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县著名的古文化遗址
(2016-04-12 23:52:38)
标签:
宇飞颍上颍上历史 |
分类: 慎城春秋 |
黄老墩遗址在县城北20公里谢桥区境内,距谢桥集约1公里。北靠济河,南距万夏村约百米,西部200米处为济河闸。相传为黄墓墩。1961年文化部门组织文物普查发现。1956年,群众于墩顶挖掘一次,发现红烧土、蚌壳、陶片等遗物。1982年,县文管所对该遗址作再次调查。墩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80米,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西部墩脚为南北向流水沟,北部墩下即古济河道,呈陡岗地形,墩高出地面约3.5米,东南面呈缓坡地势,与群众耕地相连。因历年耕种翻犁,墩址暴露,陶片等遗物较多。1988年6月探测,文化层厚2.5米左右,采集陶片等遗物40余件,其中:蚌镰1件,鹿脊骨及角骨8件,鬲足、鬲口沿、盆、罐、碗口沿底等陶片31件。陶质多系夹沙灰陶、黑皮红陶、黑皮夹沙灰陶等。纹饰有粗、细绳纹、玄纹、指甲纹等。黄老墩遗址,除表土受到扰乱外,基本保护较好。堆积厚、文化层丰富,有一定考古价值。根据地面出土绳纹、平根、鬲足分析判断:属西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1988年2月,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商渠遗址通商渠,即现在的清河,是历史上的一条人工河道。《正德颍州志》载:相传楚灵王自水台开通商渠,陵谷易位。五代时王祚为颍州刺史,疏导古通商渠,更名曰清河,舟楫复通。后不详何时复多湮塞。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东坡知颍州时都曾整修过清河。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年),颍州知府王敛福再次疏浚,方能蓄积沟浍之水,南北注达,以利灌溉。其南北分流处在今阜阳城南9公里,北流者入颍,南流者经阜南焦坡集而下,东南流至罗家寨东,入县内南照区境。又东流7公里许,经傅庄子折而南流半公里,经翻车涧再南1公里,经大桥洼,汇润河入淮。在南照区内流长8公里许。至清末,再次淤塞,已不能发挥灌溉效益。1976年,南照电灌站建成后,清河成为阜南县东部和颍上南照区一带的主要输水渠道,对农田灌溉发挥显著作用。
后一篇:颍上县境内著名的古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