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2——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2017-03-25 07:55:48)
标签:

财经

教育

科普

农业

文化

分类: 土壤、耕作、肥料、农机

2.19 联合收获作业

适用于小麦、水稻、大豆和玉米联合收获作业。作业质量见表8

8

质量标准

 

作业项目

 

 

   

 

收获时期

蜡熟末期至完熟中期。

完熟期收获。

在黄熟期进行,此时,豆叶全部脱落,子粒呈现品种色泽。

90%以上植株的果穗子粒硬化,胚出现黑层,苞叶变黄。

割茬高度

1015cm

1015cm

割茬以下留底荚为准,一般为56cm

割茬高≤15cm

损失率

收割、脱谷和清选综合损失率≤3%,子粒破碎率≤1%,清洁率≥95%

收割、脱谷和清选综合损失率≤3%,子粒破碎率≤2%,清洁率≥95%

综合损失率≤3%,破碎率≤5%,泥花豆率≤5%,清洁率≥95%

综合损失率≤3%,破碎率≤3%,清洁率≥99%

 

2.20 茎秆根茬还田作业

适用于小麦、玉米、茎秆切碎还田和玉米、高粱根茬破碎还田作业。质量标准见表9

9

质量标准

作业项目

小麦秸秆切碎还田

玉米秸秆破碎还田

玉米高粱根茬破碎还田

破碎长度

茎秆切碎长度≤20cm,切碎合格率≥90%

秸秆细碎,长度≤12cm,破碎合格率≥90%

破碎长度≤10cm,破碎合格率≥80%

破碎程度

抛洒宽度

抛洒宽度和割幅一致,且均匀。

秸秆破碎后应达到软、疏松无圆柱段。抛洒均匀。

根茬清楚率≥90%。破茬均匀地混拌于于土壤中,土壤覆盖率≥80%

浅耕要求

 

 

耕深812cm,耕层内土壤细碎无大土块,土壤最大外形尺寸≤4cm

 

翻地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A 1   范围

适用于铧式犁平翻作业(带合墒器)的质量检测。

A 2  检测工具

    lm木直尺,50cm钢板尺,20m皮尺,2 m卷尺。

A 3  检测方法

A3.1  耕深 

    a)作业中检查。在地块内沿对角线在不同耕幅随机取10点,每点测3个沟墙高度,再减去12 cm即为实际深度,求平均值。

    b)作业后检查。在地块内沿对角线方向取5点,每点沿耕向垂直方向测3个耕深。方法是将木直尺平放在耕过的地面上,作为测量基准,用钢板尺插入土中犁底层,测量其深度,求出平均值。在无雨情况下减去10%,降中雨以上雨量减去20%为实际耕深。

A3.2  耕深一致性

    a)在全地块工作完毕后进行检查。

    b)20hm2(公顷)以下地块采3点,20hm2以上地块采45点,每点沿耕向方向测5个耕深。

    c)计算出耕深不一致(指小于计划耕深的数据)的百分率。耕深不一致≤5%时为合格。

A3.3  翻垡与覆盖率

    翻垡检查:

    在作业中或作业后随机检查2个行程,测量立垡回垡面积。按公式计算百分率:

           F=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2——黑龙江省地方标准×100

    式中:F一立垡、回垡率,%;

          S一立垡、回垡面积,m2

          A一测点面积,m2

    覆盖率检查:用目测方法评估,根茬杂草覆盖率>90%为合格。

A3.4  地面平整度

    在地块内随机采3点,沿耕向垂直方向在已耕地10m宽地面上,超出地表与地面平行拉直测线作为测量基准,每隔lm宽测量基准线至地面的垂直距离,求其极差,即所测数据中最大和最小值的差。

A2.5  开闭垄

    a)采点,每20hm2面积地块采3点,从地块一侧依次向另一测距地头50m处采点。

    b)开垄检查,在开垄垂直方向放一直尺作为测量基准,测其宽度和深度,求平均值。

    c)闭垄检查,剖开闭垄剖面,将直尺放置于地面作为测量基准,测出闭垄高度,求平均值。

 

深松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B 1  范围

    适用于全面深松作业的质量检测。

B 2  检测工具

  1m木直尺,50cm钢板尺。

B 3  检测方法

B3.1  深松

    在地块内沿对角线随机采35点,每点测3个深松沟。方法是剖开耕层以自然地面为基准,测其耕深和沟宽,求平均值。并在所测数值中以计划深度为基准计算其深度误差值。

B3.2  行距

    在作业地块内随机采23点,每点测2个耕幅,有垄地块垄台深松或垄沟深松测各垄对应垄台、垄沟距离。全面深松测各深松沟距离。

B3.3  深松沟

    结合对深度的检查测量,测深松沟上部和下部的宽度。

B3.4  分层作业

结合作业测量第一层松土深度和第二层松土深度。

 

耙地、耙茬、旋耕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C 1  范围

    适用于耙茬、旋耕和耙地的作业质量检测。

C 2  检测工具

    2 m卷尺,1 m木直尺。

C 3  检测方法

C3.1  耕深

    a)采点,在地块内沿对角线随机取35点。

    b)作业中检查。机组在测点处停车,测量地面至耙片中心距离,计算出耙深。耙深=耙片半径一地面至耙片中心距离(cm)。旋耕作业检查旋耕刀的入土深度。

    c)作业后检查。每点取O.5m2(50×100cm),除掉耕层土壤,以地面为基准,测量深度求平均值。

C3.2  碎土程度

    在地块内沿对角线取3点,每点测1m2,取出耕层表土中的土块,测量较大土块的最大外形尺寸。

C3.3  地面平整

    按本标准附录A3.4执行。

C3.4  根茬细碎

每点取lm2,拣出较长茬段进行测量计算。

 

起垄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D 1  范围

    适用于平翻地起垄和垄翻深松起垄作业的贯量检测。

D 2  检测工具

    2 m卷尺,100m测绳,50cm钢板尺,20m皮尺。

D 3  检测方法

D3.1  垄向直线度

    在地块内随机选取35点,每点测一垄100m长,在垄台中心拉直测绳作为测量基准,每隔20m测垄台中心与基准线的距离,求出误差平均值。

D3.2  垄距误差

    a)在地块内随机取35点,每点测2个耕幅中各垄距离;

    b)在各垄台中心插上标记,测各垄距离;

    c)求各垄距与标准垄距之差。

    即:垄距误差=实测垄距(cm)-标准垄距(cm)

    d)结合垄误差。测量结合垄台中心至左右垄台中心距离被2除,即是结合垄的实际尺寸,与标准垄距相比计算出结合垄距误差。

D3.3  垄体一致

    结合本项D3.2采点,取相邻5垄,按横垄方向沿垄台面拉直皮尺作为测量基准,从基准下量至垄沟底部,即为垄高,求平均值。

 

镇压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E 1  范围

    适用于播前播后平整地镇压和垄上镇压作业的质量检测。

E 2  检测方法

E2.1  土壤紧实度

    在压后的地块内随机取3点,每点取距地表710cm处土样,测其土壤容重。

E2.2  无重漏压

    重压检查。在地块内随机取35点,测其相邻的重压宽度。

    漏压检查。目测方法,按实际发现漏压面积进行涮量。如是播后镇压,发现有漏压即为不合格。

 

播种深施肥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F 1  范围

适用于精密播种、穴播(簇播)和条播及其深施肥的作业质量检测。

F 2  检测工具

    100m测绳,50cm钢板尺,20m皮尺,2 m卷尺,弹簧称,计算器。

F 3  检测方法

F3.1  播向直线度

    在地块内随机选2点,每点沿播行测100m长,从两端点垄台中心拉直测绳,作为测量基准,每隔20m距离测量基准至垄台中心的距离,计算出平均直线度误差。

F3.2  行距误差

    在地块内随机选2个播幅,找出各行中心线,以苗带中心为基准测量各垄间距离,求出行距误差和结合行误差。

F3.3  播量准确性

    a)定量加种加肥核对法。

播种量田问校正。先在种箱内加入不少于容积l4的种子,并将表面刮平,在种子与种箱接触处做出标记。按下列公式计算播种机在田间作业一个单程或一个往复时的播量。计算公式如下:

        q= 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2——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式中:q一一个单程或往复播量,kg

          Q一公顷播量,kghm2

          B一工作幅宽度,m

          L一一个单程距离,m

    然后将计算出的种子播量加入种箱内并刮平,经试播完1个单程或1个往复后,观察种子表面是否与箱内所做标记相符,低于或高于标记时,应重新按上述方法试验,直至合乎要求为止。

    播量校正后,固定好播量调节杆,量出一个排种轮工作面长度,作为标准,在作业中定期检查标准排种轮工作面长度。

    b)种粒核对法。每次随机采样35点,每点检查2行,小麦为1 m长,大豆为2 m长,玉米为3 m长距离。

  播量准确性

  检查测量计算方法。

  米间粒数法。作业中将开沟器和覆土环抬起或输种管从开沟器中抽出,使种子直接落于地面。检查每米长度内种子粒数,与计划相比之差。每次随机检查35点,按公式计算:

         C=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2——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b

    式中:C一计划米问粒数;

           Q一计划播种量,kghm2

           m一行距,cm

           G一千粒重,g

           b一净度,%。

    c)地块核对法。播完一个地块后(一个小区),根据实际面积的实播种肥量计算出实播误差。

          P=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2——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式中。P一播种()误差,%;

          Q一计划播种()量,kghm2

          Q1一实际播种()量,kghm2

F3.4  播深

    沿地块对角线取35点,每点1 m长,刮去覆盖土壤露出种子(肥料),以地表为基准测量种(肥料)至基准距离,求出平均播深及各行播深误差。

F3.5  断条

    a)在地块内对角线采3点;条播小麦、大豆、高梁、谷子、玉米分别取相邻250m长。

    b)测量株距,分别超过如上作物计划株距的10cm20cm15cm8 cm15cm为断条。

 

地膜覆盖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G 1  范围

    适用于播前和播后地膜覆盖作业的质量检测。

G 2  检测工具

    50m测绳,50cm钢板尺,2 m卷尺。

G 3  检测方法

G3.1  采光面宽度

    a)2个行程内,每行程随机取lO点,共20点,测量实际采光面宽度。

    b)计算方法。将实测20个点中采光面宽度≥计划要求的点数与总测点相比,求百分数。

G3.2  采光面机械破损程度

    a)采点:在30m长作业面测量其采光面宽度平均值,并在一作业面上测量机械破损部位的破损口长度。

    b)计算单位采光面内机械破损部位的破损口长度。公式如下:

 

    式中:E一采光面机械破损程度,cmm2

          b一测区内采光面宽度平均值,m

          L一测区内机械破损口长度之和,cm

G3.3  膜边覆土宽度厚度

    结合采光面采点检查。测量各覆膜行两侧膜边的覆土厚度和覆土宽度。

 

中耕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H 1  范围

    适用于中耕除草、培土作业的质量检测。

H 2  检测工具

    1 m木直尺、50cm钢板尺、20m皮尺。

H 3  检测方法

H3.1  耕深与培土高度

    a)在作业地块内,随机选2点,未耕前在1.3.5垄沟、垄台作出标记。

    b)在被测垄沟相邻的2垄台上放置木直尺,以其下平面为测量基准,用钢板尺测至垄沟的距离尺寸h 1

    c)作业后在原标记处剖开垄沟中暄土露出犁底层,用b方法测出至犁底层的距离h 2 ;计算出垄沟的耕深h(h=h 2h 1)和各垄耕深的误差。

    d)结合检测耕深,测量培土至作物的部位。

H3.2  坐犁土厚度

    a)结合耕深的检查进行采点。

    b)将垄沟暄土覆平,用钢板尺插至沟底,测量暄土享度,即为坐犁土厚度。

H3.3 伤苗率

    a)作业地块内随机选2点,每点取3垄。玉米20m长,大豆、高梁10m长,谷子3 m长。并在测量的两端插上标记。

    b)检测点上的作物苗数并记录。

c)作业后检查测点的伤苗数,并求出伤苗率。

 

喷雾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J 1  范围

    适用于植物保护和喷洒微肥作业的质量检测。

J 2  检测工具

  计算器、2 m卷尺、500mL量杯.

j 3  检测方法

J3.1  喷量准确性

    在第一桶药喷完时,根据喷洒面积及喷液量计算出误差值。

J3.2  杀草杀虫率

  a)作业前沿地块对角线随机取35点,每点测l2 m2,在测点插好标记,并查出杂草、害虫数作好记录。

    b)根据药效天数,调查测点内杂草死亡数和害虫死亡数,计算出杀草率和杀虫率。

    1.杀虫率

    检查测量计算方法。

    a.沿地块对角线随机取35点,每点测12 m2

    b.作业前在测点插好标记,并查出杂草(害虫)数作好记录。

    c.根据药效,调查测点内杂草死亡数,按公式计算杀草率。

m=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2——黑龙江省地方标准×100%

     式中:m一杀草率,%

         hm一杂草死亡数

         hn一活杂草数

    2.杀虫率

检查测量计算方法。按本规程中11.3杀草率检查测量方法检查杀虫率,并按公式计算。

 C=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2——黑龙江省地方标准×100%

式中:c一杀虫率,%

           z1一害虫死亡率

           z2一活虫率

J3.3  伤苗率

    按本标准附录H3.3检测。并在检查杀草率和杀虫率的同时检查小苗有无药害及受害程度。

 

联合收获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K 1  范围

    适用于小麦、水稻、大豆使用联合收获机进行作业的质量检测。

K 2  检测工具

    2 m卷尺、塑料布、天平、50cm钢板尺、布袋。

K 3  检测方法

K3.1  收割损失率

a)调查自然损失。在未收割地段上沿对角线随机采35点。每点小麦、水稻1 m2,大豆2 m2,收集地面落粒和落穗,称粒重计算出1 m2自然损失量。

    b)收割台损失。在割后地面上随机取3点,每点长为l m,宽等于工作幅宽,小麦、水稻收集落穗和落粒,大豆检查留茬、掉荚的豆粒,脱下籽粒后称重,计算出割台损失率。

    检查测量计算方法。

    a.调查自然损失。在未收割地段上沿对角线随机采35点,每点为l m2收集地面落粒和落穗,称粒重按公式计算出平方米自然损失量。

    b.收割台损失。在割后地面上随机取3点,每点长为1 m,宽等于工作幅宽,收集落穗和落粒,脱下籽粒后称重。按公式计算出割台损失率。

          E=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2——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式中:E一自然损失量,gm2

         W一各点落穗落粒籽重量,g

        S E一各点面积和,m2

Q1=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2——黑龙江省地方标准-E

    式中:Q1一割台损失量,gm2

         Q∑一各点损失总量,g

        SE一各点面积和,m2

          P1= 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2——黑龙江省地方标准×100%

式中:P1一割台损失率,%

          H一测出的产量,gm

K3.2  脱谷损失率

a)非茎秆还田作业检测法。

一般检查方法

    作业中在联合收割机前取lOcm长距离,两端插上标杆。当收割台割刀走到前面标杆时,由一人指挥同时接取逐稿器排出的茎杆,清洁筛排出的颖壳,出粮口排出的籽粒。割刀进入第二标杆时,停止接取。然后称出籽粒重,换算成lOm×割幅的面积。从逐稿器中拣出没脱净的穗头,脱下籽粒为脱不净损失,由茎秆中裹带的籽粒,为茎秆裹带损失,由清选杂余中裹带的籽粒为清选损失;将籽粒分别称重。按公式计算各部分的损失率。

          S1= 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2——黑龙江省地方标准×100%

          S2= 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2——黑龙江省地方标准×100%

          S3= 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2——黑龙江省地方标准×100%

          S=S1+S2+S3

     式中;W4—测区内籽粒总重量,g

           W1一脱不净损失量,g

           W2一茎秆裹带损失量,g

           W3一清洗损失量,g

           S1一脱不净损失率,%;

           S2一茎秆裹带损失率,%;

           S3一清选损失率,%;

            S一脱粒损失率,%。

    b)茎秆还田作业检测法

    茎秆还田作业检查法

    检查测量计算方法。在联合收割机正前方一定距离处,划出长2 m,宽大于茎秆抛洒宽度,将其中麦株拨出或铺上帆布。机器通过后,收集该面积上裹带的籽粒,称其重量。减去自然损失和收割台损失(如铺帆布则不减自然损失,换算为1 m。损失粒重除1 m2产量,按测产数)求出脱谷损失率。

          P2= 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2——黑龙江省地方标准×100%

    式中:P2一脱谷损失率,%;

          Q一脱谷损失量,gm2

          H一测产数,gm2

K3.3  综合损失率

    收割损失率+脱谷损失率=综合损失率

K3.4  籽粒破碎率

    从粮箱内随机取样100g,查出破碎籽粒数称重。重复3次,计算平均破碎率。

K3.5  籽粒清洁率

从粮箱内随机取样100g,挑出杂质并称重。重复3次,计算平均清洁率。 

K3.6  泥花豆率

    从出粮口接取样品lOOg,从中挑出沾泥面积≥l8的豆粒并称重,重复3次,计算泥花豆率。

 

分段收获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L 1  范围

    适用于小麦、水稻、大豆分段收获作业的质量检测。

L 2  检测工具

    同本标准附录K 2    。。

L 3  检测方法

L3.1  放铺

    在地块内取57点测定收割作物与收割方向的夹角及铺放厚度,分别计算平均值。

L3.2  拾禾损失率

    在作业地块内采3点,捡拾作业后,在禾铺位置取1 m(宽度等于割幅宽度),捡出落穗、落荚、落粒、脱粒后称重,计算拾禾损失率。

    按公式计算拾禾损失率:

         Q2= 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2——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P2= 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2——黑龙江省地方标准×100%

    式中:Q2—拾禾损失量,gm2

          Q31m长麦铺损失粒重,g

         Bu1m长×割幅宽,m2

         P2—拾禾损失率,%

         Q1一割台损失量,gm2

L3.3  脱谷损失率

同本标准附录K3

 

玉米收获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M 1  范围

    适用于玉米联合收获及玉米果穗收获的质量检测。

M 2  检测工具

    同本标准附录K 2

M 3  检测方法

M3.1  果穗损失率

    在地块内随机取3点,每点长20m,宽度为机器工作幅宽。在测点内收集漏收、落地的果穗,脱粒后称重,计算果穗损失率。

  果穗损失率

  检查测量计算方法。在地块内随机选3点,每点长20m,宽度为机器工作幅宽。在测点内收集漏收、落地的果穗,脱粒后称重。按公式计算果穗损失率。

          Sg=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2——黑龙江省地方标准×100

    式中。Sg一果穗损失率,%;

          WP一损失果穗籽粒重,g

          WS一测区内实际产量。

M3.2  籽粒损失率

    包括落地籽粒损失和苞叶夹带籽粒损失。

    a)落地籽粒损失。结合果穗损失检查,捡拾落地籽粒称重,计算籽粒损失率。

    籽粒损失率

    检查测量计算方法。结合果穗损失率的检查进行采点,捡拾落地籽粒称重,按公式计算籽粒损失率。

           SL=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2——黑龙江省地方标准×100

    其中:SL一籽粒损失率,%;

           Wq一落地籽粒重,g

    b)苞叶裹带籽粒损失率。从苞叶排出口接取苞叶,捡出裹带的籽粒并称重,计算苞叶裹带损失率。

    苞叶裹带籽粒损失率

    检查测量计算方法。在作业中随机采3点,每点20m长,苞计排出口接取苞叶捡出裹带的籽粒并称重,按公式计算苞叶裹带损失率。

          Sb=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2——黑龙江省地方标准×100

 式中:Sb一苞叶裹带损失率,%;

            Wb一苞叶裹带籽粒重,g

 M3.3  苞叶剥净率

    果穗收获作业时,从果穗升运器出口接取50个果穗,捡出苞叶多于3片的果穗,计算苞叶剥净率。

    苞叶剥净率

    检查测量计算方法。从果穗升运器出口接取50个果穗,捡出苞叶多于3片的果穗。按公式计算苞叶剥净率。

Cb=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2——黑龙江省地方标准×100

    式中:Cb一苞叶剥净率,%;

          Bw一未剥净果穗数,个;

          Bs50个。

M3.4  籽粒破碎率

    联合收获时,从出粮口接取籽粒,用十字分割法采样500g,捡出破碎的籽粒,重复3次。分别称出破碎籽粒重及样品籽粒重。计算出籽粒破碎率。

 

茎秆根茬还田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N 1  范围

    适用于小麦、玉米茎秆切碎还田和玉米、高粱茬破碎还田作业的质量检测。

N 2  检测工具

  50cm钢板尺,50m皮尺。

N 3  检测方法

N3.1  根茬清除率

    在根茬破碎还田地块内随机取3点,每点2行测i00株,做出标记,作业后测定未清除的根茬数,计算出根茬清除率。

N3.2  根茬破碎合格率

    作业后沿地块对角线采35点,每点210m长,测定其破碎后茎秆长度和宽度。将符合标准长度和宽度的破碎根茬收集称重,与测区茎秆总重之比,按公式计算出破碎合格率。

   N= 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2——黑龙江省地方标准×100

    式中:N一破碎合格率,%;

          G一符合标准的破碎根茬,kg

          Q一测区内茎秆总重,kg

  N3.3  茎秆切碎合格率

    在茎秆切碎还田作业中,随机从抛撒器中接取样品,小麦碎茎秆为2.5kg,玉米碎茎秆为5 kg,重复3次,然后将符合标准长度的茎秆称重,并用N3.2公式计算出切碎合格率。

N3.4  灭茬耕深

    a)在根茬破碎还田作业中,随机采3点。

    b)作业前在测点的两侧插上标记,其高度等于垄的高度。

    c)作业后在标记处用测绳拉一直线作为测量基准,测量耕作层底部至基准距离,即为灭茬耕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