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理化通俗演义》一版再版的原因

(2017-02-19 21:44:52)
分类: 读书笔记
P1在新版序的“知识、故事和方法”中作者梁衡这样写道:
       在头版序里我曾说过,本书只是一层薄薄的糖衣,想不到这一点甜味竟然三十年不散。----
       因为我小时候也备受学数理化之苦,就想换一个方法来向青年人讲述通常教师们在课堂上板着脸讲,在考场上瞪着眼睛考的科学知识。知识既然如饭一样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东西,我们也就应该如品美食一样地快乐学习。我想为读者找回这份乐趣。但是在写作过程中我深为科学家的敬业精神和治学精神所感动,同时又为他们的聪明才智所折服,于是就渐渐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和思考。在乐趣之外增加了情和理,尽量表现他们的献身精神和治学方法。现在想近30年来读者还忘不了这本书,大概是因为这三点:一是科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二是科学家人物故事的吸引力;三是科学家的治学方法。知识、人物故事和方法,这正是贯穿本书的三条红线。三线交织,既不同于虚构的小说,也不同于刻板的教科书,也不是纯粹的方法论,在教育、科学、文学三边地区填补了一块空白。
(我想:不管什么样的知识,只要加入人的情感,就马上变得灵动起来,有血有肉起来,所以给知识附加感情就是给知识添加糖衣的一种良好方法。凡是有生命的东西总是灵动的,所以很多知识跟生命联系起来就动人多了。比如,学到分子、原子知识,不妨跟人联系上,我们体内存在大量水分子等等类似说法。再如说到这个相对论,我觉得很抽象,我只记得那个美妙的比喻,当你与你爱的人在一起时,你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否则,很慢。)
P2这本书也许会改变你人生的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长 白春礼
纵观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成功者无不对探索科学奥秘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深厚的兴趣。仅仅把科学研究当做谋生的手段,就不会有献身精神,也难以有所成就。
(我想:是的,成就这个东西是靠毅力与艰辛,但是其中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兴趣,是很难坚持的。那么兴趣的东西怎么来呢?来自心动的一瞬。诱因很多,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激发的。)
科学家写科普书,常常习惯于逻辑思维,而不擅长于从形象思维入手,专业名词顺手而出。同时因为往往因于学术概念的严谨描述,不取或不擅于使用精妙的比喻和文学的语言,因而可读性较差。英国著名科学家霍金在写作其名著《时间简史》之初,也遇到同样问题。他的出版商就对他说:“你的书中多一条数学公式,就会失去一部分读者。”由此可见,撰写一本好的科普读物,并不是人人都可为之的事。
(我想:《时间简史》我还没看过呢,我什么时候要买一下,因为现在身边还有许多书没看完,不急着买,读书要汲取里面的营养,成为自己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要消化与吸收,所以还要过一段时间再买吧。理科生要多读文学作品,让文学的魅力与科学的魅力相得益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