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37例
(2018-05-08 15:31:09)
标签:
财经健康教育科普农业 |
分类: 经济管理、中国农业 |
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37例
前
目
1、双城区杂粮
2、龙江县“张杂谷”品牌
3、兰西县鲜食玉米
4、五常市复种果蔬
5、林甸县棚室有机果蔬
6、让胡路区棚室果蔬
7、铁力市棚菜
8、南岗区红星特菜
9、青冈县蔬菜
10、安达市蔬菜
11、宾县绿色蔬菜
12、兰西县蔬菜
13、绥芬河市蔬菜、花卉
14、林口县南瓜
15、宁安市瓜菜
16、梅里斯区甜瓜
17、拜泉县红提套种蔬菜
18、拜泉县香瓜
19、佳木斯市郊区红树莓
20、宁安市寒地果
21、泰来县花生
22、金山屯区白瓜子
23、密山市大榛子
24、鸡东县北药
25、萝北县中草药
26、宾县灵芝
27、佳木斯市郊区果蔬、北药
28、密山市灵芝、天麻
29、五常市“鸭菌稻”
30、绥芬河市阜宁镇黑木耳
31、富锦市食用菌
32、克东县食用菌
33、依兰县万寿菊
34、桦南县紫苏
35、兰西县苜蓿
36、绥棱县特色种植
37、呼玛县林下种植
双城区杂粮
双城区把“粮改菜”和“粮改经”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全区500亩以上标准化设施蔬菜园区达到13个,3000亩以上标准化露地菜基地8个,蔬菜总面积达到25.2万亩,温室大棚总数发展到1.2万栋;全区杂粮杂豆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花生面积10万亩、粘甜玉米面积5万亩、马铃薯面积5万亩,菇娘面积1万亩。以乡镇为主体,推进一屯一点、一村一社、一乡一联合社三级经营主体创建模式。目前,全区整村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村达到30个,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20万亩。利用双城年产600万吨畜禽粪便的农家肥资源,大上有机肥加工生产企业。全区绿色食品企业、合作社达到32家,“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86个,认证地理标志4个。
该区着力推进品牌农业。在阿里巴巴电子商务产业园建立双城品牌农产品展厅,与中国绿盟、淘必速合作,建立OTO商业模式。统一打造农娃品牌,发展产品和品牌代理,将双城的品牌产品推向全国。
龙江县“张杂谷”品牌
龙江县充分利用大部分土壤富含弱碱性和高含量硅等矿物元素,作物生育期内昼夜温差大,适宜生产品质优良谷子的得天独厚条件,将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具有长远发展潜力和优势的“张杂谷”,作为立县的农业新产业进行培育。扶持兴旺米业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新增生产能力3000吨;扶持易兴米业公司技改项目,支持其引进国内最先进的2台Q70小米色选机,提升小米加工品质和加工能力;建设齐齐哈尔通谷圆粮食有限公司,基建投资1.27亿元,生产设备投资6000万元。2015年“张杂谷”种植基地面积达到4.5万亩,在大旱之年谷子亩产达到328公斤,亩均纯收益720元,一亩地谷子相当于三亩地的玉米效益。招商投资建设鑫润粮食销售公司,全力打造“梦在龙江”小米品牌,目前已销售龙江小米1300余吨。制定《2016-2020年谷子产业发展规划》,通过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方式,力争使“张杂谷”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成为立县的农业新产业。
在做好企业传统营销的基础上,龙江县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和实体直销店。鑫润粮食销售公司通过线上,在淘宝、京东开设网店,并在微信平台开设微店;线下,在大连启动200家社区商超,与上海吃货一族、小树好吃、千城万店达成合作,并与陈安之销售团队合作,在北京、广州、深圳、大连、武汉、厦门、上海、重庆等地建立了销售网络。
兰西县鲜食玉米
兰西县东金集团和神农集团农业生产企业,租赁农民土地种植鲜食玉米,生产加工采取“机械化作业,企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发展模式,实施大型农机具轮作耕种,错时种植,分期采收加工。主要品种是垦粘一号、彩糯、金科糯2000等,适口性好、适应性强、品质优异,是青食和食品加工的最优品种。企业通过加工速冻真空包装、错季销售,实现增值,产品主要销往韩国。企业拉动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近1800人,年支付农民工工资800多万元,人均4000多元。现生产基地10000亩,年生产鲜食玉米5000万穗,实现产值5000多万元,效益3000万元以上。
五常市复种果蔬
由于蔬菜质量好、价格实在、信誉度高,合作社生产的蔬菜经物流中心直接进入五常、拉林、哈市、双城等地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已经打出了“拉林东门”蔬菜品牌。随着合作社声誉提高,2011年,哈达股份有限公司与合作社开展战略合作,该社生产的蔬菜优先供给哈达蔬菜批发市场,哈达公司为合作社提供专属摊位和43台专用停车位,同时给予每斤菜少收2分钱管理费的优惠,为合作社蔬菜产品的顺畅销售提供保障。
林甸县棚室有机果蔬
林甸县引进大庆润琦集团资金,投资5.5亿元建设了润琦生态有机果蔬棚室生产基地。目前基地建成棚室8600栋,其中,温室6500栋,大棚2100栋。润琦集团先后投资225万元,建设了林甸县蔬菜种苗繁育中心,年可供种苗3000多万株,可满足8000栋棚室用苗,增加了新菜、特菜品种,提高了蔬菜档次和质量。投资4000万元,建设了集冷藏、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冷链物流管理交易服务中心,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带动周边农户700余户,促农增收800万元。目前,集团投入资金为果蔬生产园区棚室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以及温、光、湿度实时监控系统,并建设集中控制中心,为棚室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重要保障。基地完全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并通过可追溯系统进行从生产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保证食品安全。
让胡路区棚室果蔬
让胡路区银浪牧场依托地缘优势,发展棚室经济,建设城市“菜篮子”工程。2011年,建设金山采摘园、味美葡萄园等特色棚室园区4个,棚室3000栋(温室700、冷棚2300),投资修建棚室区道路23公里,打井780眼,配套输电线路120公里。建设3个冷库,占地8200平米,辐射周边700栋棚室,年可保鲜蔬菜7000吨。棚室经济作物由2006年的0.2%提高到现在的12.7%。2014年,棚室生产果蔬达到4500万斤,实现产值9000万元,职工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
为做好销售,一是发展合作组织及经纪人。实行“经纪人+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对农户产品实行统一销售。目前,已发展合作社10个,经纪人50余人。二是组织农社、农超对接。扩大布点、规范运营,逐步建立采购、配送、销售、标准、品牌“五统一”的直营模式。已建立社区直销点10余个。目前,正在谋划建设集果蔬批发、制冷储藏、加工运输为一体的果蔬中转市场。三是发展果蔬冷链物流。在银浪牧场建设3个冷库,占地8200平米,辐射周边700栋棚室,年可保鲜蔬菜7000吨。
铁力市积极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探索出多元化种植蔬菜增收之路。工农乡6户蔬菜种植户,2013年投资120万元,在新一村建立棚菜生产基地,面积60亩,建成蔬菜大棚50栋,基地内建有蓄水池、晾晒场等配套建设,道路、渠道双硬化。当年小区生产瓜果9万斤,实现收入18万元,户均实现收入3万元。近年来,工农乡成立了工农乡益新瓜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规模化发展、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有机化生产”的发展思路,使生产经营统一布局、统一购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每年生产两茬瓜菜,其中第一茬以甜瓜为主,3月末进行室内育香瓜苗,5月初定植,7月初上市,每栋大棚产甜瓜5000斤,每市斤2.6元,每栋大棚实现销售收入13000元,纯收入2800元;7月末种植第二茬,主要以生菜、香菜、菠菜等叶菜类为主,9月初上市,每栋大棚生产叶菜3000斤,每市斤2.2元,实现销售收入6600元,纯收入3500元。2015年生产两茬瓜菜80万斤,实现销售总收入98万元,纯收入31.5万元,户均纯收入5.25万元,种一亩园等于种十亩田。
为提升生产基地知名度,合作社不断创新联动方式和内容,树立生态理念,关注生态文明,积极与团市委、中小学校开展生态瓜菜基地“认瓜得瓜”亲子体验活动,通过原生态种植方式让更多孩子和中老年人体会到回归田园,享受耕耘的愉悦,了解原生态。并与铁力圈APP手机软件开发公司合作,采用“合作社+绿色基地+农户+互联网”的产业化运营模式,为生态瓜菜宣传推广提供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有效对接。
哈尔滨市南岗区通过政府引导、村民参与、村村联手、创新管理模式等方式,异地开辟创建近郊大型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红星特菜二次创业园由王岗镇红星村集体投资6600万元,由红星蔬菜生产合作社建设管理,于2011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园以蔬菜种植为主,占地面积1000亩,建设高效节能温室166栋,钢骨架塑料大棚832栋,配套机电井15眼,渠系5000米,修筑立砖田间道路6000延长米。基地以雪松蔬菜合作社为生产经营主体,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生产经营模式,当年建设当年生产。种植的特菜品种由试种时2亩4个品种逐步发展到现在的15个系列30多个品种,主要种植的蔬菜有生菜、油麦菜、苦苣、芹菜、西芹、西兰花等。基地每个大棚年种植特菜6—7个茬次,棚均生产蔬菜量达5000公斤以上,棚均收入3—4万元,年可生产优质绿色蔬菜6000吨,实现收入3000万元左右。王岗镇红星特菜产业基地成为哈尔滨市无公害蔬菜最具特色基地之一。
青冈县蔬菜
青冈县依托双峰农业合作社以蔬菜保鲜储藏企业和粗粮深加工企业为依托,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了周边200余户农民从事棚室蔬菜生产,200户农民从事粗粮加工。到目前为止,合作社投资总额达1200万元,其中基础建设投资600万元,建设温室36栋56400平方米,大棚20栋30000平方米,入股社员100户,入股土地面积1500亩,种植蔬菜包括柿子、茄子、甜葫芦等多个品种,并拥有“雨蒙”、“青隆香谷”、“食而思”等三个商标。蔬菜销售到上海、山东等地,并实现了亩均收入3000元,亩增收2500元。
在蔬菜销售上,按照产加销一体化的原则进行。一方面,合作社加大对蔬菜销售渠道的沟通和指导。两年来,蔬菜集中销售到上海、江浙一带市场;另一方面,辟建加工销售平台,他们在哈黑路东姚家店辟建一个15500平方米产品加工车间及蔬菜交易市场。同时,合作社设立销售部,安排2名社员,负责抓市场销售,主要通过网络查询、超市对接等办法,采集相关蔬菜需求信息,畅通销售渠道,保障蔬菜生产效益最大化,合作社现已与沈阳兴隆大家庭及上海江桥集团建立良好供货关系。目前,该合作社已创建了自己的《双峰农业》网站,将企业优势、生产流程、产品特点等全部在网上公布,让顾客在购买双峰产品之前首先从网上了解产品,同时双峰农业合作社负责人邹继峰又创建了黑龙江小蜜蜂网络商贸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并开设了龙江小蜜蜂电子交易平台,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
安达市蔬菜
安达市沿明沈、安萨、安昌、安杏和安兰公路建成五条绿色蔬菜带,形成以安达镇棚室蔬菜、羊草镇秋白菜、青肯泡乡夏菜、卧里屯乡瓜果、老虎岗镇大葱、吉星岗镇马铃薯等六个品种为代表,面积为18万亩的十个蔬菜生产基地。全市发展棚室设施蔬菜3万亩,其中棚室
宾县绿色蔬菜
宾县永和菜业有限公司辟建绿色蔬菜产业基地,面积达到3000亩,拥有单体660平方米钢架塑料大棚1200栋、单体900平方米育苗温室70栋,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豆角、茄子、辣椒、西芹、甘蓝等50余个品种蔬菜,现已通过产品产地认证,达到A级标准。2012年8月,基地蔬菜产品通过哈尔滨市农产品检测中心检验,全部认证为绿色无公害蔬菜,被授予“优质放心农产品”称号,获准注册“宾州牌”无公害绿色标识,2013年被省农委推荐为“国家级蔬菜种植标准园”。蔬菜年产量突破2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4500万元,纯收入1600万元,带动发展露地蔬菜6000余亩,累计转移、培育新型农民500余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000余户,每户年平均增收3万元,最高达到4万元。
兰西县蔬菜
兰西县榆林镇庆丰大葱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自营、订单种植、合作经营等形式,建成林升村大葱生产核心区,种植大葱面积达4000亩,带动全镇及周边乡镇大葱种植突破12000亩;依托榆林镇丰硕南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实施市场主导、订单先行、服务跟进、风险可控等方法,建成林城村南瓜生产核心区,南瓜种植面积达到了3800亩,带动全镇南瓜种植5000亩;依托庆海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综合运用政策支持、项目倾斜、科技保障等措施,建成林城村马铃薯生产核心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800亩,带动全镇种植马铃薯8000亩。全镇各类蔬菜专业屯达到17个、1500户。2013年,建设千亩棚室蔬菜生产基地,占地1000亩,总生产面积近20万平方米,园区大棚平均纯收入达8000元,温室达5000元。2015年,榆林镇蔬菜种植面积达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28%,产值3亿元,亩均纯效益超过1500元。瓜菜生产直接带动5000多人就业。
针对市场需求,有计划地种植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是保证产品销路和价格的关键。该县依托榆林镇特色瓜菜产品,先后注册了“榆林”牌瓜菜、“兰农丰硕”、“榆林大白葱”、“榆林韭菜”等瓜菜品牌13个,并全部实现了品牌入市。利用各种宣传推介平台,积极推介榆林蔬菜,努力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通过政策扶持,打造典型,全镇共培养各类蔬菜经纪人19人,除了哈市外,这些经纪人每年承担着供应南方4万吨蔬菜销售中间环节。
绥芬河市蔬菜、花卉
绥芬河市成立特色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老山芩、刺五加、大叶芹、刺老芽、柳蒿芽等,建温室10栋3500平方米、露地种植面积700多亩;种植黄芪、黄芩、板兰根、五味子等中药材,面积100多亩,农民亩收入在3000元到20000元之间。成立绥东村蔬菜(花卉)农民合作社,栽培花卉面积150亩、200万株,每年销售盆栽花卉1万多株,收入240万元,解决农民就业200人,农民人均增收6000元。大部分蔬菜、花卉通过口岸便利条件销往俄远东市场,年获利50多万元。合作社注册商标,现有10个蔬菜品种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林口县南瓜
林口县把绿色南瓜作为主导农业产业,打造了籽用南瓜生产基地。目前,建设乡级南瓜生产园区7个,村级生产园区24个,5万亩以上规模生产基地乡镇3个,万亩以上规模生产基地乡镇5个,发展南瓜合作社16个,发展无公害食品白瓜籽10万亩。南瓜种植总面积达35万亩,占全省南瓜种植面积的25%,分布在11个乡镇、110个村屯,种植农户达到1.2万户,预计今年全县白瓜籽单产达到75公斤/亩,总产量2.6万吨。今年随着南瓜子价格一路走高,亩产值可达1300元,总产值可达3.5亿元,南瓜的产业发展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以打造中国南瓜生产基地县为目标,计划全县南瓜种植面积保持在30万亩以上,发展绿色食品白瓜籽10万亩、无公害食品白瓜籽20万亩。
宁安市瓜菜
宁安市发挥兰岗果蔬庄园的示范带动作用,建设“宁安-兰岗-石岩-东京城10里瓜菜产业带”。主要以兰岗果蔬园区为核心,采取“政府牵头、政策扶持、群众参与”的方式,先后完成了兰岗果蔬庄园一期、二期、三期工程,石岩节水旱作农业示范区,东京城下马河、下窨子蔬菜小区建设,建设标准化钢架结构冷棚2000栋,日光温室大棚100栋,流转土地500公顷,采取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农民自筹、协调贷款等方式,共投入资金1亿多元,新打机井13眼,铺设管网24000延长米。2014年,兰岗果蔬园区完成了千栋大棚小区建设。10里瓜菜产业带建成后,带动农民增收2000万元。
近年来,宁安市依托源丰对俄果蔬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对俄出口蔬菜产业,政府出台扶持政策每年补贴资金2000余万元,推进设施蔬菜小区建设,全市蔬菜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远东一号菜蓝子”。全市已有370个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其中驰名商标1个、著名商标4个、知名商标16个。响水大米、兰岗西瓜、镜泊湖红尾鱼获得国家地理标志性认证。阿妈牧场有机黑猪、邢瑞雪大米等16个农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镜泊湖绵白糖等3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认证主体28个。三品认证面积186.7万亩。响水大米、兰岗西瓜享誉全国,农产品走进奥运、走进世博、走向国内外高端市场。
梅里斯区甜瓜
梅里斯区梅里斯镇荣胜村是远近闻名的甜瓜种植村。荣胜村充分利用昼夜温差较大、土壤疏松肥沃、灌溉便利等有利于种植甜瓜的优势,于2013年成立甜瓜专业合作社,注册“杜家窑”牌商标。三年来,建设大棚6000亩,小拱棚8522亩,形成了早、中、晚熟甜瓜格局。2014年,全村甜瓜产量1200吨,实现销售收入6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600元,其中甜瓜收入8162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77%。今年,荣胜村的甜菜种植面积达14522亩,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61%。同时带动周边村屯种植甜瓜2万亩。目前,全村54%的农户从事甜瓜生产,85%以上农民都掌握甜瓜种植技术。
拜泉县红提套种蔬菜
拜泉县“绿泉春”生态提子合作社,入股社员13名,投资155万元,共建大棚40栋,占地面积65亩。根据市场需求和地域特点以及提子的生产周期,合作社共栽植了美国红提、无核白鸡心、寒香蜜、夏黑等11个品种共32000棵苗木。截止2015年9月末,合作社产出提子8万斤,效益20万元。合作社种植技术规程为地膜覆盖、高效节水灌溉,全部使用农家肥和有机肥,不用任何激素、催熟剂、膨大剂和甜蜜素等化学药物,提子颗粒的大小、色泽均是自然生成,达到了绿色无公害的要求。在不影响提子生长的前提下,根据蔬菜的生长周期,在边垄处种植了水萝卜、毛葱、生菜、菠菜,中间空床处种植香菜、芹菜,棚内过道空垄栽植春香瓜等多种蔬菜,每年可种植蔬菜三茬。
拜泉县香瓜
拜泉县长征村把香瓜生产作为优势产业,香瓜生产由原来的4户、不到100亩,面积逐年增大,目前基本家家户户都种香瓜。为了推进香瓜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该乡成立了大众长征甜瓜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注册了“大众长征人”牌商标,引导更多农户加入组织化生产。以长征村为中心,辐射周边4个村15个自然屯成立跨村合作社,全乡香瓜面积增加到5000亩。已争取县农业综合开发办项目支持,预计投资140万元,建设20000平方米香瓜大棚,实现反季种植,进一步做大做强香瓜产业。“大众长征人”甜瓜采用了特殊的栽培技术,按照绿色无公害技术标准,而且发明了用牛奶、葡萄糖作营养剂,适当时机进行浇灌的技术,保证瓜的品质一流。大众乡长征村香瓜以其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口感,受到省内外顾客的青睐,长征村香瓜远销齐齐哈尔、内蒙古、长春市等地。
佳木斯市郊区红树莓
佳木斯市郊区针对红树莓具有特殊营养、保健功能,并有投入低、见效快,一次性投入、多年收益的特点,引导农民发展红树莓特色种植,增加种植业附加值。郊区对发展红树莓产业项目给予政策支持,散户每亩补贴1000元,联合连片种植每亩补贴1300元,对美丽乡村试点村,以集体为单位种植面积达到50亩,每亩补贴1300元。同时规划建设4个冷库,每个冷库补贴150万元。为使红树莓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大田示范园区,已建120亩红树莓种苗扩繁基地和15亩的浆果类品种展示园。
宁安市寒地果
宁安市江南乡地处山区、半山区地带,周围无污染,适合果树生产。江南乡采取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发展经纪人队伍、拓展品牌效应的办法,大力发展寒地果种植业。目前,全乡寒地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主要品种包括金红、龙丰、K9、龙冠、梨等。水果总产量达到30万吨,果农人均纯收入突破28000元,其中果树单项收入占85%。江南乡所生产的金红苹果、龙丰苹果闻名省内外及俄罗斯,是宁安市万亩绿色苹果生产基地,是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先进乡镇,被牡丹江市委市政府授予果树生产一品乡镇。
泰来县花生
金山屯区白瓜子
金山屯区横山经营所土利用地资源丰富,符合白瓜子种植的特点,2015年有35个种植户实验性种植白瓜子1500亩,预计亩产140斤,每亩毛收入1440元,可实现总产值216万元,比照普通粮食作物(大豆、玉米),亩可增收580元。目前种植户热情高涨,预计2016年白瓜子种植户可达60户,种植面积可达3000亩。
密山市大榛子
密山市富源乡富国村引进平欧杂交抗寒大果榛子,以15元/株购买大榛子苗木4000株,在村边栽培60亩,并组建了富国林果合作社。该品种大榛子栽植3年挂果,5年后进入丰产期,挂果后的大榛子产量逐年翻倍增长,大榛子树生长期60余年。2014年开始有60亩地的大榛子已经结果,干果售价60元/公斤,湿果售价50元/公斤。2015年挂果产量达30公斤/亩,湿果售价56元/公斤,亩收入可实现1500元以上。富国林果合作社掌握了平欧杂交抗寒大果榛子嫩枝扦插育苗技术,从2012年开始进行育苗,现已育苗1.4万株,除合作社自用7000株外,其余苗木以8元/株的价格销往8511农场、兴凯8
鸡东县北药
鸡东县东宝村于2011年成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2014年,合作社投入资金1059万元,种植面积扩大到1万亩,占全村耕地总数的56%,成为我省东部地区最大的北药种植基地,并与“三九”药业、哈尔滨世一堂签订了供销合同。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合作社投资50余万元新建设了桔梗初加工厂,购置了加工设备。同时,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中药桔梗饮料”,已完成配方,现正准备申请国家专利;与湖北省达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究“中药材桔梗饮料”去除辣味课题,为合作社新上精深加工桔梗饮料项目做好前期准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4000元上升到2014年的1.05万元。2015年东宝村成立北药种植协会,与辽宁中大北药集团联合建立北药基地,进一步扩大北药种植面积,2016年将达到1.5万亩。同时,进一步抓紧GAP认证,力争用1-2年时间打响“东宝桔梗”品牌。
萝北县中草药
萝北县太平沟乡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药材、红豆杉等特色经济比重达到30%。利用山区特殊的自然优势,加快以沙棘、五味子、平贝、穿地龙等为主的北药开发,以石虎沟村五味子种植为龙头,辐射周边,实现规模生产,成立了五味子专业合作社,建设中草药种植科技示范园区,带动全乡五味子种植面积达到500亩,年收入达150余万元。投入资金40万元,在石虎沟村种植林下参8公顷,年收入达80万元,解决农民就业15人,带动农民增收30万元。目前,全乡中草药种植面积达到1200亩。与县林业局合作,投资3000万元,在新河口村建设红豆杉育苗基地7公顷,解决就业20余人,带动农民增收50余万元。
宾县灵芝
宾县北极杉科技公司以种植长白山野生灵芝、大兴安岭野生灵芝和出粉赤芝等品种为主。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合作建立研发实验室,聘请国内顶尖营养专业专家,利用超临界萃取等前沿技术,对灵芝的有效成分进行了精确提取,并根据不同功能定位,进行营养搭配,形成独特配方。目前,公司已与北大荒销售公司、上海国药、黑森集团等公司进行洽谈,近期将签订意向性合作协议,借助其广泛的销售渠道进行深度营销。积极探索网络销售的新途径,开拓全新的产品销售方式。公司注重品牌建设,在中俄博览会上设立专门展位进行推介,集中开展品牌宣传推广工作。2014年,投资115万元,种植灵芝6.4万袋,实现销售收入60万元;今年,种植灵芝8万袋,预计实现销售额600万元。
佳木斯市郊区果蔬、北药
佳木斯市郊区以城市“菜篮子”为核心,重点建设了七大蔬菜园区和八大蔬菜生产基地,全区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含复种指数),涌现出了一批绿特色蔬菜品牌。其中,何朝俊大白菜、三联油豆角、兴华寒地葡萄、万庆番茄等蔬菜品牌,年可向市场提供绿色蔬菜0.3万吨。以红树莓为核心,重点发展了北药、生姜、日本香葱、黄花菜等一批特色种植项目,并取得了很好经济效益。目前,红树莓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5000亩,防风、五味子等北药种植总面积达到2100亩,生姜生产棚室达到55栋,黄花菜400亩。以休闲采摘观光农业为核心,重点建设了大田良种场蔬菜采摘观光园区、莲江口晓丽葡萄采摘园等4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
下步,将依托城市发展郊区特色农业,丰富宣传载体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思路,着力发展互联网+农业的营销模式,注重农产品营销服务工作,科学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需求安排生产,培育农产品营销组织,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树立“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效益”的理念。
密山市灵芝、天麻
密山市引进野生灵芝、天麻人工种植项目,在连珠山镇建立灵芝生产基地,成立了连珠山镇灵山药材专业合作社。2015年,灵芝种植园区已摆放灵芝50万段、种植天麻2500平方米。现生产的灵芝以50%出芝率计算,可出鲜货125000斤,销售额2000万左右。野生天麻每平方米的种植成本在260元上下,两年后成品剑麻产量为10-20斤,市场价格为45元/市斤,可收获天麻小种子2-3斤做为新增种植面积的种子使用。种植无性繁殖母种每平方米成本为100元以内。以种植一百平方米有性繁殖原种计算,六年后可发展种植面积为1000平方米,成品剑麻19500斤,销售金额877500元。
五常市“鸭菌稻”
五常市川北道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了“鸭、菌、稻”共育生产模式。采取的主要方法是,4月中旬左右插秧,5月中旬左右在稻田放养鸭子,7月上旬收回鸭子,在稻田里挂栽木耳的立体生产模式。通过利用鸭子的杂食性为水稻中耕除草、除虫、活水、施肥,刺激水稻生长。稻田生态系统又为鸭子提供良好的生长场所和大量的动植物饲料。在水稻抽穗期将鸭子移出稻田的同时,在稻田里放置富硒挂袋木耳,利用水稻给木耳袋遮阳,水田地里水蒸气的温度和昼夜温差形成的露水又保证了木耳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分。木耳收获后,将木耳袋原料回归稻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同时为第二年水稻生长提供硒元素。以田养鸭、以鸭促稻、以稻养菌、以菌肥田,鸭、菌、稻共育,实现了常规种植向有机生态种植、单一型种植向立体循环种植转变,为结构调整探索出新路子。2015年,合作社立体栽培面积达到285亩,其中有机水稻亩收入9000元,是常规水稻收入的4倍,稻鸭亩收入900元,挂袋木耳亩收入1600元,总计亩收入11500元,是常规种植的6倍,仅此一项农民增收327.5万元。
该社积极对外宣传推介“鸭、菌、稻”共育的生态有机生产模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市场销售模式。通过开展网上众筹模式,与深圳米世家公司、昆山海洋之芯公司、杭州益贝尔公司等签订订单285亩,通过直供模式与辽宁翠京元、北京东周丰元签订有机水稻订单1716亩。其中鸭菌稻因其特殊栽培模式和优秀品质卖上了好价钱,有机大米每斤18元,鸭子每斤30元,木耳每斤368元,实现了不仅种得好,而且卖得好。
绥芬河市阜宁镇利用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加大扶持吊袋木耳种植力度,先后建设建东、建西、北寒、南寒、北沟、东风6个木耳园区,200栋木耳棚室。其中,3个园区采用吊袋栽培模式,3个园区采取地载栽培模式。充分利用木耳园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调动农民种植热情,形成区域内木耳种植产业化、集聚化。为扶植木耳产业发展,无偿发放部分棚室所需塑料管线,举办木耳菌知识培训班,成立专业合作社,与上海有关科技企业合作培育富硒木耳产品,积极推动木耳品牌化发展。未建设木耳园区前,园区为低产农田,种植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每亩平均收入为900-1000元,种植蔬菜平均每亩收入约3000元。园区建成后,菌户平均每亩收入26700元。2015年,全镇共栽培木耳2500万袋,产量250万斤,产值8500万元,纯收入2500万元,菌农人均纯收入达到2.5万元。
富锦市食用菌
富锦市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以锦城菌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现已形成集香菇母种培育、原种扩繁、三级菌棒制作和栽培示范、订单回收为一体的香菇生产经销产业链。富锦作为全国水稻第一县,水稻育秧大棚的数量和规模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发展香菇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锦城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项目计划总投资5500万元,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种植面积11.8万平方米。企业引进国内最先进的菌棒生产线,冷库、菌种室、育种室。由于气候原因,黑龙江的香菇不但品质好、产量高,而且上市时间恰好是南方香菇生产的断档期。合作社与国内菌类生产销售企业龙头北京中菌菌业有限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面向农户采取了“五个一”的合作服务模式:即由合作社为种植户统一生产菌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回收、统一销售。2014年,生产香菇菌棒500万棒,带动全市20处水稻集中育秧基地500栋标准大棚的二次综合利用,实现促农增收1500万元。
克东县食用菌
克东县着力打造全省规模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建有食用菌大棚202栋,产品远销长春、温州等城市,年效益600多万元,解决农村劳动力200余人增加就业收入。仅以东基祥瑞食用茵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共计26户农民入股,一期投入资金360万元,建成食用菌暖棚12栋,面积1.08万平方米;建成冷棚70栋,面积5.6万平方米。利用冬闲时间共生产香菇菌60万棒,解决本村80人就业。为了克服冬季大雪压损棚室等诸多实际困难,从长春等地引进锅炉、钢构棚架、保温棉被、强化棚膜、拌料机、装袋机等设备,购进原材料麦麸子120吨、锯末子900吨、石膏10吨、丰菇素90箱,邀请相关的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指导,利用7 0天时间完成培育菌棒工作。投产两年来,年生产60万菌棒,采摘7茬,生产出香菇600吨。香菇市场批发价每公斤11.2元,当年可实现总收入672万元,利润432万元,股民年分红利每户16.6万元。该合作社计划3年内生产规模扩大到年生产300万菌棒,产出香菇3000吨。培育香菇棚达到350栋,占地315公顷,年实现产值3360万元。
依兰县万寿菊
依兰县采取“收购公司+种植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将广大种植户都发展成为公司第一原料生产车间,无偿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订单回收,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规模,保护了种植户的种植效益和企业生产的需求,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种植面积从2010年的3380亩发展到现在的1.6万亩,种植面积覆盖全县9个乡镇。带动农户2000余户,户均增收8500元。现有万寿菊鲜花造粒生产线二条,万寿菊生产基地6个,主要以万寿菊鲜花为原料生产万寿菊颗粒,以万寿菊颗粒为原料生产万寿菊油膏,拥有万寿菊叶黄素油膏生产线一条,年可加工生产万寿菊油膏1000吨。与青岛大学合作,依托青岛大学提供的技术优势,将建设新的深加工生产线,以万寿菊油膏为原料对万寿菊油膏精加工,生产叶黄素晶体和高纯度叶黄素酯原料性产品,生产叶黄素护眼片剂和叶黄素养肺片剂等终端产品。
桦南县紫苏
桦南县根据积温、地力、地势等特点,将耐贫瘠、耐干旱、产量高、效益好、适应性强的紫苏作为结构调整的主要作物。全县落实紫苏生产基地8个,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总产达9000吨,总产值达8500万元,牵动农户5620户,户均增收7500元。引入资金建设紫苏加工生产线,年加工紫苏5000吨。依托八一农垦大学色谱分离技术,开发紫苏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由原来的加工紫苏油、紫苏月饼、紫苏米、紫苏酱油等向加工保健品、化妆品、饮料等产品转移。组建紫苏联合社,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为基地农户积极开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技术指导、疫病防治、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社会化服务,提高紫苏种植效益和经营水平。“桦南紫苏”已申报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石头河子林场2100亩紫苏基地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4200亩紫苏基地正在申请欧盟认证。驼腰子镇新合村获得国家第五批全国一村一品示点村。
为搞好销售,该县积极组织紫苏种植合作社及紫苏加工企业参加哈尔滨绿色食品博览会、农交会等展会,通过参展扩大了紫苏系列产品的市场知名度,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激发了紫苏种植合作社及加工企业生产加工潜力。
兰西县苜蓿
兰西县兰胜草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远大乡胜利村建成10000亩高产优质苜蓿繁制种基地、牧草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公司致力于盐碱地苜蓿的栽培及其加工收储等关键技术的科技推广工作,包括推广应用苜蓿种子包衣、根瘤菌接种、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高产集成技术。重点推广应用了刈割收获、压扁、田间快速脱水、茎叶同步干燥、收割机械组装配套、田间快速打包、高密度草捆加工等设备和技术。开展了人工草地建植与管理技术、牧草收获加工贮藏技术、草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控制技术、牧草高效利用与转化技术等示范。通过多年科研和实践,极大地提高了苜蓿产量和产品质量,示范区苜蓿亩产达0.5吨,比当地平均产量(0.45吨/亩)提高11%,质量检测达到国家标准2级以上,粗蛋白(CP)含量18%以上,酸性洗涤纤维(ADF)低于35%,中性洗涤纤维(NDF)低于45%,相对饲用价值(RFV)大于125%以上。奶牛饲喂后,生鲜乳质量有明显提高,乳蛋白含量3.0%以上,乳脂肪3.5%以上,经济效益显著。该公司通过农业部支持的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年可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约900万元,已经带动周边农民种植苜蓿5.5万亩。
绥棱县目前特色种植业发展到7.21万亩。其中,棚室果蔬1.2万亩、食用菌9千万袋、上集大蒜3千亩、绿色食品认证高粱2万亩、晚西瓜5千亩、粘玉米500万棒、黄金沟豆角近千亩,200亩以上的蔬果基地18个,年产值超亿元,平均亩效益1200元,是粮食作物的3倍以上。如洪泽食品有限公司,2015年该企业基地利用200栋大棚生产彩椒、香菇,产值可实现1150万元,以合作模式带动农户进入基地生产60户,解决40、50劳动力600人,实现劳务收入600万元。明年,预计占地360亩,建设完成温室12栋,大棚100栋。
呼玛县林下种植
呼玛县遵循“围绕市场调结构,依托龙头建基地”的理念,大力发展高寒特色的林下经济,通过招商引资,蓝莓、北药(水飞蓟)、马铃薯、食用菌等加工企业相继落户并发展壮大,这些龙头企业为该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截止到2015年三季度,野生蓝莓采集基地面积36.4万亩,人工种植蓝莓面积2908亩,总产值1217万元,年人均增收4000余元;种植北药2.9万亩,其中水飞蓟2.6万亩,其他药材0.3万亩,北药总产值2622万元,年人均增收8712元;种植马铃薯7457亩,产值266万元,年人均增收2549元;食用菌1346.5万袋,产值3850万元,年人均增收1.2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