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检查方法——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标签:
财经健康教育科普农业 |
分类: 土壤、耕作、肥料、农机 |
本标准规定了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等作业质量检查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检查。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262-85 农业机械试验条件 测定方法的一般规定
NY/T605-2002 喷雾机(器)作业质量
3.1 根据试验机具的要求,选择相应精度的测试仪器,试验前应对所用仪器和工具进行检查校正。
3.2 根据不同试验机具,测定项目可有所增减。
3.3 作业机具的作业条件检查按GB5262-85规定执行。
4 抽样方法
4.1 作业地块多于3块时,随机抽样2块为样本。
4.2 作业地块为2块时,均为样本。
4.3 当作业仅在一块地内或对一个地块进行检测时,取地块的长和宽的中心线将其划为4块,随机抽取对角线上的2块作为样本。
5 耕整地作业
5.1 耕深合格率
在测定的地块上,沿对角线随机取5个测区,每个测区宽度为1个工作幅宽,长度为10m,在每个测区内随机取5个点,检测点的位置应避开地边和地头随机选取,以耕后地表为基准,用耕深尺测量耕深。按公式⑴计算耕深合格率。
H=
×100%…………………………………………………………⑴
H—耕深合格率,%;
—耕深测点合格数量;
—耕深测点总数量。
5.2 植被和残茬覆盖率
测区确定同5.1,在每个测区内随机取5点,每点为1m2面积内分别测量地表上的植被和残茬的重量,以及地表以下耕层内的植被和残茬重量,按公式(2)计算植被和残茬覆盖率。
G=
×100……………………………………………………⑵
式中:
G—植被和残茬覆盖率,%;
G1—露在地表上的植被和残茬重量,g;
G2—地表下的植被和残茬重量,g。
5.3 立垡、回垡率
测区确定同5.1,分别测量立垡、回垡长度,按公式(3)、(4)计算立垡、回垡率。
RL=
×100…………………………………………………………⑶
Rh=
×100…………………………………………………………⑷
式中:
LL—立垡长度,m;
Lh—回垡长度,m;
L—测区长度,m;
RL—立垡率,%;
Rh—回垡率,%。
5.4 漏耕率
漏耕率测定在检验的整块田中进行,测量各漏耕点的面积和检验田块的面积,按公式(5)计算。
Lg=
×100………………………………………………………⑸
式中:
Lg—漏耕率,%;
Ai—第i漏耕点的面积,㎡;
A—检验田块的面积,㎡。
5.5 碎土率
测区确定同5.1,在每个测区内随机取5点,每点为1m2面积内分别测定全耕层土块最长边小于作业要求的尺寸的土块质量及土块总质量,按公式(6)计算出碎土率。
C=
×100……………………………………………………………⑹
式中:
C—碎土率,%;
Gs—全耕层小于作业要求的尺寸的土块质量,kg;
G—全耕层土块总质量,kg。
5.6 耕后地表平整度
测区确定同5.1,过耕后地表线好的最高点,垂直于机组前进方向作一水平直线为基准线,宽度为大于机具幅宽,分成十等分,并在等分点上作垂线与地表线相交,分别量出耕后地表线上各交点至基准的距离,按公式⑺、⑻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以标准差表示耕后地面的平整度。
=
…………………………………………………………⑺
S= ……………………………………………………⑻
式中:
—采均高度,mm;
—第i测点的高度,mm;
n—测定点数;
S—耕后地面平整度,mm。
5.7 垄向线性偏差
在测定的土块上,沿对角线随机取5个测区,每个测区宽度为1个工作幅宽,长度为50m,在垄台中心拉直测绳作为基准,每隔5m测垄台中心与基准线之间的距离,按公式(9)计算平均值。
Sa=
………………………………………………………………⑼
式中:
Sa—线性偏差,mm;
—各测点偏差值,mm;
n—测定点数。
5.8 垄距偏差
测区确定同5.1,测量各垄台中心间的距离,按公式(10)计算垄距偏差。
Sb= ………………………………………………………⑽
式中:
Sb—垄距偏差,mm;
—第i点实测垄距,mm;
B—标准垄距,mm;
n—测定点数。
5.9 垄高合格率
测区确定同5.1,按垄向垂直方向沿垄台面拉直测绳作为基准,从基准面下量至垄沟底部即为垄高,测量垄高,按公式(11)计算垄高合格率。
Sh =
×100…………………………………………………………⑾
式中:
Sh—垄高合格率,%;
N1—垄高合格的点数,个;
N2—测点总数,个。
5.10 根茬清除率
测区确定按5.1,每点取长2m,宽为1个作业幅宽。按公式(12)计算出清除率。
Pn =(1-
)×100……………………………………………………⑿
式中:
Pn—清除率,%;
N1—测区内测点未清除的根茬数,个;
N2—测区内测点原有根茬数,个。
5.11 粉碎合格率
测点确定同5.1,粉碎合格率按公式(13)计算。
Fr=
…………………………………………………………⒀
式中:
Fr—粉碎合格率,%;
m1—测区内测点根茬质量,kg;
m2—测区内测点中不合格根茬质量,kg。
5.12 漏压
漏压检查采用目测方法,按实际漏压面积进行评估,如果播种后镇压,发现漏压即为不合格。
5.13 除草率
测区确定同5.1,按公式(14)计算除草率。
C =
×100…………………………………………………………⒁
式中:
C—除草率,%;
Q—耕前草株数,株;
H—耕后草株数,株。
5.14 作物损伤率
测区确定同5.1,在测点调查伤苗、埋苗等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比,按公式(15)计算作物损伤率。
S =
×100……………………………………………………………⒂
式中:
S—作物损伤率,%;
M1—测定区内总苗数,株;
M2—测定区内伤苗、埋苗总株数,株。
6 播种作业
6.1 播种深度合格率
在测定地块内,沿对角线随机取5个测区,每个测区为1个工作幅宽,长度为2m,切开播行土层,测种子上部覆盖土层的厚度,每个小区内每行测5点,按公式⒃计算各小区的播种深度合格率,并求出平均值。
H=
×100……………………………………………………………⒃
H—播种深度合格率,%;
—播种深度合格点数,个;
—测定总点数,个。
6.2 行距一致性合格率,邻接行距合格率。
测区确定同6.1,每个小区宽度为2个工作幅宽,长度为10m,均布50个点,测量播幅内的1个行距及邻接行距,按公式⒄、⒅计算。
Hh=
×100……………………………………………………………⒄
式中:
Hh—行距一致性合格率,%;
—合格行数点数,个;
—测定总点数,个。
HL=
×100……………………………………………………………⒅
式中:
HL—邻接行距合格率,%;
—合格邻接行距点数,个;
—测定总点数,个。
6.3 田间出苗率
在测定地块上,按6.1规定抽取5个小区,每个小区宽度为1个工作幅宽,长度为1m,测定5个小区出苗率,按公式⒆计算。
C=
×100……………………………………………………………⒆
式中:
C—田间出苗率,%;
Q1—出苗数,株;
Q2—播种粒数,株。
7 植保作业
7.1 药液覆盖率
按NY/T650-2002中5.3规定执行。
7.2 雾滴沉积密度
按NY/T650-2002中5.4规定执行。
7.3 雾滴分布均匀性
按按NY/T650-2002中5.5规定执行。
7.4 作物机械损伤率
按NY/T650-2002中5.6规定执行。
8 收获作业
8.1 割茬高度
在样本地块4个地角沿对角线,在1/4至1/8对角线长范围内选定一个比例数后,再加上某一对角线中点。选取5点,每点处在工作幅宽上测定左、中、右三点的割茬高度,其平均值为该点处的割茬高度,求五点平均值。
8.2 损失率
每个取样点处,每点长为1m,宽等于工作幅宽,收集落穗和落粒,脱下籽粒后标明,换算为每平方米损失量。按公式(20)计算损失率。
P =
×100……………………………………………………………⒇
式中:
P—割台损失率,%;
Q—每平方米损失量,kg/㎡;
H—测出的产量,kg/㎡。
8.3 含杂率
在联合收割机正常作业收获的籽粒中随机抽取5份样品,每份2000g,对样品进行清选处理,将其中的茎秆、颖糠及其他杂质清除后称量,处理与处理后样品的质量之差即为样品中杂质的质量,按公式(21)计算含杂率,然后计算平均值。
Zz = ×100………………………………………………………(21)
式中:
Zz—含杂率,%;
MZ—样品中杂质量,g;
My—样品质量,g。
8.4 破碎率
样品确定同8.3,挑出其中破碎籽粒并称量,按公式(22)计算破碎率,然后计算平均值。
Zp = ×100………………………………………………………(22)
式中:
Zp—破碎率,%;
Mp—样品中破碎籽粒质量,g;
My—样品质量,g。
8.5 收获后地表状况及污染情况
用目测法观察收获的籽粒中有无联合收割机造成的污染,茎秆和地块内有无联合收割机造成的明显污染,观察地块中有无漏割、地头、地边的处理是否合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