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唐垛湖前世今生
(2017-09-19 16:23:53)
标签:
大美颍上
宇飞
宇飞电脑
颍上
颍上宇飞
|
分类:
地理颍上
|
唐垛湖,位于颍上县城东20余公里的淮河、颍河汇流处,西、北界岗地;南、东邻淮河,与霍邱、寿县两县隔河相望;北靠颍河,和对岸本县杨湖镇互相呼应,现分属我县王岗、垂岗、赛涧三乡镇。
唐垛湖,系唐家湖、垛子湖合并而成,总面积为107.8平方公里,除少数干旱年份外,一般汛期积水面积约为10至15平方公里。该湖长25公里左右,宽为3至5公里。全湖地势低洼,一般地面高19.50米左右;最低处仅在18.0米上下。
唐家湖、垛子湖,均系受淮河泛滥淤积物的包围阻隔,宜泄不畅,使水体滞溜而成。上述二湖,原自成体系,独流入淮;后因多年淤积,界线模糊,久之,遂成一湖,故今统称“唐垛湖”。唐垛湖,古名“白马湖”。据清顺治《颍上县志》记载:“水中有洲,上建白马寺,今洲与寺俱无”。后因唐氏族人渐多,散居湖边,久之,白马湖遂演称“唐家湖”。湖东有王家大路,路东是垛子湖。垛子湖东北有八里垛子集,从前集上贸易繁荣,故有“金垛子银正阳”的称呼;湖东南部有一古城,名“武阳城”,和正阳古镇隔水相望,故称之为“西正阳”。旧《颍上县志》载:“元世祖至元武年(公元1268年),枢密院判官院事董文炳筑有二城,于西正阳以遏宋兵”。由此足见唐垛湖里的洪水灾害,在从前并不频繁严重,否则,古时人们不会在这里建城镇、集市和寺庙的。自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以后,由于淮河的多次泛滥,淤积打乱了淮河水系,唐垛湖洪涝灾害,就越来越频繁、严重,逐渐淤积,毁坏了这里的城镇、集市和寺庙;全湖农业生产,更受到了严重破坏。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知县刘耀椿主持建唐家湖东栏水坝桥闸;道光四年于垛子湖东建成管家沟涵洞;道光五年,知县刘耀椿倡导并亲自率司事者(霍邱)罗万言、罗振武、罗步汉、罗步甲、罗伙曾及邑人王守训等建成了唐家沟闸口。此后,唐垛湖洪涝虽在一段时间内有所减轻,但因地势低下,洪水之患,仍难解除。至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当时安徽省督军倪嗣冲以工代赈筑唐垛湖堤防后,这里土地才稍有收成,但被豪绅及军阀倪嗣冲等,通过拍卖,唐垛湖土地被霸占掠夺约五百顷左右。加上1938年黄河夺淮以后,唐垛湖便成了一个洪涝频繁、十年九灾、蓬蒿遍地的大荒湖。
1951年,人民政府把唐垛湖定为“滞洪区”,河水涨落,任进退,后当地群众为力争保麦,自筑圩坝。1970年8月15日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德生来颍视察时指示:唐垛湖地肥,可以筑堤保麦收。中央水电部工管司杨司长及安徽省水利厅周骏厅长于1972年春检查淮河清障时,又依群众意愿,改唐垛湖为行洪区,规定行洪水位下口(正阳关)22.50米,上口(垂岗集)23.50米,筑堤可高出计划行洪水位0.5米。继而湖内开挖排水大沟一条,中沟两条,并建成了二罗台、柳林孜、溜水口及管家沟等五座防洪排水涵闸和徐桥、孟洼两处电力排灌站。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唐垛湖抗灾能力有了显著的增强。1987年,淮河出现五次洪峰,在正阳关水位达24.08米(超过计划行洪水位1.58米)的情况下,唐垛湖堤仍能安全渡汛,取得农业较好收益,确保了全湖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当地群众普遍说:“这是唐垛湖近百年来抗洪排涝的罕见奇迹”。实现了唐垛湖人民多年来的愿望。
国家新的治淮计划从1987年冬起开始实施,经过全县人民一冬春的的大会战,完成了唐垛湖堤退建加高加固工程和3000千瓦电力排水站的建设,历史上多灾多难的唐垛湖的面貌,由此得以巨大改变,唐垛湖防洪抗灾能力已大为增强,随着国家对淮河治理重视程度的提高、高标准工程措施的实施,古老的唐垛湖将继续以她甘美的乳汁抚育着世代人民。
近年,随着临淮岗工程建成,唐垛湖和姜家湖、城西湖连圩建库,唐垛湖内农民均迁移到库外就近安置,唐垛湖在治淮工程中有了全新的定位,即根据一定洪水年份的水位情况,唐垛湖作为临淮岗治淮骨干工程的一部分,将充分发挥蓄洪、泄洪功能,而正常年景仍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大粮仓!
文:隐于市者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