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机械作业质量检测方法1——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标签:
财经健康教育科普农业 |
分类: 土壤、耕作、肥料、农机 |
本标准规定了播种机械作业质量的抽样方法和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中耕作物单粒(精密)播种机和谷物播种机械的作业条件和作业质量的检测。其他播种机作业质量的抽样方法和检测方法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401.1-1996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GB 4404.2-1996 粮食作物种子 豆类
GB/T 5262-1985 农业机械试验条件 测定方法的一般规定
GB/T 6973-2005 单粒(精密)播种机 试验方法
GB/T 9478-2005 谷物条播机 试验方法
NY/T 503-2002 中耕作物单粒(精密)播种机 作业质量
NY/T 739-2003 谷物播种机械 作业质量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合格粒距
播行内种子粒距大于0.5倍,但不超过1.5倍理论粒距。
3.2
种子千(百)粒质量
国家标准规定水分的1000粒(100粒)种子的质量,以克(g)为单位。
4.1 检测用播种机
检测用播种机主要技术特征根据使用说明书按附录A逐项填写。
4.2 检测用种子和肥料
4.2.1 种子分级应符合GB 4401.1和GB 4404.2标准中规定2级以上的要求。
4.2.2 检测用种子和肥料特性根据使用说明书或经检测按附录B填写。
4.3 检测地及环境
作业地块的条件应符合机械播种作业的农业技术要求。平播时地块应平整,土块细碎,大于5cm的土块每平方米面积内不应超过5块;垄播时,垄行距一致,检测作业地块自然状况记入附录C。
5.1 要求
5.1.1 根据作业地块的数量和面积,按5.2确定检测样本数量,按5.3确定检测点位置,采用5点法检测。
5.1.2 检测样本区内选点,应避开地边和地头,地边按一个作业幅宽,地头按两个机组长度计算。
5.2 样本的确定
5.2.1 作业地块大于或等于3块时,随机抽取2块作为检测样本。
5.2.2 作业地块小于3块时,均为检测样本。
5.3 抽样与检测点位置的确定
5.3.1 作业地块面积小于2hm2时,按NY/T 503中的5.1.1的规定抽样,确定检测点的位置。
5.3.2 作业地块面积为2hm2~10hm2时,沿样本地块长度方向5等分,随机抽取2等分地块作为检测样本,按NY/T503中的5.1.1的规定确定检测点的位置。
5.3.3 作业地块面积大于10 hm2时,每隔20m确定1个行程为检测样本,每个检测样本沿机组行进方向6等分,中间5等分点确定为检测点位置,重复5次。
6.1 作业条件检测
6.1.1 土壤绝对含水率
按5.2和5.3规定抽取的检测样本内,对角线随机取5点,取样深度0~5cm及5cm~10cm两组,按GB/T 5262中5.2.1的规定进行检测。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附录C。
6.1.2 土壤坚实度
取样方法同6.1.1,测出0~5cm及5cm~10cm土层的土壤坚实度,求其平均值,将测量结果记入附录C。
6.2 作业质量检测
6.2.1 粒距合格指数、重播指数、漏播指数、合格粒距变异系数检测
按GB/T 6973中第6章的规定进行测定,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附录D。
6.2.2 种子机械破损率
6.2.2.1 种子自然破损率
按NY/T 503中5.3.1规定进行检测,按式(1)计算,并求出平均值。
B1 =×100%
式中:
B1
—样本中破损种子质量,单位为克(g);
—样本种子总质量,单位为克(g)。
6.2.2.2 种子破损率
检测时按相当于播种机行进长度50m折算地轮圈数旋转地轮,分别接取各排种器的种子,混合后分成五份,每份用四分法取约100g(小粒种子50g)种子作为样本,称出样本总质量和样本中破损种子总质量,按式(2)计算,并求出平均值。
B 2=
×100%
式中:
B2
—样本中破损种子质量,单位为克(g);
—样本种子总质量,单位为克(g)。
种子机械破损率按式(3)计算。
B=B
2-B
1
式中:
B—种子机械破损率。
6.2.3 播种深度合格率
播种深度大于或等于3cm,误差为±1cm时为合格播种深度;播种深度小于3cm,误差为±0.5cm时为合格播种深度。按5.2和5.3规定抽取五个检测小区,每个小区宽度为一个工作幅宽,长度为2m,沿播种方向切开播行土层,测量种子上部覆盖土层的厚度,每个小区内测6行每行测6点,少于6行的机型应全测。按式(4)计算各小区的播种深度合格率,并求出平均值,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附录E。
H=
×100%
式中:
H—播种深度合格率,%;
H1 —播种深度合格点数,单位为个;
H2 —检测总点数,单位为个。
6.2.4 总施肥量偏差
检测时按相当于播种机行进长度50m折算地轮圈数旋转地轮,分别接取不少于6个排肥器排出的肥料(少于6行的机型全测),称其质量,称量精度0.5g。重复5次,用式(5)、式(6)计算总施肥量偏差。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附录F。
=
式中:
—平均排量,单位为克(g);
—每次排量,单位为克(g);
N—检测次数。
=
×100%
式中:
X—标准施肥量,单位为克(g);
S—总施肥量偏差,%。
6.2.5 各行施肥量偏差
可与总施肥量偏差同时检测,其方法同6.2.4。求其每行的平均排肥量
后,按式(5)、式(6)计算各行排肥量偏差。将测量和计算结果记入附录F。
6.2.6 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总排量稳定性变异系数
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和总排量稳定性变异系数可同时检测。检测时种(肥)箱内的种子(肥料)应不少于箱内容积的二分之一。检测时按相当于播种机行进距离50m折算地轮圈数旋转地轮,分别接取不少于6个排种(肥)器(少于6行的机型全测)排出的种子(肥料),称其质量,称量精度0.5g。重复测5次,用式⑺、式⑻、式⑼计算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V,将结果记入附录F。
=
(当N<30时,式中分母取N-1,当N≥30时,式中分母取N)
%
检测各行排量一致性时,
式中:
—每行排量,单位为克(g);
N—检测次数;
—平均排量,单位为克(g)。
检测总排量稳定性时,
式中:
—每次总排量,单位为克(g)。
6.2.7 总播种偏差率、总施肥量偏差率
按照NY/T 739中4.2和4.3规定进行检测。
6.2.8 行距一致性合格率、邻接行距合格率
同一播幅内各行距与规定行距相差不超过±3cm为合格,在两次行程中邻接行距与规定行距相差不超过±6cm为合格。按5.2和5.3规定抽取五个检测小区,每个小区宽度为两个工作幅宽,长度为10m,均布50个点,测量播幅内的一个行距及邻接行距,并按式(10)、式(11)计算(该项检测可在出苗后进行)。
%
式中:
—行距一致性合格率,%;
D1 —合格行距点数,单位为个;
%
式中:
—邻接行距合格率,%;
D2—合格邻接行距点数,单位为个;
Z2—测定总点数,单位为个。
6.2.9 单台内行距偏差、往复邻接行距偏差
按5.2和5.3规定抽取五个检测小区,每个小区宽度为2个工作幅宽,长度为10m,测出每个小区各单台内行距和往复邻接行距,分别求出单台内行距平均值和往复邻接行距平均值,用平均值减去规定行距计偏差值。
6.2.10 覆土率
按5.2和5.3规定确定5个检测小区,每个小区宽度大于一个工作幅宽,长度10m,检测种子未覆土长度。按式(13)计算覆土率,求其平均值。
%
式中:
—覆土率,%;
—测取播行总长度,单位为米(m);
—未覆土总长度,单位为米(m)。
6.2.11 断条率
按5.2.和5.3规定确实5个检测小区,每个小区宽度大于一个工作幅宽,长度10m。播行内连续10cm以上无种为断条。测量断条长度,按式(14)计算断条率,求其平均值。
×100%
式中:
—断条率,%;
—断条总长度,单位为米(m);
—测取播行总长度,单位为米(m)。
机具名称及型号:
检测地点:
序号 |
项目 |
单位 |
|
|
1 |
外形尺寸(长×宽×高) |
mm |
|
|
2 |
质量 |
结构质量 |
kg |
|
使用质量 |
|
|||
3 |
运输间隙 |
mm |
|
|
4 |
工作行数 |
行 |
|
|
5 |
行距 |
㎝ |
|
|
6 |
工作幅宽 |
m |
|
|
7 |
排种器 |
型式 |
|
|
数量 |
个 |
|
||
排量调节方式 |
|
|
||
8 |
排肥器 |
型式 |
|
|
数量 |
个 |
|
||
排量调节方式 |
|
|
||
9 |
种子箱容积 |
L |
|
|
10 |
肥料箱容积 |
L |
|
|
11 |
输种管型式 |
|
|
|
12 |
输肥管型式 |
|
|
|
13 |
开沟器 |
型式 |
|
|
数量 |
个 |
|
||
深度调节范围 |
㎝ |
|
||
14 |
覆土器型式 |
|
|
|
15 |
镇压器型式 |
|
|
|
16 |
传动机构型式 |
|
|
|
17 |
地轮 |
型式 |
|
|
直径 |
㎝ |
|
||
轮缘宽度 |
㎝ |
|
||
18 |
划行器 |
型式 |
|
|
调节范围 |
㎝ |
|
||
19 |
筑埂器 |
型式 |
|
|
数量 |
个 |
|
||
20 |
配套动力 |
|
|
检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