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建筑文化
(2017-02-07 08:28:03)
标签:
吊脚楼重庆江水地名碛石碚石重庆传统地名 |
分类: 重庆地域文化 |
(一)重庆传统建筑特点
1·院落空间形制特点
重庆一般民居院落窄小,形成极小的天井,仅供采光通风所用,易保持阴凉,且因势就形,占地面积较小,布局相对自由。只在较为平坦的地方有一些名门望族较大的院落。在较大民居院落中,敞廊、敞厅较多,成为居民生活中交往的场所。重庆民居建筑结合地形,其底层下部为架空的干栏式吊脚楼结构,或者根据地形形成多层出入的多层民居。民居中“筑台”“悬挑”“吊脚”“拖厢”“梭厢”和“爬山”等手法使用很多。
2·传统建筑的材料使用
重庆传统民居多采用抬梁、穿斗等木结构形式。木构部分多为木材本色柱涂黑色,门窗涂浅褐色或枣红色。建筑墙体材料多采用木板、竹笆夹泥等夹壁墙体,或版筑土墙,白色外墙,少使用砖石墙体。屋顶多使用小青瓦,出檐以及山墙出挑深远,不仅使得屋前有回廊,也使得墙体避免雨淋。
3·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
重庆传统民居建筑经历了干栏式、寺庙式、园林式、西洋式的多个过程。重庆普通居民装饰较少,建筑颜色较为暗淡,形式朴素,空间幽深。民国期间,由于抗战所造成的大量内迁,使得重庆民居出现了许多西洋式的建筑与园林式的别墅公馆,特别实在市郊地区。
(二)重庆城市传统风貌
1·重庆古城门
在重庆朝天门广场西侧墙上,有一副清乾隆年间绘制的《重庆古城图》。图上的重庆城有朝天门、西水门、千厮门、洪崖门、临江门、定远门、通远门、金汤门、南纪门、凤凰门、金紫门、储奇门、人和门、太平门、太安门、东水门、翠微门17座城门,且在翠微门、太安门、人和门、凤凰门、金汤门、洪崖门、定远门、西水门8座门下分别注了一个“闭”字,表示其为关闭的门。我国古代的城池一般都按东南西北4个方位开辟4座城门,而重庆有17座城门,分为9开8闭。
古时筑墙主要是用于军事防御,城门则是供人出入。重庆城三面环水,一面倚山,地形复杂,地势蜿蜒崎岖,不能像其他城市那样方方正正地筑城墙,正南齐北地辟城门,只能按照地理条件及交通需要因地制宜,因而城墙不是“横平竖直”的直线,而是随山就水的曲线,故城门的开辟也只能随山就水,按需而定,所以远远超过东、南、西、北四座城门。
据考证,自宋朝始建洪崖门后,各朝各代都按当时军事和交通需要别筑有城墙,辟有城门,但有都不“系统”、不“规范”。集重庆城门之“大成”者,乃明朝洪武年间重庆守将戴鼎。戴鼎镇守重庆期间,对前人修筑的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固修缮,新构筑了临江门等重要城门,完成了重庆城门的“系列”建设工作。相传戴鼎筑城辟门时,请了一个高明的风水先生看地形测风水,并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来确定辟门方位,以“九宫八卦”之象来辟门数量。据《古城重庆》记载,戴鼎筑城辟门时,“有意识安排九开八闭”,是按照九宫八卦之象定的,九开八闭恰与九宫八卦相吻合。
重庆气候炎热,房屋密集,极易失火,火灾历来是重庆的一大隐患。凤凰门、洪崖门等八门是离江较远、规模较小(构建时有意识地小于靠江边的朝天门、临江门等“水”门)的“旱”门。“旱”者,“火”也。五行之中“水”是克“火”的,故而人们便将靠江的朝天门、千厮门、临江门、通远门、南纪门、金紫门、储奇门、太平门、东水门9座规模较大的“水”门开着,将18座旱门关闭着,且除金紫门与储奇门外,每两座“水”门之间夹一座“旱”门,如朝天门、东水门之间夹翠微门,东水门、太平门之间夹太安门等。如此一开一闭连城一个环状,以水克火,防止火灾发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良苦用心。
2·吊脚楼
重庆两江环抱,城市建筑依山而建,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居住样式——吊脚楼。该建筑样式属于干栏式建筑,源于上古时期巴人,是有峡江山地地形和潮湿瘴气等气候条件决定的,如今,重庆主城区的吊脚楼大部分已拆除,只有渝中区洪崖洞还有经现代改造过的吊脚楼娱乐餐饮街;在区县少数古镇如西沱古镇、东溪古镇、白沙古镇等,仍保留了部分吊脚楼。
典型的吊脚楼一般分两层或三层,一面背靠斜坡,另外三面用木柱支撑形成楼面。吊脚楼底层面积一般较狭小,不住人,主要用来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二楼是住处,二楼楼面和屋檐伸展出来的悬空部分多用木雕装饰,这种依山悬空的建筑样式,是“吊脚”之名的由来。如有三层,多用于堆放粮食。吊脚楼的建筑布局主要根据山居特点因地制宜,首先,不占耕地,并且充分利用地形,节约部分建材;其次,底层不住人,可以防止野生动物骚扰侵袭,同时可以防潮。
(三)重庆城市传统地名
重庆地形复杂,河流纵横,地形和河流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河流地貌。不论是曲流宽谷、峡谷、汊河宽谷、两江汇流等河谷地貌,还是滩、碛、沱、江心岛等河床地貌,都能给人以美德享受。河流地貌中,最具重庆地方特色的是“沱”。沱本指江水的支流。《诗·召南·江有汜》曰:“江有沱”。即指支流。又用以形容涕泪如雨状。《易·离》曰:“出涕沱若”。重庆人借此字来指回水河湾。所谓回水,就是沱里的水流方向与河流的水流方向是相反的,水在沱里打着转转。《辞海》中找不到“沱”的此种含义,“沱”仅是方言而已。“沱”在重庆某系沿江地区县的语言中读入声(譬如江津,保留了古人声字),也可证其为方言。长江中下游也有河湾,但因水势平缓,很难形成回水,因而他们叫“湾”而不叫“沱”。可以说,沱是长江上游特殊的河流地貌。
以主城区地名而论,以沱为名的牛角沱、李家沱、窍角沱、白沙沱、唐家沱、郭家沱等。沱的形成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河流侵蚀形成的。如果河岸岩石较软弱,河流对其旁蚀的作用又强,天长日久,就会造成江岸凹入而成为回水河湾,如南岸的白沙沱即是;另一种是因石滩或碛石突出于江中,改变了流水方向或者将流水排斥出河湾,其下游就形成了沱,如江北忠恕沱。
沱湾里不仅水流相对缓慢,而且水深,往往成为重要的港区,如牛角沱、兰家沱、猫儿沱、梁沱等。梁沱在江北,长江干流水被江中碛石梁隔开,沱湾里水深波平,常年都可以停靠大货轮,早在20世纪20年代,梁沱就被开发出来作为港区。碛石是形成沱的重要因素。碛石又被称为碚石,是重庆河床地貌的另一大特色。北碚就因其附近嘉陵江中的碚石而得名。其实,碛石到处可见,最有名的夫妇石、弹子石。枯水期,碛石外露;丰水期,碛石有可能沉入江底。即使沉入江底,碛石也能起到减缓洪水的作用,其下游的沱湾往往也可以避免受到洪水的冲击。弹子石下游的王家沱、窍角沱,就一直受到碛石的“保护”,成为良港。
重庆还有“浩”。浩里水深水缓,适合停船,实际上也就是沱,如南岸的龙门浩。龙门浩外,一条数千米长的碛石从瓦厂湾延伸到野猫溪,浩里水势平缓,波浪不兴。当涂山上升起明月,倒映其中,于是形成龙门皓月的美景,成为古代巴渝八大美景之一。
参考来源:《重庆导游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