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清凉寺的朱元璋“拴马柏”

标签:
大美颍上宇飞宇飞电脑颍上颍上飞机场 |
分类: 地理颍上 |
颍上清凉寺,位于颍上县城南17.5公里半岗镇境内,寺庙院内绿荫掩映,因地处湖滨,气候适宜而得名。
据历史碑文记载,此寺为唐初玄俨法师所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曾大修于北宋,重建于明朝成化23年(公元1486年),清朝同治7年(1863年)僧人茂林再次重修。
此寺建筑布局严谨、气派恢宏、座北向南分三幢。主要有大雄法殿、两庑、方丈、东西禅堂、厨库、藏经阁等。藏经阁曾有佛经千卷,今已全部失散,藏经阁门前道路由长4米,宽0.5米的条石铺成,两边原来各有九棵松柏,寓意十八罗汉聚会,今仅存一株距今600余年的古柏树,树高9米,胸围329厘米,冠幅6米。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在此拴过马,故称“拴马柏”。(2002年12月版《阜阳古树名木》)
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前,曾路经清凉寺,小憩偏殿。但嫌酷热多蚊,乃曰“可清凉否?”言讫,顿觉清风习习,蚊蝇绝迹。帝甚喜:“真清凉寺也!”朱元璋当皇帝后专门敕圣旨重修此庙,并名之“清凉寺”。此后,清凉寺高僧云集,参禅悟道;磬声悠悠,香烟袅袅。 “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堪称“淮河上下之名寺”。
民国前期,这里曾改作县立第三高小;抗日战争时期,曾作皖一临师;解放战争时期,作颍上农职学校。1949年后,曾为汪赵区政府驻地;再后,一度改作区办小学和清凉寺中学,迎来送往了一代代学子。1983年2月,颍上清凉寺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隔壁是清凉寺中学,1983年2月,成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9月,列为阜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说此柏树逾300多年(379年)。此柏树下有块今人所立 “古圆柏”石碑,其碑文记载:“古圆柏,又名血柏、罗汉柏。其形状如巨伞,主干笔直挺拔,根与稍粗细相同,树质呈红色,上有九丫如伞架,枝上叶片两种:一种针剌状,一种鳞片状。若断其枝干,滴油如血,故名血柏。据记载,公元1634年,明末崇祯帝朱由检传旨军务大臣陈奇瑜率五省官兵镇压农民起义,路过此寺,当时僧侣肃立欢迎,陈触景怀旧洪武盛世,亲率将士植十八株柏树,历世称十八罗汉树。现仅存此树。其树龄逾三百年。文革间数次破坏,留此旧貌,请君珍惜爱护。”
此外,在清凉寺藏经楼大门上有
“桐邱鸣鹤,淮渚潜龙”的对联,阐明了清凉寺与古代“颍上八景”之一的“桐邱古木”有着文脉关系。据记载,“在县西南30里”,即现在的半岗清凉寺一公里处,有以“同邱古木”为名的土丘一处,上有古木一株,虬枝环抱,老干扶疏,高大数围,枝垂拂地,人不知为何木,每于风月之夕,群鹤翔集,相传有仙人相聚,今古木已不存在。明代颍上县令蹇达曾作《同邱古木》诗:“扶疏古木杂松楸,高映淮流野渡头。空锁烟云仙已去,行人犹自说同邱”。
注:蹇达(1542年-1608年),字汝上,号理庵,巴县人。明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授颍上县令,历官皖郡丞,万历三年(1575年)擢拔为平阳知府,官至右都御史兼兵部尚书,总督苏、辽、昌平、保定四镇军事,曾是抗倭名将戚继光上司。万历二十年,日本出动20万大军侵略朝鲜和周边区域,企图进而侵犯中国,以蹇达为首的“抗倭援朝”派奉命出击,由蹇达全面指挥。蹇达果断地指挥了宁夏戡乱之役、抗倭援朝之役、播州平叛之役,就是历史上的“万历三大征”。蹇达在指挥作战时,亲自参与设计、改造武器装备,使大炮、炮舰、水雷、地雷的开发最为神速,他还创建了快速机动的游击火炮营、炮骑营,炮舰水雷师,辎重炮车诸营,使中国军队成为当时全球的超级强军。
图文:阜阳神羊
后一篇:迪沟竹音寺“圣水古井”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