭敬、言要想是否诚实(不违心)、处事要想到是否谨慎(虔敬)、疑要想是否求教(询问)、愤怒要想后患(灾难)、见要想想是否合宜。

4.三多堂匾
 

该堂匾几乎被堆起来多年没用的木柴掩盖了。爬到柴堆上,才能看清细节,右侧是:道光岁次甲申夏月吉立,左侧是:南屏成章书。两印是,“成章之印”,“斐然。道光甲申是道光四年,公元1824

三多”即“多福、多寿、多男子”,由《庄子》中的华封三祝衍变而来,现在人们也不陌生。《庄子·天地》中有这样的话: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显然庄子本意不以“三多”为好事,但后世则以“三多”为吉祥的祝辞,是人们向往的理想情景。

5.洛英阁匾
 

匾放在仪性堂内,据说原来挂于仪性堂某处。此匾被当作门板,左半已破残,大字“洛英”二字。右边还有小字:浙江金华府儒学正、副堂加三级翟、汤,采访详请;署金华府正堂事绍兴海防分府加三级记录五次陈,核实详请;巡府部院福,总督部堂富,三院宪暨潘宪盛巡道德批准举行,提督学院窦,为……

见过此匾的人说完整的是“洛英阁”三字,但从小字中看来,颇疑此匾是为表彰某人而层层上报最后批准下发的牌匾,不像是阁名。

6.九如公祠

 

   

 

九如公祠”四字是正门的石刻门额,应归在门额一类,但此四字是祠堂名,故放在此处叙述。这四个字原被石灰覆盖,近年来剥了出来,加了墨,焕然一新。天井边的粉墙上有两个福字,南边小门的门额有高瞻二字,写得都很好。

九如公,字九如,号天保,字号都出自《诗经·小雅·天保》。诗中有被后世广泛引用的九如之颂: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三.牌坊

   

 

此牌坊位于南街报本祠前。据道光年间绘制的倍磊古村图,原有类似的牌坊六座,其他几座都已拆毁,此座因怕拆时影响周边的民房,有幸留存至今,已是义乌境内保存最好的古牌坊了。此牌坊建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虽然嘉庆版《义乌县志》失载,却载于嘉庆重修的《大清一统志》。牌坊额枋正中“旌烈两大字,大字两侧有小字,原被石灰覆盖,看不清。横梁上题“为故民陈舜恭之妻朱氏建,两侧还有“金石”“盟心四字。

根据宗谱可知,陈舜恭与朱氏育有一子,死时儿子还很小,朱氏可能为了不给家庭增加负担,没几个月后即把儿子托付给公婆叔伯,然后刎颈自尽。这样的事当时很哄动,一直上报,得中央批准后立牌坊旌表。可是在现代人看来很不可思议,有时甚至怀疑朱氏是不是患上抑郁症了,当然这样想多少有点邪恶,只能说时代不同观念不同了。榜样楷模大多都是在一定时代环境下才成立的。家谱上还说朱氏之儿媳何氏后来也做了节妇,也立了一牌坊,旌曰“松筠争操。婆媳一烈一节确实很不容易,从中也可体会古代妇女生活的辛酸与艰难。

人们都知道贞节牌坊,但此处旌表的是烈妇,不是守节之妇,节与烈还是此牌坊朴实厚重,没有常见牌坊的精雕细刻,或许也是为了与旌表的是烈妇相称。

四.亭联

1.龙皇亭对联
 

 

 

龙皇亭位于倍磊街东端,凌驾于东溪之上。亭北小庙下层供奉一条昂首向上如承接北流的溪水的龙,故称龙皇亭。小庙上层供奉真武元帝,即左右脚分别踩龟蛇的玄武大帝,典型的道教神祇。亭子方形,重檐歇山项,东西走向。雕刻精美,除了福字、双喜等吉祥的文字装饰外,横梁中心还有一个花写的“忍"字,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亭子的十个角由“鱼化龙”(磨羯)衔住,不多见。

亭子北侧二柱木质,南侧二柱石质。石柱上有篆书对联:云雨九天宏滋化毓桑麻细野共白恩膏。语意与龙皇贴合。只是维修时重写,书法恶劣。亭子上红色的漆也是重修时所加,欠沉稳厚重,略显俗气,可能当时用清漆或桐油会更好。

2.街心庙对联
 

 

 

这是跨在倍磊古街中心的一个亭子,北侧原先是小庙。除了东西走向的长街,此亭东侧向南是南街,略西向北是北街。据说此亭的顶部原来有一个用锡铸成的荷花台座,重达几百斤,很漂亮。此亭近年也略作修理,但没有恢复原貌。

南侧的两根石柱上现存一副对联:恩沾比户庶且富惠及编氓寿而康。

联中的“庶且富”使人想到《论语》: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寿而康”使人想到《尚书·洪范》中的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3.南街庙对联
 

 

 

在狭长的南街上的小亭子,据说以前是个庙。建筑并无足观,两根石柱上的对联值得一提南池瑞气兴神物,西涧荣光聚德星。

西涧指的是倍磊西溪,离此亭不远。南池是附处的一口塘。德星,古称木星为岁星,据说所在有福,故亦称德星,是福禄寿三星之一。

五.其他

1.形止气蓄
 

敬修堂前不远处有一座太公墓碑上有“形止气蓄四个大字,雄健有力,厚重大气。两边小字是:颍川郡迪功郎先考妣振七百九十六府君暨刘氏安人之墓,大清嘉庆二十有四年岁次己卯孟冬吉日立。可知建此墓是公元1819年,振七百九十六府君即敬修堂的主人陈永隆。有趣的是此墓与敬修堂“共龙”,即阴宅与阳宅同在一龙脉上,或许此地被主人认为是风水宝地。郭璞《葬书》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这座墓周围早已建起了民房,可以说墓已在村子里了,墓前还留有一大块空地,经常用于演戏。

在很多祖坟都被摧毁,砖石用于建水库或房子的年代,为何此坟靠近村子反而能逃过一劫?村民说是当年许多老太婆保护下来的,每当有人来拆,老太婆们就围上去阻止,如此者数次,致使此墓保存至今。老太婆之力量不可小觑也!

2.明代石墩
 

此石墩原埋在石麟山的土地庙遗址上,因造房子,掘出此墩,今已搬到山上的一间新设的小庙中。石墩正面似一个麒麟浮雕,与此山名石嶙山相应。边上有一行阴刻的字“信官杨维康同妻朱氏喜舍,万历四十四年八月 日吉立”。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信官”之信或许应读作“善男信女”之“信”。倍磊村内如今已基本无杨姓人氏,但老一辈村民说,倍磊村是“先有张、俞、杨,后有金、陈、王”,这一石墩也可以跟“杨宅弄、杨宅山头、杨塘、杨坑”等地名一起印证倍磊曾经生活过许多杨姓人家。

3.陈禄公助

 

 

永镇古寺俗称下金殿,在宗谱中称永镇庵,是整个村子风水格局中的水口殿此寺不知始建于何时,近年来村民又在边上新造了许多建筑以供各路神灵,显得有点乱。但原来三幢旧的还基本是原来的格局,有不少石柱,其中有一根柱上还清晰可见“陈禄公助”四字,表明这建筑还是明代古物。陈禄在倍磊是与陈大成齐名的抗倭名将,跟随戚继光南剿倭寇、北守蓟镇,建立卓著功勋,尤其是在长城界岭口围击董狐狸时发挥了重要作用。累功至怀远将军、指挥同知,并且诰封三代。

倍磊是义乌兵的策源地,然而时至今日,村中已见不到明代义乌兵的痕迹,唯有此石柱上的四个字还在诉说着历史,让人与当年叱咤风云的抗倭名将与所向披靡的义兵联系起来。

4.绍熙古井
 

 

 

村子中还在正常使用的古井还有四眼,只有一眼有明确纪年。经过拓印,我辨出了井栏边的纪年文字:绍熙甲寅年二月上旬。绍熙是南宋光宗年号,甲寅是绍熙五年,即公元1194年,这是我所知道的倍磊古村有明确纪年的最古文物。比始迁倍磊的陈姓祖先的出生还早了几十年,现在倍磊是陈姓占绝大多数,由此可知陈姓定居倍磊之前倍磊已是一个繁华的村落。

5.粉壁上的书法

(1)程颢秋日诗

 

 

在“和允叶吉”民居内的天井墙上,装饰有精致清晰的书法和人物画,其中书法写的是程颢的《秋日》诗,录之于下: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2)清闲安乐

 
 

 

老家天井南边是一面高高的墙壁,壁上檐瓦稍下有书法、水墨画装饰,因以前抹过石灰,字画已看不清。通过仔细辨认,可以认出中间四个大字是“凤鸣朝阳”,行草写的是《清闲安乐》词,电脑中可以搜出全文,是清人孙镐的作品。一幅图中有“岁在丁卯”的字样,可知这是1927年时写上去的。《清闲安乐》词很有意思,是四首宝塔诗,附录于下:

清,清。

诗韵,琴声。

金茎露,玉壶冰。

清风水面,皓月天心。

芝兰为契合,松柏是同盟。

幽馆竹床纸帐,小窗黄卷青灯。

老菊一枝霜后操,寒梅数点雪中真。

闲,闲。

性逸,情宽。

倚竹枕,坐蒲团。

无些混扰,有甚催残。

功名非我愿,富贵任渠攀。

醉卧绿茵一榻,觉来红日三竿。

散诞消遥忘岁月,是非荣辱不相关。

安,安。

心广,体胖。

无妄念,勿迂谈。

饮不致醉,食不加餐。

步能行稳地,事不用机关。

但守百余忍字,全无半点愁烦。

寤寐不惊忘嗜欲,何须采药炼金丹。

乐,乐。

朝耕,暮学。

处林邱,胜台阁。

翠柳黄鹂,青松白鹤。

棋子任纵横,觥筹且交错。

访风月于濂溪,散襟怀乎伊洛。

诗翁琴友不时来,共歌共舞还共酌。

 

倍磊古村图中有“登科”“中书”“副将第”“都司第”等建筑标示,如今都已找不到痕迹。据我了解在元明清三朝倍磊并未出过进士,当然先人中不乏饱学之士,宗谱中开列的除了众多抗倭名将外,还有许多“岁贡进士”,太学生、武举人。这些人对古村的文化传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古村中能留下风雅印记除了一些读书人外,大多是经商或务农起家的财主,然而,有了财富的积累,人们都愿做文化人,营构厅堂、装点起居都不失文雅气息。我想这是旧时代人们的心灵蕲向,也是一个时代的民风反映,不应以简单的附庸风雅作笼统的解释。

古人措词典雅含蓄,看不易懂,懂不易透,我所作的疏理解释难免有误,权且以此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来更广、更深地解读先人留下的印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