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片段摘自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第9篇。
你们一定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很好地记住了规则、定理、公式、结论,但是却不会实际运用自己的知识,有时候还简直并不理解他背会的东西的内容实质是什么。---而这些学科(物理、化学等)的知识则首先表现为要能够把这些概括在实际作业中加以运用。
思考:让学生记忆他并不理解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乏味、无奈的,学生是可怜的。学生不是机器,他是有思想的、有主观能动性的、有高度模仿力的高智能生物。学生的智商并不比老师低,有的甚至远远超过老师。
识记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你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认识)、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进行识记。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由弄懂事实、事物和现象,到深刻理解抽象真理(规则、公式、定理、结论)的道路,一定要经过实际作业,而完成实际作业就正是掌握知识。
思考:学生会不会?这是检验教书的效果的标准。教师的作用:点拨、启迪、激发学生。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并不让学生花专门的功夫去记诵规则和结论: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括的逐步的识记。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
在这里,对抽象真理、概括的第一次认识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但是,要做到在第一次学习教材时就不让学生犯许多的错误。同时做到使他能熟记规则并且能正确地表达出来,这并不是一项初看起来那么简单的任务。
思考:原因就在这儿。学生不会应用记熟的知识比比皆是,我曾经想不明白,现在终于揭开谜底了。看来,原因还是在教师这儿,没有让学生一开始就弄懂。学生首次接受理解掌握新知识是多么重要!回想当初自己读书时,也不是这样吗?教师经常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