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中的管仲

(2016-10-31 17:39:01)
标签:

大美颍上

宇飞

颍上

颍上宇飞

分类: 管子文化
 管仲(前719—前645)春秋初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一字敬仲,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他是齐桓公的宰相,辅助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在《论语》中,管氏出现四次,管仲出现九次。孔子评论管仲有四章,在《八佾》篇有一章,在《宪问》篇有三章:

    《八佾》篇第二十二章云: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摄:兼任。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反坫: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在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也在大门口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宪问》篇第九章云: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蔬食,没齿无怨言。”

子产(?—前522)春秋时期郑国政治家,名公孙侨,字子产。子西,郑国执政,子产前任。伯氏,齐国大夫;骈邑,伯氏封地,在今山东省临朐县。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人问子产是什么样的人物,孔子说:“是宽厚慈惠的人。”又问子西,孔子说:“他呀,他呀!”又问到管仲,孔子说:“他是个人才。剥夺了伯氏骈邑三百,使伯氏只能吃到粗粮,到死也没有说怨恨的话。”

    第十六章云: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孔子的学生。桓公,齐桓公。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与他争位,杀掉了他。召忽: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管仲归服于齐桓公,并当上了齐国的宰相。九合诸侯:指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盟会。不以兵车:即不用武力,平定诸侯之间的纠纷。如其仁:这就是他的仁德。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第十七章云: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相,宰相,辅佐。微:无,没有。被发左衽:被,同“披”。衽,衣襟。“被发左衽”是当时的夷狄之俗。谅:遵守信用。这里指小节小信。自经:上吊自杀。渎:小沟渠。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为了一点小事)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有人认为,《论语》里孔子关于管仲的议论,有的还是在管仲的家乡颍上引发的,很可能是与白公的对话,这种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

    《左传·哀公十六年》:“吴人伐慎,白公败之。”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吴国人攻打慎地,被白公打败了。慎地,春秋时楚国的慎邑。据《汉书·地理志》王先谦《补注》,今颍上县北江口集即古慎城。白公,白公胜(?—479),芈姓,熊氏,名胜,号白公,楚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他的父亲太子芈建受楚平王宠臣费无极陷害,携家人出逃,在郑国被杀害。太子建死后,芈胜从郑国逃到吴国。楚平王死后,楚昭王十一年(前505),楚国令尹子西不顾叶公的反对,将芈胜召回楚国。由于芈胜曾经在吴国避难,为了防守吴国,被楚昭王封为白公,让他居住在靠近吴国的慎地。《左传·哀公十六年》说:“召之,使处吴竟,为白公。”吴竟,即与吴国交界的边境。芈胜以白为氏,筑白公城,聚族而居。前479年,白公击败吴军后,乘机发动叛乱,杀死子西和子期,囚禁楚惠王,自立为楚王。不久,叶公率兵勤王,白公兵败自缢而死,楚惠王复位。从公元前505年,到兵败自缢而死的前479年的26年间,白公胜一直居住在慎地。

    《春秋·哀公二年》:“十有一月,蔡迁于州来。”《左传·哀公二年》:“冬,蔡迁于州来。”公元前493年,蔡国把都城迁到州来。《史记·管蔡世家》:“(蔡昭侯)二十六年,孔子如蔡。楚昭王伐蔡,蔡恐,告急于吴,吴为蔡远,约迁以自近,易以相救。昭侯私许,不与大夫计。吴人来救蔡,因迁蔡于州来。”州来,春秋国名,即今安徽凤台县,与慎地,今颍上接壤。《史记·孔子世家》:“冬,蔡迁于州来。是岁鲁哀公三年,而孔子年六十矣。”“明年,孔子自陈迁于蔡。蔡昭公将如吴,吴召之也。前昭公欺其臣迁州来,后将往,大夫惧复迁,公孙翩射杀昭公。”鲁哀公四年春,蔡昭侯被杀。孔子不居乱邦,“明年,孔子自蔡如叶,叶公问政。”蔡昭公子朔立,是为成公,孔子“去叶,返于蔡。”“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由此可知,孔子与白公在时间与地点上有交集是完全可能的,而孔子到蔡不是一次,停留时间亦不短,到过今天的颍上也是完全可能的。另,《吕氏春秋·精谕篇》、《淮南子·道应》、《列子·说符》,都记载了孔子与白公的对话,其内容也与齐国,与管仲有一定关系。有人认为《宪问》篇第九章,“或问”就是白公问,是白公与孔子对话,也有一定道理。之所以云“或问”而不书名,因白公是谋反而死,有忤逆之罪,故不得书名。


文字来源于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