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另解(转载)

(2016-04-08 12:08:56)
标签:

楞严经

分类: 楞严经到底说什么

   量子力学中有关于量子的怪异的态叠加和量子的坍缩,就是之观察者影响被观察者,这一点正如佛法的“一切现成”;见见之时,实际上就是两个层次,一个观察者、一个被观察者,只是这两个又是一体的,当你知道你在见的时候,你的意识就扩大了,同时还可以见到你原来不能达到的境界;

 

什么是分真即佛?见见之时,即是分真之时,当处发生;真从何来?真从不真,从妄中来;经常说“我是谁?”,要想知道我是谁,就要先知道你不是谁,从比较分别中知道你是谁!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就是告诉你一种方法

 

南怀瑾先生,曾在多次佛法讲解中,提到一句绕口令似的经文,说这句经文让人非常头疼,这句经文出自《楞严经》: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到底什么意思?今天且来分析一下。


举个例子:

我看见杯子。


我:觉知者;

看见:觉知;

杯子:觉知对象;


通俗地说——

觉知者、觉知、觉知对象,

此三者不可分割,没有界限。

换句话说——

这三者缺一不可,三位一体,

这三者是同一个东西。


现在,我再用这个例子,

来说说这四句经文,

我尝试抛开一切“大师”的说法,

用最通俗的话来说明。


一、见见之时


我见到杯子时,我即杯子。

但我要如何知道那个“觉知”呢?


这就必须让时间“推后”一下,

我把刚才“我见到杯子”这一念分离出来,

我/觉知者;见到/觉知;杯子/觉知对象。


这就是“见见之时”。

我通过分解“刚才我见到杯子”这一念,

来知道那个“觉知”。


二、见非是见


但这个觉知,并不是“觉知”,

这个只是“觉知”的标本。


原因是,当我尝试分离时,

当下的觉知并不是“我见到杯子”,

而是“我在用意识分离刚才那一念”。


也就是说,

“当下一念”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

当我一分割,我用思维分割刚才一念,

变成了新的当下。

所以叫:见非是见。


三、见犹离见


但,当我尝试分割刚才一念,

好像是可以把我、见到、杯子,

这三者分离开的。

这叫:见犹离见。


注意,这里是“犹”,好像可以,

其实是不可以的。

因为,正在发生的当下,

觉知者、觉知、觉知对象,

是完全不可分离的。


四、见不能及


正因为觉知者、觉知、觉知对象,

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的,

所以,只有通过“分割标本”,

才能知道“觉知”。


但,那个被分解的“标本”,

毕竟不是正在发生的,

它总是晚一步,总是赶不及,

这叫:见不能及。


所以这四句经文的意思是:


当我把刚才的念头,

分割成觉知者、觉知、觉知对象的时候,

那个被分割出来的觉知,并非真正的觉知。

那个“觉知”好像可以被分割出来,

但其实那只是觉知的“标本”,

因为我无法分割“正在发生的”,

当我一分割“正在发生的”,

它已经过去了,始终晚一步。


本文来源:吕波国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