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鲜食玉米提质增效关键技术——2020年黑龙江省农业主推技术

标签:
财经健康教育科普农业 |
分类: 栽培技术 |
2020年黑龙江省农业主推技术:鲜食玉米提质增效关键技术
2020-02-29
省农业农村厅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鲜食玉米具有生产周期短、市场价格高、种植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多年以来,绥化市委市政府把鲜食玉米产业作为农业种植结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农增收、脱贫的重要产业之一。围绕鲜食玉米生产制定新标准、应用新装备、推广新技术,推动鲜食玉米产业升级。
经过四年的研究与推广,在鲜食玉米适宜品种应用、种植区域优化、关键技术集成组装、机械配套应用等方面取得很大成效,实现了绥化鲜食玉米的“品种优良化、栽培模式化、生产规模化、产品安全化”,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立体、生态、多元、增品、增效综合栽培技术模式”在全省适宜范围内推广。主要在于解决:品种单一,结构不够优化,;生产技术标准不完善,关键技术集成度低;产业化程度低,季节性采收供应矛盾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等制约产业发展因素。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该技术在绥化市连续推广四年2016年推广13万亩;2017年推广36万亩;2018年推广55万亩;2019年53万亩。连续四年辐射带动面积200万亩以上。
(三)提质增效情况
绥化市自2016-2019年推广鲜食玉米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技术,该项目四年累计推广面积152.86万亩,项目田平均亩产1042公斤,较对照田平均增产153公斤,四年累计新增利润59337.36万元。其中2016年推广10万亩,新增利润3681万元;2017年推广36万亩,新增利润14969万元;2018年推广53万亩,新增利润23129万元;2019年推广53.86万亩,新增利润17558.36万元。通过四年的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实现了增产增收。
(四)技术获奖情况
2018年《鲜食玉米提质增效技术模式研究与推广》获得绥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9年《鲜食玉米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应用》获得黑龙江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9年《果蔬型鲜食玉米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奖二等奖
二、技术要点
(一)筛选适宜绥化地区种植的鲜食玉米优良品种
根据绥化自然环境条件和所需鲜食玉米的特征特性,通过区域实验筛选适合绥化地区生产应用的鲜食玉米。
(二)增品增效创新栽培技术
1.种子包衣、拌种苗齐苗壮技术
采用先正达公司生产的玉米种衣剂艾克顿,其有效成分为噻虫嗪 350g+ 精甲霜灵 3.34g+ 咯菌腈 8.32g。艾克顿用量为 400mL/100kg 。
2.因地配肥、立体施肥、全程供肥技术
施肥量:目标产量确定施肥量,亩施肥量生产田(纯量) 15公斤左右;
施肥结构:根据土壤养分特点,研究确定施肥配方,N:P:K比为1.5-2:1:0.5-0.8。再根据玉米生长发育情况,补充叶面调节肥。
施肥方法:采取秋施或春包肥、种肥、追肥、叶面肥2-3次;
叶面调节肥:尿素用量450g/亩,磷酸二氢钾200g/亩,速乐硼30-50克/亩;钼酸铵30g/亩;
全程立体施肥—基肥深施基肥-秋起垄夹肥深度15-20cm;种肥-播种时种侧5cm深9-10cm;
拔节肥(追肥):5-6叶苗侧深施入,株测10-12cm深度10cm;拔节肥追施8-10公斤(加入30%长效氮)肥封垄时施用;
调节肥:氮、磷、钾、微肥等叶面调节肥;
粒肥:抽雄期叶面航化作业叶面补充粒肥;
氮肥施用方法:基:种:节+穗=3:2:4+1
3.鲜食糯玉米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
鲜食糯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指鲜食糯玉米田间生产各环节,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的一项以机械化为主导的鲜食糯玉米高效生产技术,主要包括:
(1)机械化耕整地技术,机械化耕整地技术主要采用耕整地联合作业机来完成,一次完成根茬粉碎、耕耙碎土、深松和起垄作业。 联合作业机作业要求,根茬粉碎长度应小于 8 cm,合格率应大于 86%,旋耕深度一般在 15~18 cm 之间,深松深度应在 25 cm 以上,起垄作业时垄高应大于18 cm,垄向要直,垄距要保持一致,以保证机械化播种质量提供条件。
(2)机械播种施肥技术,当土壤 5 cm深处土壤温度稳定通过5-6,含水量在20%左右时即可播种,播种密度为每亩3300--3500株。 精密播种作业标准:单粒率≥85%,空穴率<5%,碎种率≤1.5%,种子播在耕层土壤中的位置保证在镇压后种子至地表的距离为3~4 cm,误差不能大于1 cm。 株距均匀一致,误差量应≤20%。在种下 5~8 cm、种侧 5 cm 左右施肥,并尽可能分层施肥。 上层肥在种子下方 3~5 cm,占种肥量的 1/3;下层肥在种子下方 12~15 cm,占种肥量的 2/3。采用玉米专用缓控复合肥,按每亩 50 kg 一次施入。
(3)机械除草施药技术,玉米螟可采用苏云金杆菌(简称 Bt)微生物源低毒杀虫剂和菊酯类杀虫剂(功夫)配合使用,也可采用赤眼蜂防控技术。
(4)机械化收获技术。鲜食玉米收获机进口机械 OXBO 阿克斯波 2430 多功能收获机和国产的雷肯 4YZT-4 鲜食玉米收获机。摘收玉米果穗时应尽量减少损失和损伤,落穗率不大于 3%、果穗破损率小于 4%,留茬要整齐,留茬高度在 10 cm以下,秸秆粉碎长度小于 10 cm,漏切率小于 3%;机器的使用可靠性大于 90%,可最大程度地减少果穗损伤。 一次完成摘穗、输送、自动卸粮、秸秆还田。
4.玉米根茬粉碎还田技术
鲜食玉米收获后进行玉米根茬粉碎还田作业时,要控制好土壤的干湿度。对于地上的鲜食玉米秸秆留茬高度需控制在 15cm 以内。玉米根茬粉碎还田机械的深度控制在 8~15cm 内为佳。玉米根茬的破碎率应高于 90%,并将漏切率控制在 3% 以内,玉米根茬在粉碎之后其长度应在 10cm 以内,并且要 80% 以上的根茬长度要小于 5cm,还应将长度大于 5cm 的根茬量控制在根茬总量的 10% 以内。并且在完成玉米根茬粉碎还田作业后其破土率也要高于 90%,并确保粉碎后的玉米根茬与破碎后的土壤实现了均匀地混拌,其中根茬混拌于土壤的覆盖率要高于 80%,并且还要保证其根茬碎片对土壤表面覆盖率要低于40%。
5.鲜食玉米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
规范化施用肥料合理利用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原料,堆沤充分发酵腐熟、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结合整地施入,施肥量为 3 t/667 m2。选用符合 NY 525—2012 行业标准的商品有机肥作为种肥或追肥,
6.物理及生态防治玉米螟技术
(1)性诱剂防治玉米螟技术。性诱剂防治2代玉米螟,将诱捕器设置在田内,每亩地(667平方米)1个。放置时间和场所即在越冬代玉米螟成虫出现始期,诱捕时间为一个世代(30天左右)。
(2)根据虫情调查情况,在玉米螟成虫产卵始期,向田间人工释放赤眼蜂,大面积连片地块, 6月中下旬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选择晴天早晨,避开中午或大风天气。遇大降雨,在雨后放蜂。每亩地放蜂总量为20000头,第一次10000头,间隔5~7天第二次放蜂10000头。每亩设置2个释放点。
(3)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
封垛时间: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前15一20天,用白僵菌防治粉进行封垛防治玉米螟越冬代幼虫。
使用剂量:使用每克含有白僵菌活抱子25一30亿以上的防治粉。一吨防治粉可控制15000亩地。注意事项:为保证防治效果,秸秆垛(或茬垛)必须喷透,不漏垛。
(三)增品增效创新栽培模式
1.适时早播、早发苗、大垄大面积机械化栽培技术应用
中晚熟品种在适时播种期内抢前播,第一积温带播期可在4月20日至5月1日; 第二积温带4月25日至5月5日;第三积温带5月1日至5月10日。第四积温带5月5日至5月15日。宜早不宜迟。但要确保不粉种,防止种子吸水澎涨后未及时发芽长时间低温病虫害侵染。覆膜4月20日至5月5日。
采用秋起垄、垄底深松深施肥,垄距 140cm 或130cm,垄高 25~30 cm,垄面宽 90 cm或80cm,垄上播二行 (三行平产) ,小行距50 cm,起垄和中耕时加宽培土板,增强拉杆强度。
2.鲜食玉米秸秆综合资源化利用技术
鲜食玉米收获后,使用青贮收割机将秸秆切为长度约2~3厘米,收获时留茬高度15-20厘米。适当晾晒凋萎后填入铺有塑料薄膜的窖内,每装填30厘米左右的原料充分压实。使装填的青贮原料高出窖面40~60厘米,上面加盖双层塑料薄膜,盖土30~50厘米,拍实,密封,经过45~60天的发酵成熟。提高鲜食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
3.错期播种高产栽培模式
一般以正常播种后每隔7d~10d播种一批,最迟播种(最后一批播种时间应保证所种植的鲜食玉米在初霜前达到采收标准,一般不晚于6月15日。
三、适宜地区
该技术适宜在黑龙江省内各市地推广。
四、注意事项
(一)隔离种植:空间隔离距离≥500m;或与其他玉米异质品种种植一般错开授粉期≥20d;或采取自然屏障(山、树、高梁)距离≥100m进行设置隔离区。
(二)及时采收:根据播期顺序逐次采收,鲜食玉米授粉后 20 d~25 d 进入乳熟期.
五、技术依托单位
(一)绥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绥化市北林区行署街长安胡同(老农委楼)
邮政编码:152000
联 系 人:史绪梅
联系电话:15945538477
电子邮箱:shnjzz@163.com
(二)黑龙江省农技术推广站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珠江路21号
邮政编码:152000
联 系 人:马云桥
联系电话:17704519087
电子邮箱:sjzzsck@126.com
绥化鲜食玉米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