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颍上宇飞
颍上宇飞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905
  • 关注人气: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颍上家谱系列之--燕氏家谱

(2022-06-02 18:29:18)
标签:

宇飞

宇飞电脑

颍上家谱

大美颍上

颍上

分类: 颍上家谱
颍上家谱系列之--燕氏家谱


一、【宗谱介绍】:

       宗谱,又称家乘、族谱、家谱、世谱、房谱等,主要记述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迁徙分布、文化教育、仕官经济、婚姻状况、家训族规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部人类血缘关系的史书。她真实反映了家族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华夏文明的形成、发展与传播,蕴藏着丰富的多学科知识,涉及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民俗学、遗传学、哲学等,具有其他史料不可替代地学术价值。家谱与正史、方志并列为中国史学三大支柱。

颍上家谱系列之--燕氏家谱


二、【燕氏迁颍历史】:

      据考颍上燕氏祖先于明初迁移到山东枣联庄(今山东省青州市境内),明朝中期又有部分族人移来皖北,主要分居在原颍州府(现阜阳、毫州两市)的所属各县。明末清初(公元1648年)迁到颍州,初定居具东刘集乡朱家岗(曾一度废名为“燕家岗”)。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考证,到朱家岗的始祖为“文”字辈。现朱家岗东北角还存有三座祖坟(见附图),是来颖的老始祖葬处。抗日战争前,每年春节、清明,颍上燕氏各支派都选派代表去朱家岗生息繁衍已有一百多年,逐渐出现了人多地少的情况,加上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国泰民安,升平日久,对于农村建设有所重视,颖河得到了部分族人于清代中后期又从朱家岗迁移到沿颍河的小溜子湾(现夏桥镇沙颖村)定居,另有部分迁居到现夏桥镇的张泊渡、黄家岗、龙王庙、徐家湾,刘集乡的刘家岗、王泊渡等地。后来燕氏下湾居住着日渐增多,地名因居民姓氏而改变,小溜子湾被命名为“燕溜子”,沿用至今。燕溜子系沿颍河洼地,夏季暴雨时有积水,对当时的土墙茅屋,常有倒塌之患,燕氏居民便挖塘垫台,分别挖前塘垫前台,挖后塘垫后台,所以燕溜子一支族人,又有前燕台与后燕台之分。随着族人的繁衍增多,又有部分移至附近的吉台子(原称韩台子)、酒坊台子等地定居。据统计,到2006年共有颍上燕氏族人1800余人(含迁居外省、外省的约430多人)。其中沙颍村920余人,占沙颍村总人口的60%以上。颍上燕氏一族人数在全县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高,但在文化、人品等素质上都是乡里之望。族人维护国家利益、献身祖国建设和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精神,是可供后人在修心养性、建功立业等方面学习和效仿的。如不记之文字,传之后世,则是一件憾事。解放以后,国泰民安,人口猛增,族人向外地移居的越来越多,其迁居地距原住地较近的能与家族取得联系,后人所起名讳派字与祖居的还没有较大区别,而有些远居在外县外省,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原因,产生了派字紊乱、亲疏难辨的现象,以至族人相遇不知相互间血缘关系,亟待予以理顺统一;再者,颍上燕氏三百多年来无一部完整宗谱,现仅有少数高寿老人还能记得派字。因此,修纂宗谱,抢救历史资料刻不容缓。

 派字  派字(辈字)是避免家族中名讳混乱和做到长晚辈分有序,亲疏关系明晰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规定。现有的颍上燕氏宗族前五个字及后十六个字派字,是我们的先祖遗留下来的,它既是标明辈分的派字,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燕氏族人在取名时应自觉遵照办理,不可任意变更修改。以前因某些原因,族人在取名时出现了个别辈字混乱和少数人起名辈字不规范的现象,因此在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提请族人予以遵守:一是凡起乱派字的成年族人,原使用名可不予以更改,但最好按派字,再起一个作为曾用名或别名;二是今后取名时一定按派字起名,并最好取三个字,把辈字带上;三是今后应注意本族内尽量不要重名,以避免造成新的混乱和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过去有的支派把“善”字辈改为“维”字或“福”字,把“业”字辈改为“德”字,有的支派把“肇”字辈改为“兆”字。现经编委会商定和征得族中代表同意,认定“维”、“福”与“善”同辈,“德”与“业”同辈,“肇”与“兆”同辈。今后取名应以规定辈字(包括十六个新续辈字)为准,凡擅改辈字者,族人应一律不予认可,并给予教育乃至训诫,令其改正。如今颍上燕氏字辈已到“永”字,原先祖留下的辈字仅还有九字,为今后子孙后代的辈字能延续较久,经编委会和族人代表商定又新续十六个辈字,现将全部三十七个辈字抄录如下,供族人在取名时使用。

三、【燕氏家谱】:

原有: 文存明国风 继传善业 兆基永年 宏广益训 万世显盛

新续: 祯祥诚信      树仁齐家       惠远泽玉         和悦兴华 

关于燕氏信息更多介绍:

      燕氏南迁始于汉代。秦亡于汉后,为消除各地旧贵族和豪强势力,维护汉朝统治,汉高祖刘邦采纳娄敬之建议,迁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族于关中。至此,陕西也有了燕姓人家。西汉时,有燕仓因功封宜城侯,子燕安,孙燕尊,曾孙燕武,玄孙燕级俱世系,至其六世孙燕旧时,方因王莽亡国而失爵。后汉败降,燕姓逐渐散于黄河中下游诸省。汉末三国时,燕姓有南迁于四川者。两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氏叱咤风云于北方诸省,前后建立了四个以燕为号的国家,即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其建国时间不长,可谓昙花一现,但其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影响无疑是长远的。岁月蹉跎,鲜卑汉化而来的燕姓早已与汉人溶于一体。隋唐两代,燕姓之主流依旧繁衍于北方。唐末五代时,北方燕姓始更多的向南方避乱迁居,进入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宋时,燕星由于仕宦、谋生、避难等原因,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其中燕肃由山东益都迁居今山东菏泽。南宋赵构偏安江南后,南迁的燕姓再次增多。历宋末乱世至元,连福建、广东等省也都有了燕姓人家入居。明初,山西燕姓燕姓作为作为洪洞大隗树迁居姓氏之一(现燕氏迁民的祖民神位供奉在大隗树祭祖堂一号供橱),被分迁于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地。此后至清,燕姓有进入台湾、祖国的大西南者。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山东等地燕姓贫民伴随闯关东的风潮进入东北三省。如今,燕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其以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为多。从明朝开始,国人为生计开始迁居海外,因此目前在东南亚、美洲、欧洲等外国华人中也有燕姓族人。

       当前国际上奉行和平和发展,国内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宗族作为社会和国家的组成部分,必须与时俱进地紧跟时代主旋律,顺应历史新潮流,热爱家乡,报效祖国。故此次修谱的主要目的:一是爱国兴族。通过修谱,推进燕氏族人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同时激励族人齐心协力构建族内外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使颍上燕氏族兴人望,生活富足,安居乐业,万世咸盛;二是弘扬祖德。让族人更多地了解我宗族的光荣历史和先祖前辈艰苦创业、忠厚勤俭、严教重学、爱国爱祖爱家等高尚的人品和道德风范,以及尊长爱幼、勤劳自强、乐于助人的优良家风美德,彰扬先祖前辈对燕氏宗族生存、繁衍、发展所做出的艰辛努力和重大贡献;三是启迪后人。教育后代饮水不忘思源,安康不忘祖功,激励、鞭策子孙后代能够学习并继承发扬列祖列宗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汲取先祖修身治家的经验和教训,敬祖向善,存续家族,光大相望,在前辈先进事迹感召下和优良家风熏陶下,能够涌现出更多对社会和家族有贡献的杰出人才;四是理顺派字。使燕氏族人在辈分取字上更加标准规范,并有据可考,有字可查,使之长晚辈分有序,血缘关系明晰;五是造福宗亲。通过纂修宗谱,进一步增强颍上燕氏宗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在当今新的形势下谨遵族训,和邻睦族,加强团结,互相帮助,同心同德投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在修谱的基础上推进设立“颍上燕氏宗亲助学扶贫基金”和兴建“燕氏宗祠”,为颍上燕氏宗族及后世族人造福。

      通过这次修谱活动,颍上我族的必将进一步光大“患孝贤礼,仁德俭让”的文明家风,以光宗耀祖,振兴门庭为己任;以拼博进取,兴我中华鹄(g)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攀登科学文化高峰,勇于开拓创新,做奉公守法、勤劳自强的一代新人。则我颍上燕氏家族未来“绵绵瓜瓞”,更加兴旺发达,祖德宗功,后继有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