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银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Scatterd mirror
carp
GB/T 16874 -1997
前
言
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是银鲫的原产地之一。该鱼依其栖息环境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生态类型。尤以黑龙江省方正县双凤水库的银鲫为突出,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遗传基础稳定等特点,故称该鱼为“方正银鲫”,现已在我国全面推广养殖。为保证方正银鲫的优良经济性状,防止混杂和退化,特制定该方正银鲫种质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至附录D均为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从1998年1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淡水养殖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明华、沈俊宝、范兆廷。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方正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原种主要生物学性状、生化指标、遗传学特性,以及检测方法。适用于方正银鲫良种鉴定。
2
名称与分类
2.1
学名
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
2.2
分类位置
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鲤亚科(Cyprininae),鲫属(Carassius),鲫种(Caras-sius
auratus)。
3
主要生物学性状
3.1
外部特征
3.1.1 形态性状
体型短,体侧扁而高,头小,吻钝,口端位,下唇厚,唇后沟仅限于口角。无须。眼小,位于头侧上方。背鳍具有硬刺,外缘平直,后缘锯齿粗,排列稀。胸鳍不达腹鳍。尾鳍分叉浅,上下叶末端尖。鱼体背部、背鳍和臀鳍为黑灰色,体侧深银白色,体侧每个鳞片的边缘颜色稍深。见图1。
3.1.2 可数性状
3.1.2.1 背鳍硬棘Ⅲ(Ⅳ),分枝鳍条数16~19,多数为17。
3.1.2.2 左侧第一鳃弓鳃耙数44~54,多数为49。
3.1.2.3 鳞式:29
32,侧线鳞29~32,多数为30~31。
3.1.3 可量性状
不同体长组个体,可量性状变动值见表1。
表1
组别
项目
|
1
|
2
|
3
|
4
|
全长,mm
|
42.0~81.0
|
93.1~118.0
|
190.0~215.0
|
206.4~263.2
|
体长,mm
|
33.0~66.0
|
72.0~89.5
|
161.0~183.0
|
164.0~199.9
|
体长/体高
|
2.48
|
2.63
|
2.67
|
2.35
|
体长/头长
|
3.05
|
3.49
|
3.73
|
3.75
|
体长/尾柄长
|
6.72
|
8.39
|
8.85
|
7.94
|
体长/尾柄高
|
5.92
|
6.74
|
6.17
|
5.96
|
头长/吻长
|
3.29
|
3.68
|
3.20
|
3.08
|
头长/眼径
|
3.39
|
3.93
|
4.72
|
4.92
|
头长/眼间距
|
2.35
|
2.51
|
2.17
|
2.32
|
3.2
内部特征
3.2.1 鳔
鳔分两室,前室长为前室1.5倍左右。
3.2.2 肋骨
肋骨有13对。
3.2.3 下咽齿
下咽齿1行。齿式为4/4。
3.2.4 脊椎骨
脊椎骨总数为颅后椎骨、腹椎骨、尾椎骨数之和,脊椎骨总数、颅后椎骨、腹椎骨、尾椎骨数分别为30~31、4、12~13、14块。
3.2.5 腹膜
腹膜为灰黑色或黑色。
3.2.6 肝脏
肝脏为灰黑色或黑色。
3.2.7 红血球
红血球核的长径平均为7.07μm,短径平均为3.84μm,核的体积平均为45.8μm3,
3.3
生长与繁殖
3.3.2 生长
不同年龄组的鱼体长和体重的实测值见表2。
表2
年龄1)
|
1
|
2
|
3
|
4
|
5
|
体长,mm
|
41~73
|
108~141
|
185~231
|
233~327
|
255~336
|
体重,g
|
5~25
|
43~147
|
190~245
|
276~850
|
460~1056
|
1) 年龄,主要依据鳞片上的年轮数。
|
3.3.2 繁殖
3.3.2.1 成熟年龄:雌、雄鱼均为1~2龄。
3.3.2.2 雌、雄鱼比为9:1,行天然雌核发育。
3.3.2.3 性腺一年成熟一次,分批产卵。
3.3.2.4 繁殖水温:13~25℃。
3.3.2.5 怀卵量:不同年龄个体怀卵量见表3。
表3
年龄,龄
|
2
|
3
|
4
|
体重,g
|
16.0~58.0
|
50~167
|
161~410
|
绝对怀卵量,粒
|
3362~14531
|
12752~39858
|
38600~81127
|
相对怀卵量,粒/g
|
101~151
|
121~165
|
137~185
|
4
生化指标
肝酯酶同工酶(EST)有四种谱型,受a、b、c3个等位基因控制,其中BC型频率达0.902;另在EST-2位点上a、b、c3个等位基因同时存在于一个个体,即ABC异质型,表现出3倍性,见表4、见图2。
表4
样
本
数
,
尾
|
项目
|
表
现
型
|
X2值
|
概率
|
基因频率
|
AA
|
BB
|
CC
|
DD
|
AB
|
AC
|
AD
|
BC
|
BD
|
CD
|
三倍性异质谱型
|
a
|
b
|
c
|
d
|
61
|
观察值
|
0
|
1
|
1
|
0
|
1
|
0
|
0
|
55
|
0
|
0
|
ABC谱型3
|
51.2
|
<0.001
|
0.033
|
0.484
|
0.47
|
0
|
期待值
|
0.7
|
14.3
|
13.8
|
0
|
1.9
|
1.9
|
0
|
28.0
|
0
|
0
|
5
遗传学特性
5.1
体细胞染色体2倍数
2n=156~162
5.2
核型
雌、雄鱼核型完全一致。有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组)21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级)37对,亚端部及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组及t组)20对,染色体臂数(NF)272(见图3)。
5.3
脱氧核糖核酸(DNA)含量
体长121~320mm,体重65~1125g健康鱼红血球每个细胞的DNA含量为7.69pg(与鸡血对照)。
6
检测方法
6.1
生化遗传分析
6.1.1 肝脏电泳样品液制备
电泳前,将肝脏从液氮罐中取出,在室温下解冻,然后放研钵中加5倍体积的0.2mol磷酸缓冲液及少量细砂,在冰浴中匀浆,制得的匀浆液用1500r/min离心机离心20min,用上面的澄清液电泳。
6.1.2 电泳方法及染色
采用7.5%浓度丙烯酰胺凝胶。电极缓冲液和凝胶制备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电泳在冰箱中进行,电流为1.25mA,电泳约2h。电泳后取下胶带先置于已配好的萘酯-丙酮液,在37℃温育20min,再加入坚牢蓝液经数分钟染色,可出现红棕色的区带。萘酯-丙酮液与坚牢蓝液的配制见附录B(标准的附录)。
6.1.3 结果判定
根据肝酯酶酶谱区带Ⅱ谱带数和迁移距离分出表现型类型,按表现型类型分析得到X2值、基因频率和表型期待值,详见表4、图2。
6.2
染色体检测
6.2.1 标本制备
采用肾组织细胞加植物血凝聚素(PHA),在25℃条件下培养2~4h,经吹风或者自然干燥制片,吉姆萨(Geimsa)染色。Giensa染色液的配制见附录B(标准的附录)。
6.2.2 计数
在光镜下,选取染色体铺散良好,完整的中期分裂相计算染色体数目,确定2n数。
6.2.3 形态分类
选择10个以上的分裂相,进行显微拍照,按放大照片对染色体组型分析。染色体的形态类别,按以下要求划分:即臂比1.0~1.7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组);1.71~3.0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组);3.1~7.0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组);7.1~∞的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组)。m组和sm组染色体臂数为2;st组和t组染色体臂数为1。
6.3
脱氧核糖核酸(DNA)含量测定
6.3.1 血涂片制片
从尾动脉采血0.5mL,生理盐水(0.7%NaCI)稀释制成血涂片;同时采小公鸡血,用同法制片作对照。
6.3.2 固定
血涂片空气干燥后,用卡诺氏液(甲醇:冰乙酸,为3:1)固定1h,然后将血涂片移出存放于4℃冰箱中或者直接染色。
6.3.3 染色
血涂片经3.5mol
HCI水解30min(28℃),蒸馏水冲洗,放入希夫(Schiff)试剂[其配制方法见附录C(标准的附录)],于28℃暗处染色1h,立即用二氧化硫水洗3~5次,每次2~10min,再经梯度酒精70%、80%、90%、95%、100%脱水,二甲苯透明后用胶封片。
6.3.4 DNA含量测定
用显微分光光度计测量,波长560mm,物镜40×,扫描步距0.5~1μm。
附
录
A
(标准的附录)
电极缓冲液和凝胶的制备
A1
电极缓冲液的制备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6g,甘氨酸28.8g,加少量蒸馏水溶解后,再加蒸馏水至1000mL,用盐酸(HCI)pH为8.3,使用时稀释10倍。
A2
凝胶的制备
A液:Tris36.3g加四甲基乙二胺(TEMED)0.23mL溶解,加1mol
HCI约48mL,再加入蒸馏水至100mL,用盐酸pH为8.9。
B液:Tris3g,加TEMED0.23mL,再加1molHCI约24mL,再加蒸馏水至100mL,用HCIpH为6.7。
C液:丙烯酰胺(ACR)20g,甲叉双丙烯酰胺(BIS)1g,加蒸馏水至100mL溶解。
D液:核黄素(VB2)0.004g,溶于100mL双蒸馏水。
E液:过硫酸铵(AP)0.28g,加蒸馏水至50mL溶解。
F液:蔗糖40g,加蒸馏水至100mL溶解。
分离胶比例
A液:C液:蒸馏水:E液=1:2:4:1。
浓缩胶比例
B液:C液:F液:D液=1:1:1:1。
附
录
B
(标准的附录)
染
色
液
配
制
B1
萘酯-丙酮液
乙酸-萘酯0.2g,加30mL丙酮溶解。
B2
坚牢蓝液
0.2g坚牢蓝染料加200mLpH6.4磷酸缓冲液,并使之完全溶解。
附
录
C
(标准的附录)
吉姆萨(Giemsa)染色液配制
C1
Giemsa染色母液配制
称量0.5gGiemsa粉,量取甘油33mL,在研钵中先用少量甘油与Giemsa粉混合,研磨至无颗粒时再将剩余甘油加入,在56℃条件下保温2h后,加入33mL甲醇,保存于棕色瓶内。
C2
pH7.2酸缓冲液配制
0.2mol磷酸氢二钠(Na2HPO4)溶液72.0mL加上0.2mol磷酸二氢钠(Na2HPO4)溶液28.0mL即成。
C3
Giemsa工作染色液配制
取100mL
pH7.2酸缓冲液,加入3mL
Giemsa染色母液即成。
附
录
D
(标准的附录)
希夫(Schiff)试剂的配制
将0.5g碱性品红溶于100mL热蒸馏水中,使之充分溶解,待溶液冷却至50℃时过滤,再冷却到25℃时加入1mol盐酸(HCI)10mL和1g亚硫酸氢钠(NaHSO3)或1.5g偏重亚硫酸钠(Na2S2O5),放置暗处,静置24h后,加0.25~0.5g活性炭摇荡1min,过滤,溶液呈无色,装入棕色瓶中塞紧瓶塞,保存在冰箱内(0~4℃),用前预先取出,使之恢复至室温后再用。如溶液呈粉红色就不能用,须重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