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课题论文---《浅谈初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

(2018-08-15 11:21:34)

浅谈初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

西安市浐灞第一中学  语文组  胡慧敏

 

长期以来,日常的初中语文教学重点关注的是名著文学常识方面的内容,譬如作品的名称作者和朝代等,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和指导一直是避而不谈或点到即止的。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里说,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因此,如何让初中生学会正确阅读文学名著,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名著阅读在教学中的意义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名著阅读更是基础的基础。课本中所选的文本,多是经过历史的淘沙而留下来的璀璨明珠。有的文学性极高,有的则是思想性很强,有的是兼而有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蕴含的甚是明确,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很多省市在中考试卷中大都增加了对名著阅读的考查,虽分值不大,但也不容小觑,无疑对名著的阅读教学具有推动作用。所以,名著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做人,为文,升学考试等方面都有着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名著阅读的方法

首先,转变角色,承担阅读教学的责任

强化教师自身阅读意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有阅读意识,做一个经常阅读的人。然后帮助学生转变阅读观念,使学生认清名著阅读对他们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创造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要使他们明白这些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抛弃急功近利的想法。要让他们从心底认识到,名著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类智慧结晶的文明成果,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一旦学生对名著阅读产生兴趣,阅读量就会增加,视野也相应拓宽,能力也自然提高了。

其次,多种渠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用课本做引线,引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如我校语文教师李婵老师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发现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神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大的好奇,便在课堂上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

学校和教师也应当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我们语文组在最近的一学期成功开展了读书节之“淘淘乐”书虫跳蚤市场活动、“诵唱经典诗词传承中华文明”诵唱活动,且利用校内“灞柳大讲堂”平台积极宣讲《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并且成立了“墨香文学社”,为本就热爱文学阅读的同学搭建了交流进步展示文采的平台。使名著阅读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最后,传授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让学生联系实际,在阅读中求知,在阅读中明理,在阅读中知情,在阅读中达意。通过领会作品所展示的情境,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充分展开联想的翅膀去体验、去感悟。

同时,我们可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指导活动,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时间,向学生介绍阅读的方法:

1、精读、略读和速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可先看序言、摘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书的内容,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末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速读即一要带着问题一眼一句一行地扫读,二要看得快想得快,脑子跟着眼睛扫读思考。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根据需要,自己灵活地选择阅读的方法,使整个的阅读能迅速有效。

2、通过读书笔记提高阅读效率。

记读书笔记能够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放慢脚步,用心体会每一个细节,记录每一句精美语句,感悟每一处思想感情,使阅读成为思想与思想的对话,灵魂与灵魂的交流,从而深化阅读内容,提高阅读效果。且通过读书笔记在阅读过程中的点滴积累,不仅包括文字、词语,也包括句子、文章大意、写作思路、写作手法等,将这些记录下来,就会变成写作材料的积累,逐渐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从而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结语

作为语文教师要切实肩负起名著阅读教学的责任,对名著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课时目标或阶段性目标,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我校语文组也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努力,我相信,通过广大语文教师对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不断探索、实践,我们的学生会变成真正的“读书”人,我们的学校也将变成“书香”学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