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英国进修时的衣食住行

(2025-09-03 09:15:49)
标签:

教育

分类: 照片配说明

在英国进修时的衣食住行

199210月到19934月,在英国博尔顿高等技术学院进修了6个月。

那正是英国的冬季,很冷,尤其是晚上。正如在电影里看到英国冬季的那样,我所在的城市依靠壁炉里的火取暖,燃料不再是木头,而是天然气。使用天然气是要付费的。通用25分的硬币,投入钱币后,便可以点燃炉火,25分也许可以使用一个晚上。有时,当炉火熄灭的时候,屋内的寒气会将人从睡梦中冻醒。

到了周末,为了远离这冰冷的寒舍,我经常去学校的图书馆蹭暖气。周末图书馆里的人不多,午饭回来吃,午睡后,再去图书馆。

住处没有淋浴等卫生设备,要洗澡就得去学校的澡堂。我大概每周去一次。通常是周末,洗去一周皮肤上积存的尘埃,度个干净清爽的周末。每次洗完澡归来的路上,浑身十分地轻松。

住处距离最近的超市步行需要20分钟。这个超市规模很大,包含了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6个月期间,我不记得去过别的超市。

超市里比较便宜的蔬菜是胡萝卜,肉是鸡肉,这也是我采购的主要食品。印象较深的是蒸包子。馅是现成的牛肉碎,切上一个白菜叶,就行了。面粉是加了发酵粉的,自己就能发起来。因此做法很简单。一般每次蒸6个,吃3次。

英国人和美国人一样,烹调方法中没有“蒸”这个程序。他们对我蒸包子的过程感到很新鲜。那个蒸锅是我从天津带去的。回国之前,攻读博士的老张点名要走了它,他说这个东西太好了,他的爱人和女儿在这里陪读,每天都要做饭的。

来到博尔顿的第三天,就买了一个棉袄,大概是5英镑,是最便宜的那种。如果再多花2英镑,款式会上升一个档次,但是为了省钱,没有敢奢望。在当年旁人的眼里,穿着这样的棉服,也许有些寒酸。

我有着在美国生活了两年的体验,非常了解电视机对于留学生是多么重要,打发时光,学习英语,生活的陪伴,都需要有一台电视机。到达博尔顿的第二天,我就去了跳蚤市场,花费10英镑,买了一台二手9英寸黑白电视机。它陪伴了我6个月。回国前,住在楼上的英国学生大卫将它买了过去,他主动出资15英镑成交。

由于住处距离办公室步行只需15分钟,一日三餐都是在住处解决的。住处的厨房很大。有4个人要使用这个厨房,分别是:房东大爷、我、大卫、印度留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很少在我做饭的时候看到他们,也许是作息时间的不同吧。

周末看书疲倦了,就下楼,到户外活动一下。英国一般都是阴天,很少见到太阳。常去的地方是位于住处东面的一片树林。那林子无边无际地,渺无人烟,6个月当中几乎没有看到过其他的人。英国潮湿的气候,非常适合草的生长,到处都是绿草茵茵地。我独自徘徊在树林边缘,有时唱歌,有时朗诵诗歌。感到脑子里很清静。

那个时候,在美国可能是克林顿和老布什竟选总统,也是在报纸上关注的唯一重要消息。电视剧印象较深的是一个肥皂剧,记述了一帮年轻人活跃的日常生活。其中有一位女士的名言:“The channel is open for business”,始终记忆犹新。在电视节目里,还看了电影,“艾森豪威尔”,他的小名是ike。这部电影,在美国的时候就看过的。后来去欧洲旅游的时候,在电视里也看到过该电影,看来它在西方是比较知名的了。

在这间陋室里居住了六个月,几乎没有人来打扰,屈指可数的:当地留学生负责人杨艺,小张夫妇,博士生老张。

杨艺,人很豪爽,他作风泼辣,很能团结人。业余时间他教授太极拳,他说收的外国人的费用很可观。

小张,留学生,在有时外出的时候,当地留学生的领导经常指派他开车捎上我。

老张,山西人,在此攻读博士,是我在英国联系最多的人,他是我来到博尔顿的第一个认识的人,他给与了我很多的帮助。

在英国进修时的衣食住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