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018-05-07 14:08:38)分类: 中期到结题过程性资料 |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学生的操作活动尤其是一些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显示背景、来源创造了条件。
一、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化为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
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测量计算学校操场旗杆的高度,如何测量?面对如此高难度的问题,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有的提出爬上去量,有的提出倒下来量,还有人提议量升旗的绳子,再除以2。这可是个好办法,可顶上有一部分,怎么办?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1米的米尺,笔直插在旗杆边。这时正阳光灿烂,在旗杆影子的边上马上出现了米尺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0.45米。于是启发学生思考:从尺长与影子的比,你能想出测量旗杆高度的办法吗?学生开始议论纷纷,也不断地猜想,不断地假设,终于得出:旗杆的高度与它的影长的比等于米尺的长度与它影长的比。(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旗杆影的长,算出了旗杆的高。于是举一反三,学生兴趣盎然。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
在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
1、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
(1)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解决得问题;
(2)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明注意事项;
(4)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并参与讨论;
(5)教师对学生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
2、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地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应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办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如:教师可以适时地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实践中抽象出数学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经常让学生说说动手操作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思维向另一种思维转化的过程。
三、根据不同操作类型采取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形成
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按照操作的不同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自愿参加,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大纲的要求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为认知型操作、形成型操作和发散型操作。下面,就这三种类型,具体谈谈训练的方法:
1、认知型操作
认知型操作是指学生通过尝试性的动手操作,对被研究的数学对象获取一定感性认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认知型操作能力对于概念的教学有很大的作用。
(1)自制教具。在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制学具,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对象的表象认识。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师要求学生以8人为一组,领取材料(橡皮泥,圆球,小棒)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和一个正方体模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由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所造成的。因而在观察自制模型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借助形象思维很容易找到结论。
(2)感知体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拉一拉等手段对事物进行感知体验,也可以直接获取概念的表象认识。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师拿出一个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模型,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四边形模型。先让学生说说它们的边有什么特点,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轻轻拉这两个模型。通过感知体验,学生便认识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创设生活情景,引导操作。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来引导操作,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获得事物的表象。
例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创设情景:这里有10支铅笔,你能帮助老师平均分给5个同学吗?
学生踊跃举手,根据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很容易就将10支铅笔分给了5个同学。
教师再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自己分对了呢?
生:因为每个人手上现在拿的铅笔一样多,都是2支。
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很容易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个人都分得同样多的概念。
2、形成性操作
形成性操作是指在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知识或结论后,教师借助一些方法或途径,帮助学生将具体的实践操作形成的表象转化为数学知识或能力的过程。
(1)借助图式表象。教师将学生的操作过程用图式表象抽象出来,帮助学生从具体操作中获取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9+2=11”。盒子里有9个小球,盒子外有2个小球,求共有多少个?教师引导学生摆弄小球:从2个球拿出一个球放到盒子里,凑成10个。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一看就知道共有11个。但这还是直观感知阶段,教师再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图式表象并使其外化。教师提出:通过摆弄小球,知道9加2等于11,那么在算式上如何计算呢?9与什么数凑成10?2分成几和几?9加1得几?10加1得几?所以9加2得几?在通过同一形式的几道题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应的图式表象,学生就能概括出“凑十法”口算,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法则。图式表象还可以在几何形体的认识和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中得到运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数学知识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2)实物测量。实物测量是只教给学生测量物体的方法和步骤,让其在生活中利用实物进行具体操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