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间除草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标签:
财经健康教育科普农业 |
分类: 土壤、耕作、肥料、农机 |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苗间除草机质量要求、试验方法、评价规则、标志、随机文件。
本标准适用于苗间除草机产品的质量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699
GB/T
2828.1
GB/T 5262 农业机械试验条件测定方法的一般规定
GB/T 5667
GB
10395.1
GB 10396
GB/T
13306-1991
JB/T 9832.2
3 定义
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伤苗
苗被拔掉或根茎部折断为伤苗。
3.2
埋苗
苗叶片总数的一半被土覆盖。
4 质量指标
4.1 作业质量指标
在土壤含水率为15%~25%,土壤硬度(坚实度)≤2.0MPa, 苗自然高度≤15cm条件下,机器的作业质量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作业质量指标
序号 |
项目 |
指标 |
1 |
灭草率,% |
80 |
2 |
伤、埋苗率% |
5 |
3 |
作业后耕层内碎土情况 |
碎土良好,土壤疏松,最大外形尺寸不小于5㎝的土块不应超过3个/ m2。 |
4.2 使用可靠性
平均首次故障前每米工作幅宽作业量不小于25hm2,使用可靠性(有效度)不小于95% 。
4.3 一般技术要求
4.3.1 所有零部件应经检验合格,方可进行装配。
4.3.2 苗间除草机应经制造厂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并附有质量合格证方可出厂。
4.3.3 锄铲铲尖及刃边应进行热处理。用65Mn钢制造,热处理硬度HRC42~53;用45钢制造,热处理硬度HRC38~45;非淬火区硬度不大于HRC38。
4.3.4 空载状态下,每个地轮轴的转动力矩应不大于10N·m。
4.3.5 将苗间除草机安装在拖拉机上,操纵提升机构使之处于运输状态,机组无刮碰干涉现象;各转动件应转动平稳、灵活,无卡滞现象和异常声响。
4.3.6 调节装置操纵应轻便灵活,其调节力应不大于100N。
4.3.7 相邻旋转锄齿齿尖之间距离之差不大于2mm。
4.3.8 各组锄铲铲尖至主梁下表面距离的最大差值不大于10mm。
4.3.9 焊缝应平整,无裂纹、烧穿、漏焊、脱焊和未焊透现象,焊后应清除焊皮、焊渣。
4.3.10 各紧固件应紧固可靠,无松动。
4.3.11 铸件应清砂,无裂纹、夹渣、气孔、缩孔等缺陷。
4.3.12 苗间除草机的运输间隙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项 |
指
|
备 |
|
牵引式 |
悬挂式 |
||
运输间隙 |
≥150 |
≥300 |
与15kW以上拖拉机配套 |
≥110 |
≥200 |
与小于或等于15kW拖拉机配套 |
4.3.13 垄距调整能满足设计值或使用说明书要求。
4.3.14 机架焊合后,各梁之间的平行度及框架对角线尺寸之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项目 |
指
|
||
梁的长度<1.5 m |
梁的长度1.5~2.5 m |
梁的长度>2.5 m |
|
平行度 |
≤3 |
≤5 |
≤6 |
框架对角线尺寸之差 |
≤4 |
≤6 |
≤8 |
4.3.15 地轮轮缘的端面跳动和径向跳动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
项目 |
地轮直径 |
|
≤600 |
>600 |
|
端面跳动mm |
7 |
10 |
径向跳动mm |
5 |
8 |
4.3.16 涂漆前应将表面锈层、油污、粘砂、泥土、焊渣和尘垢等清除干净。外观应整洁,无锈蚀、碰伤等缺陷。涂漆表面色泽均匀、平整光滑,无漏底、起皮和剥落等缺陷。
4.3.17 涂漆应采用TQ-2-2-DM普通耐候涂层,至少涂一遍底漆、一遍面漆,漆膜总厚度不小于40μm,漆膜附着力不低于Ⅱ级。
4.4 安全要求
4.4.1 苗间除草机安全技术要求应符合GB 10395.1的相关规定。
4.4.2 对人身有危险的外露旋转件应有可靠的防护装置。
4.4.3 对人身有危险处应按GB 10396的规定固定永久性警告标志。
4.4.4 使用说明书中应规定安全操作、维护保养的措施方法以及有关警告标志的说明。
5 试验方法
5.1 试验条件的测定
试验条件按GB/T 5262的规定执行。试验地长度应不小于80m,测区长度不小于30m。
5.2 使用可靠性的测定
苗间除草机的使用可靠性按附录A的要求测定。
5.3 灭草率的测定
在往返两个行程的测区内随机选定5个测点,每个测点面积不小于1m2,测定除掉草根数和未除掉草根数。按公式(1)计算灭草率:
………………………………………(1)
式中:
-——灭草率;
——除掉杂草根数,
根;
——未除掉杂草根数,
根。
5.4 伤、埋苗率的测定
在往返两个行程的测区内随机选定5个测点,每个测点长度不小于10m,目测伤苗、埋苗状况,按公式(2)计算伤、埋苗率:
……………………………………………(2)
式中:
——伤、埋苗率;
——伤、埋苗数,株;
——测区内总苗数,株。
6 评价规则
6.1 抽样方法
抽样检查程序按GB/T 2828.1规定的一次正常抽样方案,采用特殊检查水平S-1,在工厂近1年内生产的成品中随机抽取2台样机(在工厂抽样时,整机库存量应不少于16台,在销售部门可不受此限)。样机抽取封存后至检测工作结束期间(可靠性试验除外),除按使用说明书规定进行调整和保养外,不应再进行其它调整、修理和更换。
6.2 项目分类
根据检验项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将其分为A、B、C三类。A类为对产品质量有重大影响的项目,B类为对产品质量有较大影响的项目,C类为对产品质量影响一般的项目,见表5。
表5
不合格类别 |
序号 |
项 |
A |
1 |
安全要求 |
2 |
平均首次故障前作业量 |
|
3 |
灭草率 |
|
4 |
伤、埋苗率 |
|
B |
1 |
使用可靠性(有效度) |
2 |
作业后耕层内碎土情况 |
|
3 |
锄铲热处理硬度 |
|
4 |
空载状态每个地轮轴的转动力矩 |
|
5 |
垄距调整范围 |
|
6 |
运输间隙 |
|
7 |
紧固件紧固情况 |
|
C |
1 |
转动部件 |
2 |
调节装置操纵灵活性 |
|
3 |
焊接质量 |
|
4 |
铸件质量 |
|
5 |
机架各梁的平行度、对角线尺寸差 |
|
6 |
各组松土铲尖至主梁下表面距离的最大差值 |
|
7 |
地轮轮缘端面跳动、径向跳动 |
|
8 |
漆膜表面质量 |
|
9 |
漆膜总厚度 |
|
10 |
漆膜附着力 |
|
11 |
相邻旋转锄齿齿尖之间距离之差 |
|
12 |
标志、随机文件 |
6.3 评价规则
被检查的项目不符合第4章规定要求称为不合格。表6中AQL为接收质量限、Ac为接受数、Re为拒收数。采用逐项考核,按类判定,以各类所能达到的最低等级定为该批产品的质量等级。
表6
项目类别 |
A |
B |
C |
|
样本数 |
2 |
2 |
2 |
|
项目数 |
4 |
7 |
12 |
|
检查水平 |
S-1 |
S-1 |
S-1 |
|
AQL |
6.5 |
40 |
65 |
|
Ac |
0 |
2 |
3 |
|
注:批量变化时AQL不变,Ac、Re值按GB/T 2828.1确定。 |
||||
|
|
|
|
|
7
7.1 标志
整机应在明显的位置固定产品标牌,标牌应符合GB/T 13306的规定,并标明下列内容:
a)
b)
c)
d)
e)
f)
g)
7.2 随机技术文件
随机技术文件应用防水袋包装,文件包括:
a)
b)
c)
d)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苗间除草机产品可靠性评定试验方法
A.1 总则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近一年内生产的产品中至少抽取2台,进行现场可靠性试验。进行试验时,操作人员应按制造厂提供的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操作和维护。试验人员应按表A.1做好每台苗间除草机的试验写实记录、并按表A.2进行统计和汇总。每天测定试验面积,其测定精度0.01hm 2。
A.2 故障统计判定原则
A.2.1 苗间除草机整机、部件或零件在规定的条件下丧失规定功能或其性能指标超出合格范围以外的事件均称为故障。
A.2.2 与本质失效有关的故障均属关联故障,如危及作业安全、丧失功能及零部件损坏等故障,在计算可靠性指标的数值时应计入。仅引起操作人员不便,但不影响机器作业、调整或日常保养中用随车工具轻易排除的轻度故障除外。
A.2.3 外界因素造成的故障均属非关联故障。在进行苗间除草机指标的数值计算时,这类故障不应计入。具体是:
a)
b)
c)
A.2.4 平均首次故障前作业量的计算方法
平均首次故障前作业量是指各受试苗间除草机发生首次故障时每米幅宽的平均作业量,按下式计算:
………………………………………………A.1
式中:
MTTFF——平均首次故障前作业量,hm2/m幅宽;
——各受试苗间除草机首次出现故障时的作业量之和,hm2;
——在定量截尾试验中,未发生故障的各除草机作业量之和,hm2(与大于15kW拖拉机配套的苗间除草机定量截尾试验作业量为40hm2/m幅宽,与小于或等于15kW拖拉机配套的苗间除草机定量截尾试验作业量为33hm2/m幅宽。);
rs——试验期间,发生首次故障的苗间除草机台数(当rs=0时,按rs=1计);
B——苗间除草机作业幅宽,m。
A.3 苗间除草机使用可靠性(有效度)
苗间除草机使用可靠性(有效度)按GB/T 5667的规定执行。
表A.1
机器型号名称:
机器制造厂:
机器编号:
机器出厂日期:
工作幅宽:
作业日期 |
作业时间 h |
作业量 hm2 |
耗油量 kg |
故障 |
备注 |
|
部件名称、件号 |
形式、原因、排除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计 |
|
|
|
故障数 |
|
|
测定人:
表A.2
机器编号 |
首次故障前作业量 hm2 |
总作业时间 h |
总耗油量 kg |
故障数 |
备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平均首次故障前作业量MTTFF,hm2/m幅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