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018-01-24 20:32:20)分类: 开题到中期过程性资料 |
【摘 要】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把培养实践意识、创设实践情境、开展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践能力
著名的教育实践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生活即教育”等教学思想对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因此,在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让它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一在发展学生思维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动手实践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发展能力,从而最终获得成功。在教学“角的度量”时,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并能用量角器画一个固定度数的角(如120°的角)后练习中,教师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次动手操作的机会:“同学们,我们都用量角器画出120°的角,如果不用量角器,只用你手中的三角板和直尺,你能想办法画出一个120°的角吗?”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思考后,开始动手操作,汇报展示,班级中大多数学生操作方法:利用三角板上的角度画图,(1)90°的角和30°的角合起来。(2)60°的角和60°的角合起来。(3)创新想法:先画出一个平角,再去掉一个60°的角……
接着教师继续提问:“运用上面的方法,你能画出一个15°的角吗”,学生有了解决上面问题的经验,再动手操作已不是难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在激发学习兴趣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呢?在执教“统计与概率”一课时,提前布置给学生一个家庭作业:回家后收集家中上个月水、电、煤气、电话的费用情况以及上个月家庭的总收入和支出等。需要的数据是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材料,因此学生兴趣盎然,他们积极参与到调查实践活动中,课堂上教师让他们根据调查的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再根据制作出来的统计表进行数据比较和分析,同时提出自己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对此孩子们特别感兴趣,教学效果相当好。学生在调查、制图、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了数学的本质就是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进一步体会到了“数学是有用的”,从而喜欢上数学的学习。从这节课的教学来看,内容超越了教材的本身,但是着重于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培养,提高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亲身经历了数据的收集、分析、运用的全过程,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
三在搭建知识创新舞台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创新源于学生的探究,源于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是学生“再创造”过程,而非一味地从知识中来。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对一个物体、一个图形、计量单位等平均分成2份,用分数
表示其中的1份,从而得到了这个分数;接着让学生独立
动手操作实践: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大小、形状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动手去画一画、折一折,得到这张长方形纸的
,学生展示汇报各自的方法;接着引发学生思考:大家都
得到了这个分数?仔细观察这张纸的部分:它的形状和
大小完全相同吗?为什么都可以用来表示呢?学生通过有
效操作和讨论思考相结合,理解了的本质意义。
四在实现知识自主建构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应让学生在具体动手操作中,亲历知识的探索、形成的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同时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伊始,教师直接出示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哪些想法?”学生说出了很多,如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相同吗?怎样做才能探索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接着教师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方案、组织研究、汇报结果和想法等。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探究活动之中,通过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出现了不同方法:如用量角器分别量出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将三个角的度数相加;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成了一个平角;将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又合成了一个直角等。学生思维活跃,探究方法创新,很好地解决了“三角形内角和”这个课题。但是探究活动并没有到此结束,教师又将一个三角形任意地分成两个新的小三角形,问:“想一想,其中的一个小的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90°”。接着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等动手操作活动,发现了问题,对得到的结果感觉到“不可思议”,再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后,学生发现了问题的本质所在。学生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活动中,实现了知识的自我构建,拓展了思维,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并且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动手实践活动,经历知识的探究、形成的过程,让更多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思维潜能得到发掘,学以致用的能力得到发展,进一步感受数学之美,让学生树立“实践出真知”思想,自主掌握获取知识和探究问题的方法,这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所在。
著名的教育实践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生活即教育”等教学思想对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因此,在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让它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一
动手实践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发展能力,从而最终获得成功。在教学“角的度量”时,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并能用量角器画一个固定度数的角(如120°的角)后练习中,教师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次动手操作的机会:“同学们,我们都用量角器画出120°的角,如果不用量角器,只用你手中的三角板和直尺,你能想办法画出一个120°的角吗?”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思考后,开始动手操作,汇报展示,班级中大多数学生操作方法:利用三角板上的角度画图,(1)90°的角和30°的角合起来。(2)60°的角和60°的角合起来。(3)创新想法:先画出一个平角,再去掉一个60°的角……
接着教师继续提问:“运用上面的方法,你能画出一个15°的角吗”,学生有了解决上面问题的经验,再动手操作已不是难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呢?在执教“统计与概率”一课时,提前布置给学生一个家庭作业:回家后收集家中上个月水、电、煤气、电话的费用情况以及上个月家庭的总收入和支出等。需要的数据是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材料,因此学生兴趣盎然,他们积极参与到调查实践活动中,课堂上教师让他们根据调查的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再根据制作出来的统计表进行数据比较和分析,同时提出自己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对此孩子们特别感兴趣,教学效果相当好。学生在调查、制图、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了数学的本质就是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进一步体会到了“数学是有用的”,从而喜欢上数学的学习。从这节课的教学来看,内容超越了教材的本身,但是着重于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培养,提高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亲身经历了数据的收集、分析、运用的全过程,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
三
创新源于学生的探究,源于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是学生“再创造”过程,而非一味地从知识中来。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对一个物体、一个图形、计量单位等平均分成2份,用分数
表示其中的1份,从而得到了这个分数;接着让学生独立
动手操作实践: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大小、形状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动手去画一画、折一折,得到这张长方形纸的
,学生展示汇报各自的方法;接着引发学生思考:大家都
得到了这个分数?仔细观察这张纸的部分:它的形状和
大小完全相同吗?为什么都可以用来表示呢?学生通过有
效操作和讨论思考相结合,理解了的本质意义。
四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应让学生在具体动手操作中,亲历知识的探索、形成的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同时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伊始,教师直接出示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哪些想法?”学生说出了很多,如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相同吗?怎样做才能探索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接着教师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方案、组织研究、汇报结果和想法等。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探究活动之中,通过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出现了不同方法:如用量角器分别量出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将三个角的度数相加;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成了一个平角;将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又合成了一个直角等。学生思维活跃,探究方法创新,很好地解决了“三角形内角和”这个课题。但是探究活动并没有到此结束,教师又将一个三角形任意地分成两个新的小三角形,问:“想一想,其中的一个小的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90°”。接着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等动手操作活动,发现了问题,对得到的结果感觉到“不可思议”,再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后,学生发现了问题的本质所在。学生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活动中,实现了知识的自我构建,拓展了思维,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并且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动手实践活动,经历知识的探究、形成的过程,让更多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思维潜能得到发掘,学以致用的能力得到发展,进一步感受数学之美,让学生树立“实践出真知”思想,自主掌握获取知识和探究问题的方法,这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所在。
前一篇:如何培养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