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黄派花鼓灯,代有传承人

标签:
大美颍上宇飞宇飞电脑颍上颍上宇飞 |
分类: 民间艺术 |
知名度高
黄珍和郑学普都来自王岗镇蔡郢村,这里背靠颍河,20世纪初孕育了黄派花鼓灯这一流派,“黄妈子”“黄猴子”作为花鼓灯艺术大师,在当地享有很高知名度。黄珍是黄华山(黄妈子)的女儿,从小耳濡目染,对父亲那一代艺人的经历感受颇深。
解放前后的花鼓灯艺人,农忙时回家干活,农闲时出外演出,足迹遍布淮河、颍河两岸城乡。“‘要想唱往南看,要想扭往东瞅’,说的是解放前我父亲和唐佩金在霍邱县众兴集卖艺,一个跳花鼓灯,一个唱推剧的情景。”黄珍说,那时候家里生活困难,外出卖艺相当于要饭,很不容易。
想混口饱饭就得有看家的绝活,我父亲男扮女装专攻兰花,人送外号“黄妈子”;二胡黄西成专攻猴戏,人送外号“黄猴子”,她的搭档郑学普得到了二叔“黄猴子”的真传。
世代传承
从服装头饰、舞蹈动作上看,黄派花鼓灯与鲁口镇、杨湖镇等地的花鼓灯有所不同,特别是红绒球头饰与绿头巾搭配,看似撞色实则体现了浓郁乡土气息。“这些头饰是自己做的,和其他乡镇都不一样。”黄珍说,父亲当年对她要求非常严格,很多特有的舞蹈动作、面部表情,表演时都要到位。
花鼓灯女角叫兰花,也叫蜡花、辣花。对于这些名称,黄派花鼓灯艺人有自己的看法。“兰花,其实就是沿淮地区荻柴棵里春天常见的马兰花,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父亲带着一帮人出去卖艺,路边经常能见到。”黄珍说,“辣花”则是当地夏天常见的一道小炒,用辣椒切丝,在水里淘洗数遍,拌上干面粉在锅里爆炒,特别下饭。父亲那辈老艺人生活艰苦,如果能吃上一盘辣椒丝,就很不错了。
黄珍的父亲去世前,除了一套锣鼓家伙外,没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父亲生前曾拉着我的手说,一定要把黄派花鼓灯传承下去。”黄珍说,父亲对花鼓灯的热爱达到了痴迷程度。感染之下,这么多年来,她一直没有放弃跳花鼓灯。
培育新人
黄珍的婆家姓郑,是王岗镇的大户。结婚后,婆家人不支持她跳花鼓灯。“有一年出去跳花鼓灯,大儿子发烧没来及去卫生院,烧成脑瘫,到现在都没成家,我现在都觉得亏欠他。”回忆往事,黄珍至今还痛彻心扉。
上世纪90年代后,农村地区打工潮慢慢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特别是2000年后,三五个人演出都找不到人,花鼓灯传承遇到前所未有困难。从2013年开始,黄珍开始招收6到10岁的学员,周末和寒暑假在自家院子里上课,不收一分钱学费还免费提供伙食。“儿子媳妇都支持,孙子孙女都在里面学,第一年收了10多个学员。”黄珍说,天热的时候我给他们打扇子,邻居不要的旧被子,拆洗后铺在地上当垫子,儿子媳妇出钱买菜,培训第一批学员就花了1万多块钱。
如今,黄珍的培训第二批学员分别考上了省艺术职业学院和颍上花鼓灯艺术团,他们常年活跃在舞台上,成为传承黄派花鼓灯艺术的新生力量。“前几年,我送了10个孩子参加省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特长生选拔,10个孩子全部入围。”黄珍说,黄派花鼓灯得到省舞蹈专家的认可,感到很开心。
前一篇:颍上民俗文化-----颍上花鼓灯
后一篇:颍上县职教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