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颍上以“西湖十景”、“长安八景”为启迪,也兴起“颍上八景”之风。明、清颍上县志对“八景”的具体内容各有说法,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颍上县志》也对八景作了介绍。
1、文地春风:
位于建颍乡文颍村,最近并入管谷村。相传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时,从楚国返鲁,途经此处,在此住过。后来此处更名为“文地村”。相传孔子先到此处,子路因有事拉后。在高河沿附近碰上个老农。子路询问他见到孔夫子没有,老农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何谓夫子?”孔子在文地住下后,听说管仲家乡管谷村就在附近,便对学生说教了管仲之事,对管仲予以很高评价,其语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力也……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也。”意即不是管仲扶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并协助各诸侯国抵抗夷狄入侵,说不定我们都成为夷狄统治下的奴隶了。因夷狄少数民族不挽头发,其衣扣在左边,故“被发左衽”是夷狄的象征。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九月,县长张鼎家撰文,许敬函书丹在孔子止宿处立一纪念碑,碑文如下:
颍上有名“文地春风者”,在县北二十里,相传孔子自楚返回至此,县志载:“盖圣人所过之处,野者化而为及,如春风之化有万物,故曰:‘文地春风’。余观风邑北,通径其地,集土人而问之,已实是而名非矣。然故老问间,有识之者犹津津而乐道焉:地在荆家圩之西,昔名文地营,今以荆家营名矣。夫古之过客之宿此者,何可胜数,乃经圣人之一宿,地遂因之见重,信乎!所存者伸而所过者,化也。爰立石于此,用彰圣迹并励邦人”。
2、白庙晓烟:
位于县城北部2公里处,昔有白庙一座,相传有白龙于此升天,故建庙祀之。此处因湖洼地多,林木多,每天晨雾弥漫,很多人起早来此烧香祈祷,这样晨雾香烟交织在一起,飘浮在林木之间,蒙蒙笼笼,苍苍茫茫,更增加了神秘色彩。故有“白庙晓烟”之称。
3、映林晚照:
位于县西北江口镇聂家湖畔。昔有映林村。因湖边林木丰茂,水波清澈,人烟聚集,每当傍晚在夕阳的照耀下,水面上金光闪闪,波光粼粼,林木、村落皆染上金色,如图画一般。
4、甘罗故里:
位于刘集乡穆岗村附近,是秦代名臣甘茂和甘罗爷孙的故居。甘罗墓葬于此处颍河边,现有清光绪二十五年安徽巡府陈彝题写的“秦上卿甘罗墓”碑一块,其墓地早已塌陷于河里。这里还要说明的是:颍城北部十二里的颍河南岸的高河沿,古称甘城;史载为甘罗府居,梁代在此设过下蔡郡府,后又设过甘城驿,颍上县城也在此置过。县北的甘罗故里,概为甘罗爷孙为官后所建的府居。
5、赛涧流泉:
位于赛涧乡颍河入淮处上方。相传此处河中有七十二眼涌泉,涌出水浪高出水面数尺,水花飞溅如玉珠散落河面,水声潺潺,如丝弦悠扬。特别在夜晚,星散河里,水天一色;泉声悠悠,甚为悦耳,舟行此处都不忍离去。因泉水像山涧里的飞瀑倒悬,故名:“赛涧”。相传此处在清代以前建有奎星阁,所以此景点又叫“奎星凌霄”。顺治年间,奎星阁没有了,知县翟乃慎便用“赛涧流泉”为此景点命名。乾隆十七年,知县许晋重建奎星阁,又用“奎阁凌霄”代替此景名。后因殿阁毁坏,仍用“赛涧流泉”原名,关于此景有很多神话传说,说河下有龙呼吸时喷出泉水,故行舟者到此烧香叩头。后来由于颍河泥沙淤塞,流泉不再喷涌,此处徒闻赛涧名,不见流泉处。
6、莲池月夜:
位于县城西部黄沟流入五里湖处,即现在的阜颍公路桥附近。此处湖面长满荷藕,夏季满塘荷花迎月开放,水面烟雾蒙笼,煞有莲花仙境之感。此处有莲花庵一所。有高僧居此。其门对联曰:“蒲团坐落三更月,木鱼敲散一天星”。清县令贵中曾在此建“爱莲亭”一座。现一无所有。
7、江口晴波:
位于江口集西乌江入颍处。两水相汇,浪花激荡,波光粼粼。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是金光闪闪,再加上白帆倒影,蔚为壮美。故江口镇亦曾以“晴陂镇”、“江陂镇”命名。
8、桐邱古木:
位于半岗镇清凉寺西1公里处,有以“桐邱”名之的土丘一座,上有古木一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