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年古刹清凉寺

(2016-06-02 11:50:03)
标签:

大美颍上

宇飞

宇飞电脑

颍上

分类: 慎城春秋

 

千年古刹清凉寺

清凉寺位于安徽省颍上县半岗镇境内,北距县城17.5公里,地处邱家湖北坡半岗镇南;北与五A级风景区八里河相连;东接颍(上)霍(邱)公路与垂岗乡、霍邱县临淮岗3A级公园惯通,南临淮河与霍邱县西湖镇相望;西与关屯乡、润河镇毗邻。环境幽雅、交通便利,北接102省道、滁(州)新(蔡)高速和合(肥)阜(阳)铁路,南连312国道、阜(阳)六(安)高速和阜(阳)六(安)铁路;占地面积40公顷,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周围清溪围绕,寺内绿荫掩映,鼎盛时建于盘龙卧虎之地、丹凤朝阳之泽,有玉塔龙井,砖砌花墙,台阶高筑,院落深邃,藏经阁大门有木雕碳化颜体楹联一副“桐邱鸣鹤、淮渚潜龙”。  


安徽清凉寺据历史碑文记载:此寺为唐朝初期的玄俨法师所建,距今已有1300年。北宋时做过一次大规模修缮。传说朱元璋即位前,某年盛夏路经此寺,在偏殿小憩,嫌其酷热难当,坟蝇扰人,于是自言自语“可清凉否?”言讫,顿觉清风习习,蚊蝇绝迹,大喜,即随口赞日:“真乃清凉寺也”! 太祖即位,即传旨重修清凉寺。宪宗又降旨令廖辅赴清凉寺重修,铭刻碑文以记之。


明成化年间此寺破败不堪,西蜀名僧祖云禅师(字秀峰)游方颍上,住锡于此,决心重修此寺。颍州千户姚焕、指挥使姚洪友舍财支持,地方士绅纷纷解囊,众多的善男信女鼎力支持,终于在明成华二十三年(1486年)修葺一新。新修成的寺庙主体建筑为大雄法殿五间,中间正神为佛祖,造像金碧辉煌,殿前有天王殿、山门等。祖云禅师在完成大修后不久去世。此寺建筑布局严谨、气派宏大,坐北向南分三幢。主要有大雄法殿、两庑、方丈、东西神堂、厨库、藏经阁等。


清同治七年主持茂林祥师又募资重修。清凉寺数百年来,高们云集,罄声幽幽,香烟袅袅,长淮上下,声名远播,距西南二里原有的“桐邱古木”,为颍上县明代所称的八景之一。


  民国前期,这里曾改作县立第三高小;抗日战争时期,曾作皖一临师;解放战争时期,作颍上农职学校。1949年后,曾为汪赵区政府驻地;再后,一度改作区办小学和清凉寺中学,迎来送往了一代代学子。1983年2月,颍上清凉寺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隔壁是清凉寺中学,1983年2月,成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9月,列为阜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凉寺建筑布局严谨、气派恢宏、座北向南分三幢。主要有大雄法殿、两庑、方丈、东西禅堂、厨库、藏经阁等。藏经阁曾有佛经千卷,今已全部失散,藏经阁门前道路由长4米,宽0.5米的条石铺成,两边原来各有九棵松柏,寓意十八罗汉聚会,今仅存一株距今600余年的古柏树,树高9米,胸围329厘米,冠幅6米。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在此拴过马,故称“拴马柏”。(2002年12月版《阜阳古树名木》)


   此柏树下有块今人所立 “古圆柏”石碑,其碑文记载:“古圆柏,又名血柏、罗汉柏。其形状如巨伞,主干笔直挺拔,根与稍粗细相同,树质呈红色,上有九丫如伞架,枝上叶片两种:一种针剌状,一种鳞片状。若断其枝干,滴油如血,故名血柏。据记载,公元1634年,明末崇祯帝朱由检传旨军务大臣陈奇瑜率五省官兵镇压农民起义,路过此寺,当时僧侣肃立欢迎,陈触景怀旧洪武盛世,亲率将士植十八株柏树,历世称十八罗汉树。现仅存此树。其树龄逾三百年。文革间数次破坏,留此旧貌。”


在清凉寺藏经楼大门上有 “桐邱鸣鹤,淮渚潜龙”的碳化木雕对联,阐明了清凉寺与古代“颍上八景”之一的“桐邱古木”有着文脉关系。据记载,“在县西南30里”,即现在的半岗清凉寺一公里处,有以“桐邱古木”为名的土丘一处,上有古木一株,虬枝环抱,老干扶疏,高大数围,枝垂拂地,人不知为何木,每于风月之夕,群鹤翔集,相传有仙人相聚,今古木已不存在。明代颍上县令蹇达曾作《桐邱古木》诗:“扶疏古木杂松楸,高映淮流野渡头。空锁烟云仙已去,行人犹自说桐邱”。 


注:蹇达(1542年-1608年),字汝上,号理庵,巴县人。明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授颍上县令,历官皖郡丞,万历三年(1575年)擢拔为平阳知府,官至右都御史兼兵部尚书,总督苏、辽、昌平、保定四镇军事,曾是抗倭名将戚继光上司。万历二十年,日本出动20万大军侵略朝鲜和周边区域,企图进而侵犯中国,以蹇达为首的“抗倭援朝”派奉命出击,由蹇达全面指挥。蹇达果断地指挥了宁夏戡乱之役、抗倭援朝之役、播州平叛之役,就是历史上的“万历三大征”。蹇达在指挥作战时,亲自参与设计、改造武器装备,使大炮、炮舰、水雷、地雷的开发最为神速,他还创建了快速机动的游击火炮营、炮骑营,炮舰水雷师,辎重炮车诸营,使中国军队成为当时全球的超级强军。


主体建筑之一的大雄法殿,坐落在寺中央,内有按天干地支排列高10米,粗1米的12根梁柱支撑着穹顶,柱下以复合式圆形青石为基础,柱间由枕式梁柱衔接、露出部分形似象鼻,并绘有鱼鳃式花纹。支柱上各有一条蛟龙缠绕的金色绘画,大小相同,形态各异。正中有释迦牟尼塑像端坐在莲花宝座上。紧贴身边站立两个小塑像,是释迦牟弟子;左边的叫迦叶,右边的叫阿难。两侧各塑一尊佛像,一是药师琉璃光佛,为佛教中的东方净土教主,一是西方级乐世界的教主阿陀佛(又称无量寿佛)。此外,还有骑象的普贤、骑狮子的文殊、观世音、大势至、地藏王、弥勒、十八罗汉等众菩萨的塑像,他们相貌各异,栩栩如生。


主体建筑之二,东西禅堂,室内地面青石板铺成;四面墙避彩绘鲜艳,东禅堂画中,或天地、或日月、或人物、或山水鸟虫均各在其-位,各有其姿,线条明快、十分生动,上方是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下方是六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色彩鲜明,道道相连。紧靠右侧的的和、成、住、坏、空等因果循环的壁画。东禅堂门前立有一块大青石碑,碑文记载着清凉寺的历史,当地居民传说碑下有一白色卧牛状巨石。西禅堂为五间厅式建筑,壁画与东禅堂不同,右边不十二因缘,分为过去因,即:元明、行;现有因即:识、名、色、六人、触、受、爱、取、有、未来。二果即:生、老死、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目不识丁者,也能见之即通。正面墙上绘有十善业,即身业:放生、布施、净行;语业: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净语;意业: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与此相对的有十恶业,即身业:杀生、偷盗、邪淫;语业:妄、绮语、两舌、恶口;意业:贪欲、   恚、邪见。十善业和十恶业下方隶书:“欲向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向未来果,现在作者是”。


主体建筑之三,有方真丈、两庑、藏经阁等,据碑文记载藏经阁曾有佛经千卷,今已全部失散,藏经阁门前道路长4米、宽0.5米的条石碑成,两边原来各有9棵松柏,寓意十八罗汉聚会,今仅存一棵,高二丈许,树冠形如伞盖,荫翳蔽日,四季常青,夜间鸟栖息,清晨百鸟朝凤,颇为悦耳壮观。此树同一支上长有两种不同的叶片,一种针刺状,一种鱼鳞状,不知何因,为世间少见。


据记载鼎盛时有僧侣近200人,土地500余亩,每当佛事时,天南海北的僧侣和信徒云集与此,多达万人,连续数日香烟弥漫,祷声不绝,佛教圣地,名不虚传。


  清朝同治七年(公元1863年),僧人茂林再次重修。此寺规模宏大,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坐落在寺中央,有按天干地支排列的十二根明柱支撑起大殿顶部。每柱高10米、粗1米,柱基为圆形青石,柱与柱之间有枕梁衔接,梁上绘有鱼鳃纹。每柱之上各绘一条金色蛟龙,形态各异。大殿正中为佛祖释迦牟尼,东侧有药师佛,西侧为阿弥陀佛。众菩萨罗汉分列左右,威严异常,惟妙惟肖。东禅堂上方绘有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下方是六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配以佛教其他故事的绘画,十分精美。需要指出的是,东禅堂门前下有一块大青石碑,记载着清凉寺的历史。据当地居民传说,碑下有一白色卧牛状巨石,称之镇寺石。西禅堂为五间停式建筑,壁画与东禅堂不同,右边为十二因缘,正面墙上绘有十善业,与此相对的有十恶业。另有藏经阁,相传有佛经千卷,惜已不存。藏经阁门前道路由4米长、0.5米宽的条石铺成,两边各有9棵松柏,寓意十八罗汉聚会。今仅存一棵,高二丈许,树冠形如伞盖。清朝未年,国运日衰,僧侣渐少,民国初年,仅存佛像,僧人已去民国8年(1919年),颍上县在此设立第三高级小学(全县仅有5所);民国21年(1932年)年改为清凉寺小学;民国31年(1942年)时值抗战时期,教育部在此寺创办“国立第一师范学校”,收容豫、苏、皖等省沦陷区的失学青年就学,培养民国小学教师;民国33年(1944年)改为安微省第一临时师范;同年9月又被师范部改为省立第二临时师范;民国34年(1945年)迁至 辅 邱县李家北圩继续办学。1948年颍上解放,该寺为汪赵区公所驻地;1952年改不为汪赵区中心小学;1967年改建为清凉寺初级中学,兼设小学部;1988年改建清凉寺职业中学;1994年被推倒,宝塔被拆毁,林树被砍伐,寺沟被填平,各种彩绘、力砍斧削伤痕累累,大雄法殿、藏经阁等建筑,年久失修,寺院面目全非,失去了昔日的辉煌。1988年2月10日被颍上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对毁坏严重的部位进行了“抢救性”修复。2003年暴雨成灾后,大殿再一次坍塌,2004年半岗镇人民政府再次重新修复,目前,颍上清凉寺已成为安徽省阜阳市著名的佛教活动场所。



关于歪歪井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青少年时期的故事很多。据说他出世后,就昼夜啼哭,感到世间不平。他的他样朱世珍焦急万分,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就协同夫人到皇觉寺祷告神明,保佑四儿安稳无灾。第二天,小元璋果然平安吃奶,不再啼哭。待到周岁,朱氏夫妇携儿进入皇觉寺,设祭还愿,并将元璋送入寺院,成了禅门弟子,禅名元龙。从此以后,元龙经常到皇觉寺玩耍,由于元龙相貌堂堂,奇骨贯顶,身材魁梧,聪明伶俐,颇得长老喜爱,便把文字约略指授,他竟过目便知,入耳即熟,聪颖过人,到十岁左右,元龙已通晓了不少古今文字。


元至正四年(1344年),凤阳一带闹饥荒,朱世珍四个儿子都给人帮了工,元璋被送到当地财主刘大秀家放牛。此时,他经常与村童角斗,惹事生非,因此,刘家不久就将元璋送回家了。


灾荒过后,瘟疫流行,元璋的父母由于操劳过度,染病后想继去世,不久哥哥也都患病夭亡。十几岁的元璋孤苦零丁,走投无路,就投入皇觉寺,剃度为僧,拜长老为师,做了僧徒。元龙这个法名在皇觉寺内外更加响亮。可是,时间不长,长老圆寂,寺内租粮无着,况又无主,僧人大多散去,当然元龙也在其中了。


元龙携了包袱被褥,托了钵盂,开始了云游四方。每天都是风餐露宿,随外募食。由于整日奔波,腹饥难忍,口渴难熬,四肢乏力,说不尽的困苦,讲不完的艰难。冬迂朝阳避风处,就势休息;夏见青草茵茵,风和气爽的田埂,便酣睡一时。有时梦见紫衣人陪伴左右,渴了便有生梨在手,饿了枕边有蒸饼充饥,在模糊中度过数日,居然感到身不乏力,腹无饥饿,云游了合肥、芜湖、黄山等各地名山大川。了解了风土人情。而后又游皖北和豫东地区。特别是到颍、亳二州时,看到田园荒芜,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劳役繁重,深感同情。当走到颍上知有白雀寺和清凉寺时,决意要到二寺拜佛求助。正当夏日炎炎,元龙甚感劳累口渴,当走到柳沟镇东头发现一口古井,就取来麻叶,系麻叶打水解渴,但因井水很深,打水困难,元龙口渴难忍,于是就敲响钵盂,口念“阿弥佗佛,井王爷恩典,井水浅些,记我喝口水吧?”不多一时,井水果然徐徐上升,元龙喝到了甘甜可口的井水。后又到白角寺,与僧友共念佛经,与第老切磋佛事。不几日,元龙就转向清凉寺了。而这井水就永远浅下来了。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刘福通在颍州、颍上起义,名为红巾军。第二年元军怕寺庙里的和尚充当起义军的探子,所以见了庙宇就烧。这时元龙无处栖身,就离开了徒皇觉寺,结束了僧人生活,投奔了郭子兴的起义队伍。在军旅生活中,他勇猛善战,颇得郭子兴器重。后来命他为总兵官,指挥作战。由于义军都想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极力争夺地盘,往往发生两军冲突,自相残杀,而孙德崖几次加害朱元璋,都被郭子兴等人解救了。这时朱元璋听讲刘福通的起义军在颍上,很想联略刘福通与其他义军抗衡。于是,他就亲自带领人马,由和州出发,直奔颍上。当时正值夏末秋初时节,加之久旱不雨,天气仍然炎热。元璋走得人困马乏,进入颍上地界时,已日暮西山了,他们还是坚持前进。因形势紧张,不得不尽早和刘福通取得联系。就这样一直走到天亮。朱元璋看看已到当年作游僧时住过的白雀寺,就命将士在此住上。可是,白雀寺已被大火焚烧,无一僧徙。元璋安排好食宿,三年前在此饮水的趣事又浮现在眼前,使他不得不前往井边探视,于是,便骑马驱至,刚到井边战马咴咴叫了两声,然后,前蹄乱扒,执意饮水,元璋无耐,只好念动佛语并说:“井王爷!徒儿和战马为了解救百姓危难,路过此地,战马执意饮水,请井王爷将井歪一下,让战马饮水,等到胜利后一定供奉。”说罢,此井果然徐徐倾斜,战马喝到了清冽的井水,从此,这井就成了歪嘴井了。


另说:相传十三世纪60年代,朱元璋尚为元末义军首领之一时,在一次与元军交战中受挫,单人独骑,在元军追击下落荒而逃,人困马乏,来到清凉寺右方湖坡下见一水井,清泉澄澈,但因井深,无法饮得,望而兴叹曰:“天若佑我,井若能歪,得饮甘泉,当报上苍。”言未毕,即见井身渐渐歪邪,泉水上溢接地,朱元璋大喜过望,惊叹曰: “真天助我也”。人马痛饮后,精神陡振,遂跃马扬鞭,继续向东前奔。嗣后,此井虽经600余年中多次天地翻覆,江河横溢,竟未予淹灭,现井身歪邪如初。清泉四季丰满,使人惊叹不已。


关于寺庙


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皇帝有太庙,民间有土地庙,龙王庙等等。而寺是古代的行政单位。比如大理寺,是主管考核官员的。鸿胪寺,是主管外交的。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世尊在三千年前,出现在印度。


根据中国历史记载,佛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灭,住世七十九年。现代中国佛教,老一辈的大德们,对佛入涅的纪念日,便是用这个纪年。历史上记载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曾经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佛入灭后一千年,也就是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才正式传入中国。永平十年,汉明帝派特使把两位法师迎请到了中国,开始就是鸿胪寺负责接待的。后来因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欢迎,就把两位法师留在了中国,另设一个新寺,叫白马寺。这是中国第一个佛寺,是当时朝廷直属的行政机构。它的目的就是翻译经典,再一个就是指导大众共同修行。

清凉寺位于安徽省颍上县半岗镇境内,北距县城17.5公里,地处邱家湖北坡半岗镇南;北与五A级风景区八里河相连;东接颍(上)霍(邱)公路与垂岗乡、霍邱县临淮岗3A级公园惯通,南临淮河与霍邱县西湖镇相望;西与关屯乡、润河镇毗邻。环境幽雅、交通便利,北接102省道、滁(州)新(蔡)高速和合(肥)阜(阳)铁路,南连312国道、阜(阳)六(安)高速和阜(阳)六(安)铁路;占地面积40公顷,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周围清溪围绕,寺内绿荫掩映,鼎盛时建于盘龙卧虎之地、丹凤朝阳之泽,有玉塔龙井,砖砌花墙,台阶高筑,院落深邃,藏经阁大门有木雕碳化颜体楹联一副“桐邱鸣鹤、淮渚潜龙”。  


安徽清凉寺据历史碑文记载:此寺为唐朝初期的玄俨法师所建,距今已有1300年。北宋时做过一次大规模修缮。传说朱元璋即位前,某年盛夏路经此寺,在偏殿小憩,嫌其酷热难当,坟蝇扰人,于是自言自语“可清凉否?”言讫,顿觉清风习习,蚊蝇绝迹,大喜,即随口赞日:“真乃清凉寺也”! 太祖即位,即传旨重修清凉寺。宪宗又降旨令廖辅赴清凉寺重修,铭刻碑文以记之。


明成化年间此寺破败不堪,西蜀名僧祖云禅师(字秀峰)游方颍上,住锡于此,决心重修此寺。颍州千户姚焕、指挥使姚洪友舍财支持,地方士绅纷纷解囊,众多的善男信女鼎力支持,终于在明成华二十三年(1486年)修葺一新。新修成的寺庙主体建筑为大雄法殿五间,中间正神为佛祖,造像金碧辉煌,殿前有天王殿、山门等。祖云禅师在完成大修后不久去世。此寺建筑布局严谨、气派宏大,坐北向南分三幢。主要有大雄法殿、两庑、方丈、东西神堂、厨库、藏经阁等。


清同治七年主持茂林祥师又募资重修。清凉寺数百年来,高们云集,罄声幽幽,香烟袅袅,长淮上下,声名远播,距西南二里原有的“桐邱古木”,为颍上县明代所称的八景之一。


  民国前期,这里曾改作县立第三高小;抗日战争时期,曾作皖一临师;解放战争时期,作颍上农职学校。1949年后,曾为汪赵区政府驻地;再后,一度改作区办小学和清凉寺中学,迎来送往了一代代学子。1983年2月,颍上清凉寺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隔壁是清凉寺中学,1983年2月,成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9月,列为阜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凉寺建筑布局严谨、气派恢宏、座北向南分三幢。主要有大雄法殿、两庑、方丈、东西禅堂、厨库、藏经阁等。藏经阁曾有佛经千卷,今已全部失散,藏经阁门前道路由长4米,宽0.5米的条石铺成,两边原来各有九棵松柏,寓意十八罗汉聚会,今仅存一株距今600余年的古柏树,树高9米,胸围329厘米,冠幅6米。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在此拴过马,故称“拴马柏”。(2002年12月版《阜阳古树名木》)


   此柏树下有块今人所立 “古圆柏”石碑,其碑文记载:“古圆柏,又名血柏、罗汉柏。其形状如巨伞,主干笔直挺拔,根与稍粗细相同,树质呈红色,上有九丫如伞架,枝上叶片两种:一种针剌状,一种鳞片状。若断其枝干,滴油如血,故名血柏。据记载,公元1634年,明末崇祯帝朱由检传旨军务大臣陈奇瑜率五省官兵镇压农民起义,路过此寺,当时僧侣肃立欢迎,陈触景怀旧洪武盛世,亲率将士植十八株柏树,历世称十八罗汉树。现仅存此树。其树龄逾三百年。文革间数次破坏,留此旧貌。”


在清凉寺藏经楼大门上有 “桐邱鸣鹤,淮渚潜龙”的碳化木雕对联,阐明了清凉寺与古代“颍上八景”之一的“桐邱古木”有着文脉关系。据记载,“在县西南30里”,即现在的半岗清凉寺一公里处,有以“桐邱古木”为名的土丘一处,上有古木一株,虬枝环抱,老干扶疏,高大数围,枝垂拂地,人不知为何木,每于风月之夕,群鹤翔集,相传有仙人相聚,今古木已不存在。明代颍上县令蹇达曾作《桐邱古木》诗:“扶疏古木杂松楸,高映淮流野渡头。空锁烟云仙已去,行人犹自说桐邱”。 


注:蹇达(1542年-1608年),字汝上,号理庵,巴县人。明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授颍上县令,历官皖郡丞,万历三年(1575年)擢拔为平阳知府,官至右都御史兼兵部尚书,总督苏、辽、昌平、保定四镇军事,曾是抗倭名将戚继光上司。万历二十年,日本出动20万大军侵略朝鲜和周边区域,企图进而侵犯中国,以蹇达为首的“抗倭援朝”派奉命出击,由蹇达全面指挥。蹇达果断地指挥了宁夏戡乱之役、抗倭援朝之役、播州平叛之役,就是历史上的“万历三大征”。蹇达在指挥作战时,亲自参与设计、改造武器装备,使大炮、炮舰、水雷、地雷的开发最为神速,他还创建了快速机动的游击火炮营、炮骑营,炮舰水雷师,辎重炮车诸营,使中国军队成为当时全球的超级强军。


主体建筑之一的大雄法殿,坐落在寺中央,内有按天干地支排列高10米,粗1米的12根梁柱支撑着穹顶,柱下以复合式圆形青石为基础,柱间由枕式梁柱衔接、露出部分形似象鼻,并绘有鱼鳃式花纹。支柱上各有一条蛟龙缠绕的金色绘画,大小相同,形态各异。正中有释迦牟尼塑像端坐在莲花宝座上。紧贴身边站立两个小塑像,是释迦牟弟子;左边的叫迦叶,右边的叫阿难。两侧各塑一尊佛像,一是药师琉璃光佛,为佛教中的东方净土教主,一是西方级乐世界的教主阿陀佛(又称无量寿佛)。此外,还有骑象的普贤、骑狮子的文殊、观世音、大势至、地藏王、弥勒、十八罗汉等众菩萨的塑像,他们相貌各异,栩栩如生。


主体建筑之二,东西禅堂,室内地面青石板铺成;四面墙避彩绘鲜艳,东禅堂画中,或天地、或日月、或人物、或山水鸟虫均各在其-位,各有其姿,线条明快、十分生动,上方是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下方是六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色彩鲜明,道道相连。紧靠右侧的的和、成、住、坏、空等因果循环的壁画。东禅堂门前立有一块大青石碑,碑文记载着清凉寺的历史,当地居民传说碑下有一白色卧牛状巨石。西禅堂为五间厅式建筑,壁画与东禅堂不同,右边不十二因缘,分为过去因,即:元明、行;现有因即:识、名、色、六人、触、受、爱、取、有、未来。二果即:生、老死、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目不识丁者,也能见之即通。正面墙上绘有十善业,即身业:放生、布施、净行;语业: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净语;意业: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与此相对的有十恶业,即身业:杀生、偷盗、邪淫;语业:妄、绮语、两舌、恶口;意业:贪欲、   恚、邪见。十善业和十恶业下方隶书:“欲向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向未来果,现在作者是”。


主体建筑之三,有方真丈、两庑、藏经阁等,据碑文记载藏经阁曾有佛经千卷,今已全部失散,藏经阁门前道路长4米、宽0.5米的条石碑成,两边原来各有9棵松柏,寓意十八罗汉聚会,今仅存一棵,高二丈许,树冠形如伞盖,荫翳蔽日,四季常青,夜间鸟栖息,清晨百鸟朝凤,颇为悦耳壮观。此树同一支上长有两种不同的叶片,一种针刺状,一种鱼鳞状,不知何因,为世间少见。


据记载鼎盛时有僧侣近200人,土地500余亩,每当佛事时,天南海北的僧侣和信徒云集与此,多达万人,连续数日香烟弥漫,祷声不绝,佛教圣地,名不虚传。


  清朝同治七年(公元1863年),僧人茂林再次重修。此寺规模宏大,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坐落在寺中央,有按天干地支排列的十二根明柱支撑起大殿顶部。每柱高10米、粗1米,柱基为圆形青石,柱与柱之间有枕梁衔接,梁上绘有鱼鳃纹。每柱之上各绘一条金色蛟龙,形态各异。大殿正中为佛祖释迦牟尼,东侧有药师佛,西侧为阿弥陀佛。众菩萨罗汉分列左右,威严异常,惟妙惟肖。东禅堂上方绘有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下方是六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配以佛教其他故事的绘画,十分精美。需要指出的是,东禅堂门前下有一块大青石碑,记载着清凉寺的历史。据当地居民传说,碑下有一白色卧牛状巨石,称之镇寺石。西禅堂为五间停式建筑,壁画与东禅堂不同,右边为十二因缘,正面墙上绘有十善业,与此相对的有十恶业。另有藏经阁,相传有佛经千卷,惜已不存。藏经阁门前道路由4米长、0.5米宽的条石铺成,两边各有9棵松柏,寓意十八罗汉聚会。今仅存一棵,高二丈许,树冠形如伞盖。清朝未年,国运日衰,僧侣渐少,民国初年,仅存佛像,僧人已去民国8年(1919年),颍上县在此设立第三高级小学(全县仅有5所);民国21年(1932年)年改为清凉寺小学;民国31年(1942年)时值抗战时期,教育部在此寺创办“国立第一师范学校”,收容豫、苏、皖等省沦陷区的失学青年就学,培养民国小学教师;民国33年(1944年)改为安微省第一临时师范;同年9月又被师范部改为省立第二临时师范;民国34年(1945年)迁至 辅 邱县李家北圩继续办学。1948年颍上解放,该寺为汪赵区公所驻地;1952年改不为汪赵区中心小学;1967年改建为清凉寺初级中学,兼设小学部;1988年改建清凉寺职业中学;1994年被推倒,宝塔被拆毁,林树被砍伐,寺沟被填平,各种彩绘、力砍斧削伤痕累累,大雄法殿、藏经阁等建筑,年久失修,寺院面目全非,失去了昔日的辉煌。1988年2月10日被颍上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对毁坏严重的部位进行了“抢救性”修复。2003年暴雨成灾后,大殿再一次坍塌,2004年半岗镇人民政府再次重新修复,目前,颍上清凉寺已成为安徽省阜阳市著名的佛教活动场所。



关于歪歪井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青少年时期的故事很多。据说他出世后,就昼夜啼哭,感到世间不平。他的他样朱世珍焦急万分,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就协同夫人到皇觉寺祷告神明,保佑四儿安稳无灾。第二天,小元璋果然平安吃奶,不再啼哭。待到周岁,朱氏夫妇携儿进入皇觉寺,设祭还愿,并将元璋送入寺院,成了禅门弟子,禅名元龙。从此以后,元龙经常到皇觉寺玩耍,由于元龙相貌堂堂,奇骨贯顶,身材魁梧,聪明伶俐,颇得长老喜爱,便把文字约略指授,他竟过目便知,入耳即熟,聪颖过人,到十岁左右,元龙已通晓了不少古今文字。


元至正四年(1344年),凤阳一带闹饥荒,朱世珍四个儿子都给人帮了工,元璋被送到当地财主刘大秀家放牛。此时,他经常与村童角斗,惹事生非,因此,刘家不久就将元璋送回家了。


灾荒过后,瘟疫流行,元璋的父母由于操劳过度,染病后想继去世,不久哥哥也都患病夭亡。十几岁的元璋孤苦零丁,走投无路,就投入皇觉寺,剃度为僧,拜长老为师,做了僧徒。元龙这个法名在皇觉寺内外更加响亮。可是,时间不长,长老圆寂,寺内租粮无着,况又无主,僧人大多散去,当然元龙也在其中了。


元龙携了包袱被褥,托了钵盂,开始了云游四方。每天都是风餐露宿,随外募食。由于整日奔波,腹饥难忍,口渴难熬,四肢乏力,说不尽的困苦,讲不完的艰难。冬迂朝阳避风处,就势休息;夏见青草茵茵,风和气爽的田埂,便酣睡一时。有时梦见紫衣人陪伴左右,渴了便有生梨在手,饿了枕边有蒸饼充饥,在模糊中度过数日,居然感到身不乏力,腹无饥饿,云游了合肥、芜湖、黄山等各地名山大川。了解了风土人情。而后又游皖北和豫东地区。特别是到颍、亳二州时,看到田园荒芜,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劳役繁重,深感同情。当走到颍上知有白雀寺和清凉寺时,决意要到二寺拜佛求助。正当夏日炎炎,元龙甚感劳累口渴,当走到柳沟镇东头发现一口古井,就取来麻叶,系麻叶打水解渴,但因井水很深,打水困难,元龙口渴难忍,于是就敲响钵盂,口念“阿弥佗佛,井王爷恩典,井水浅些,记我喝口水吧?”不多一时,井水果然徐徐上升,元龙喝到了甘甜可口的井水。后又到白角寺,与僧友共念佛经,与第老切磋佛事。不几日,元龙就转向清凉寺了。而这井水就永远浅下来了。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刘福通在颍州、颍上起义,名为红巾军。第二年元军怕寺庙里的和尚充当起义军的探子,所以见了庙宇就烧。这时元龙无处栖身,就离开了徒皇觉寺,结束了僧人生活,投奔了郭子兴的起义队伍。在军旅生活中,他勇猛善战,颇得郭子兴器重。后来命他为总兵官,指挥作战。由于义军都想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极力争夺地盘,往往发生两军冲突,自相残杀,而孙德崖几次加害朱元璋,都被郭子兴等人解救了。这时朱元璋听讲刘福通的起义军在颍上,很想联略刘福通与其他义军抗衡。于是,他就亲自带领人马,由和州出发,直奔颍上。当时正值夏末秋初时节,加之久旱不雨,天气仍然炎热。元璋走得人困马乏,进入颍上地界时,已日暮西山了,他们还是坚持前进。因形势紧张,不得不尽早和刘福通取得联系。就这样一直走到天亮。朱元璋看看已到当年作游僧时住过的白雀寺,就命将士在此住上。可是,白雀寺已被大火焚烧,无一僧徙。元璋安排好食宿,三年前在此饮水的趣事又浮现在眼前,使他不得不前往井边探视,于是,便骑马驱至,刚到井边战马咴咴叫了两声,然后,前蹄乱扒,执意饮水,元璋无耐,只好念动佛语并说:“井王爷!徒儿和战马为了解救百姓危难,路过此地,战马执意饮水,请井王爷将井歪一下,让战马饮水,等到胜利后一定供奉。”说罢,此井果然徐徐倾斜,战马喝到了清冽的井水,从此,这井就成了歪嘴井了。


另说:相传十三世纪60年代,朱元璋尚为元末义军首领之一时,在一次与元军交战中受挫,单人独骑,在元军追击下落荒而逃,人困马乏,来到清凉寺右方湖坡下见一水井,清泉澄澈,但因井深,无法饮得,望而兴叹曰:“天若佑我,井若能歪,得饮甘泉,当报上苍。”言未毕,即见井身渐渐歪邪,泉水上溢接地,朱元璋大喜过望,惊叹曰: “真天助我也”。人马痛饮后,精神陡振,遂跃马扬鞭,继续向东前奔。嗣后,此井虽经600余年中多次天地翻覆,江河横溢,竟未予淹灭,现井身歪邪如初。清泉四季丰满,使人惊叹不已。


关于寺庙


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皇帝有太庙,民间有土地庙,龙王庙等等。而寺是古代的行政单位。比如大理寺,是主管考核官员的。鸿胪寺,是主管外交的。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世尊在三千年前,出现在印度。


根据中国历史记载,佛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灭,住世七十九年。现代中国佛教,老一辈的大德们,对佛入涅的纪念日,便是用这个纪年。历史上记载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曾经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佛入灭后一千年,也就是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才正式传入中国。永平十年,汉明帝派特使把两位法师迎请到了中国,开始就是鸿胪寺负责接待的。后来因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欢迎,就把两位法师留在了中国,另设一个新寺,叫白马寺。这是中国第一个佛寺,是当时朝廷直属的行政机构。它的目的就是翻译经典,再一个就是指导大众共同修行。

千年古刹清凉寺

千年古刹清凉寺

千年古刹清凉寺

千年古刹清凉寺

千年古刹清凉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