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土壤耕作模式技术条件——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标签:
财经健康教育科普农业 |
分类: 土壤、耕作、肥料、农机 |
黑龙江省土壤耕作模式技术条件——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1
本标准规定了我省土壤耕作模式和技术条件。
适合于我省西部干旱区、平原易旱区、冷凉低温易涝区、丘陵漫岗区、盐碱、瘠薄区、水田区等土壤耕作区域。
2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用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板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DB23/T165 黑龙江省田间作业机械技术状态标准
DB23/T165 黑龙江省旱田耕整地机械作业技术规程
3
3.1西部干旱区
3.1.1区域分布
3.1.2气候土壤条件
3.1.3耕作模式
3.1.4配套机具
混合中型耙、杆齿式深松机、免耕精播机、喷药机、七铧犁Ⅲ型、V型镇压器、苗带重镇压器。
3.1.5耕作工艺
(1) 免耕耕作
在有深松基础的地块上,免耕播种→药剂灭草。
(2) 耙茬耕作
秋耙茬
— 春保墒播种
— 镇压
— 中耕
(3) 秋整地
①
②
3.2平原易旱区
3.2.1区域分布
3.2.2气候土壤条件
3.2.3耕作模式
秋耕整地、少耕深松;抢墒播种、中耕灭草;轮耕轮作、深浅免结合;秆茬还田,培肥地力。
悬挂式翻地犁(配浅翻深松部件)、双翼杆齿式深松机、抗旱播种机(免耕播种机)、七铧犁Ⅲ型、中型圆盘耙、V型镇压器、灭茬(旋耕)深松施肥起垄机。
3.2.5耕作工艺
3.3冷凉低温易涝区
3.3.1区域分布
3.3.2气候土壤条件
3.3.3耕作模式
3.3.4配套机具
悬挂式翻地犁(配浅翻深松部件)、凿式深松机(耕深大于36cm,并配鼠道部件和双翼铲部件)、重型圆盘耙、中型圆盘耙、大垄台田机、垄作播种机、七铧犁Ⅲ型。
3.3.5耕作工艺
3.4丘陵漫岗区
3.4.1区域分布
该区主要包括二岭(张广才岭,老爷岭)温和半湿润区,大、小兴安岭山区半山区及境内丘陵漫岗地带。
该区干燥指数为0.9左右,>10℃积温2600°~2700℃;大、小兴安岭山区半山区干燥指数在0.85~0.99,>10℃积温2200°~2300℃。该区降水量550~600毫米;土壤多以暗棕壤、黑土为主,有少量草甸土分布。
3.4.3耕作模式
等高耕作,横坡打垄;间隔深松、带状耕作;垄作区田、沟间筑埂;蓄水聚肥,聚土免耕。
3.4.4配套机具
凿式杆齿深松机、七铧犁Ⅲ型、带状耕作机、垄作区田犁,中、小型播种机、喷药机。3.4.5耕作工艺
(1) —抢墒播种—
镇压—
中耕深松
— 结合趟地沟间筑坝
(2)
(3)
(4)
(5)
3.5盐碱瘠薄区
3.5.1 区域分布
我省盐碱型土壤耕地主要分布在嫩江平原西部干旱区;瘠薄型土壤耕地主要分布在我省西部,同时在境内水土流失严重的坡岗地和耕作不当地区也有分布。
浅翻深松加深耕层,中耕深松盐碱下渗,心土耕作改善结构,秆茬还田培肥地力。
3.5 .4 耕作工艺
(1) — 抢墒播种
— 镇压(垄作苗带重镇压)
— 中耕深松
(2)
(3)
(4)
3.6水田区
3.6.1区域分布
3.6.2气候土壤条件
3.6.3耕作模式
3.6.4配套机具
3.6.5耕作工艺
(1)
(2)
(3)
(4)
4
区域名称 |
土壤耕作区域模式 |
分布区域 |
西部干旱区 |
抗旱保墒、覆盖耕作; 免耕播种、中耕深松; 伏秋松翻、整地压实; 土壤耕作、核心保水。 |
齐市、甘南、龙江、泰来、杜尔伯特、林甸、安达、肇州、富裕和肇源西南部及大庆市西部 |
平原易旱区 南部平原区:Ⅰ、Ⅱ积温带、杂粮产区。 北部平原区:Ⅲ、Ⅳ积温带麦豆产区 |
伏秋整地、少耕深松; 抢墒播种、中耕深松; 轮作轮耕,深浅免结合; 秆茬还田,培肥地力; 保护耕作、地力常新。 |
南部:哈市、阿城、呼兰、双城、五常、兰西、望奎、明水、青冈、绥化、庆安、巴彦、木兰、肇东、依兰、汤原、绥滨、富锦、桦川、桦南、集贤、佳木斯市、宝清、 密山、虎林和通河、绥棱、方正、延寿、尚志、海林、牡丹江市、 宁安、东宁、鸡西、鸡东、勃利、宾县等市县。北部:讷河、克山、克东、依安、拜泉、海伦、嫩江、五大连池、北安及逊克、伊春、鹤岗、黑河、饶河、同江、抚远、萝北等。 |
冷凉低温易涝区 |
早春耙地、散墒增温, 平翻深松、渗水散墒, 全方位深松、通透排水, 鼠道深松、排水治涝, 心土耕作、改良土壤, 大垄台田、增温防涝。 |
漠河、孙吴、呼玛、逊克、黑河、伊春、饶河、同江、扶远、鹤岗、萝北、嘉荫和北安、嫩江、五大连池等市县的部分地区及内陆洼塘地和山间谷地 |
丘陵漫岗区 |
等高耕作,横坡起垄; 间隔深松,带状耕作; 垄作区田,沟间筑埂; 蓄水聚肥,聚土免耕; 耕作核心,保水保土。 |
牡丹江市、海林、宁安、东宁、林口、勃利、通河、方正、延寿、尚志,铁力、伊春、宾县和穆棱、鸡西、鸡东的西部山区及五常、阿城、绥棱的东部山区;还有克山、拜泉、嫩江、黑河、呼玛等市县部分地带和境内丘陵漫岗地带。 |
盐碱瘠薄区 |
浅翻深松加深耕层, 中耕深松盐碱下渗, 心土耕作改善结构, 秆茬还田培肥地力。 |
林甸、富裕、安达、肇东、肇源、肇洲、杜尔伯特、泰来、龙江和齐市等;瘠薄型土壤,在全省各市县都有分布,其中以我省西部和坡岗地分布较多。 |
水稻田区 |
激光平地,扩大规模; 原茬泡田,搅浆整地; 间隔深松,防淤治涝; 翻旋结合,整平耙细; 因地制宜、科学选用。 |
五常、方正、通河、尚志、延寿、木兰、绥化、庆安、宁安、阿城、密山、虎林、饶河、汤源、桦川、桦南、海林、海伦、东宁等市县。 |
4
4.1深松作业
适用于土壤全面深松、垄翻深松、起垄深松、中耕深松等土壤深松作业。
4.1.1耕深及一致性。中耕深松一般耕深为20cm-25cm。除中耕深松外,以破碎犁底层为原则,一般耕深为25cm-30cm;超深松耕深不小于30cm,各行深度误差为±2cm。
4.1.2行距一致。有垄地块按垄距要求,全面深松行距为30cm -50cm,行距误差±2cm。
4.1.3.深松凿形铲宽为4cm-6cm,双翼铲宽为10±2cm 。
4.2 翻地作业
适用于小麦、亚麻茬等地伏翻地作业,玉米、水稻、高粱、谷子、杂粮茶几蔬菜地秋翻及春翻作业。
4.2.1耕深一致性。伏、秋翻地耕深为16cm-22cm,春翻地耕深应大于14cm。耕深一致,误差为±1.5cm。
4.2.2耕作直线度及耕幅一致性。耕堑直,百米直线度不小于15cm;耕幅一致,实际幅宽与设计幅宽误差为±4cm。
4.2.3翻垡与覆盖率。立垡与回垡率小于5%。残株杂草覆盖率大于90%。
4.2.4地面平整度。垂直耕幅10m长度范围内地表平整度不大于10cm。
4.2.5不漏耕,不重耕,重耕率不大于2%,地头横耕整齐。
4.2.6开闭垄要求。开闭垄距离大于40m,开垄宽度不大于30cm,深度不大于15cm。闭垄高度不大于10cm。
4.3耙茬作业
适用于前茬为深翻或深松基础的大豆、小麦茬的土壤浅层耕作。
4.3.1耙深应达到14cm-16cm,误差为±1cm。
4.3.2地表平整,耙后垄沟垄台无明显差别,沿播种垂直方向在4m宽的地面上,高低差不大于3cm。
4.3.3不漏耙,不拖堆。相邻作业幅重耙量小于15cm。
4.4旋耕灭茬作业
适用于前茬为深翻或深松基础的旱田软茬地或水田的浅层耕作。
4.4.1耕深。秋旋耕12cm-15cm,春旋耕8cm-10cm。
4.4.2土壤细碎。地面平整。每平方米耕层内土块外形尺寸3cm-6cm的不得超过7个。跨两幅在4m宽地面上高低差不大于4cm。
4.4.3根茬破碎。破碎长度应小于8cm,其合格率应大于80%。
4.4.4无漏耕,不拖堆。相邻作业幅重耕量小于15cm。
4.5起垄作业
适用于各种起垄作业及深松起垄。
4.5.1垄向直线度。垄形直,50cm垄长直线度误差不大于5cm。
4.5.2垄距相等,垄体宽度按农艺要求形成标准垄形。垄距误差为±2cm,往复结合垄距误差为±3 cm,起垄工作幅误差为±2 cm。
4.5.3垄体一致,深度均匀。各铧入土深度误差为±2cm;垄高一致,垄体压实后,垄高应不小予16cm,各垄高度误差为±2cm。
4.5.4垄形整齐,不起垡块,深松起垄时应包严残茬和肥料。
4.5.5地头整齐,垄到地边,地头不大于30cm。
4.6耙地作业
4.6.1耙深。达到要求耙深,一般轻耙为8cm-10cm,重耙为14cm-16cm。误差为±1cm。
4.6.2土壤细碎,地面平整。每平方米耕层内土块外形最大尺寸≥10cm的不得超过5个;沿播种垂直方向,在4m宽地面上,高低差不大于3cm。
4.6.3不漏耙,不拖堆。相邻作业幅重耙量不大于15cm。
4.7镇压作业
4.7.1土壤紧实。镇压后10cm深的土层,土壤容重为0.9 g/cm3-1.1g/cm3。
4.7.2不漏压,不拖堆。相邻工作幅重压宽度不大于30cm。
4.8秸秆根茬还田作业
适用于小麦、玉米、秸秆切碎还田和玉米、高粱根茬破碎还田作业。
4.8.1破碎长度:小麦秸秆切碎长度不大于20cm,切碎合格率不小于90%;玉米秸秆要求细碎,长度不大于12cm,破碎合格率不小于90%;玉米、高粱根茬破碎长度不大于10cm,破碎合格率不小于80%。
4.8.2破碎程度和抛洒程度:小麦秸秆抛洒宽度和割幅一致,且均匀;玉米秸秆破碎后应达到软、疏松,无圆柱段,抛洒均匀;玉米、高粱根茬清除率不小于90%,碎茬均匀地混拌于土壤中,土壤覆盖率不小于80%。
4.8.3浅耕要求:玉米、高粱根茬破碎还田时,耕深8cm-12cm,耕层内土壤细碎无大土块,土块最大外形尺寸不大于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