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文汇》第十三卷优秀作品——《家乡的桥》
(2022-04-28 12:44:26)
标签:
散文诗歌小说芙蓉杯芙蓉国文汇 |
家乡的桥
文/胡少龙
我的家乡在监利市朱河镇,相传这里古时候的湖边连着小溪,小溪的岸边住着一户朱姓人家而得名朱家河(无人考证)。然而,在我小时的记忆里,街是石板街沿河走的,俗称直肠街,但巷子很多。上起老岭仓,下到六月庵,七里欠三分,是清朝进士胡大任捐资修建的。甚至有人夸张地称:一根长烟杆可伸到对门去点火。街两边商贾云集,可谓:热闹之繁华。
到了我上中学的时候,朱河中学就在我家对河,家住河镇岸。这条河便成了我上学的最大障碍。那时只有上街有座摇晃的木桥,走过骇骇惊惊的,下街吴巷子有座稍扎实点的木桥,无论走上走下都得一二十分钟。听到上课铃声都能跑得赢,但是被河隔着,多耽误时间!多的时间可帮家里做饭、剁莲籽、纺麻,编草席等。有时因家务耽搁了,就跑到河边偷人家的船撑(划)过河去;也有的是玩妄形了耽误上学,也只好偷船渡过去;也有的是把偷船过河当一种玩耍的乐趣,有波光粼粼、鱼儿戏游。当然,也有不会撑(划)的或慌乱的掉入河中 。还有个别酿成惨祸、溺水而亡的,这些都会遭来船家的追赶或咒骂 。
过了些年,不知什么时候兴起水泥钢筋,上街头和吴巷子的木桥先后都换成水泥桥。而我家和朱河中学仍被河隔着,好的是我也去外地工作。然而,这里还有居住的人们出行带来不便,可惜我没有能力捐资架桥。再过一些年回老家,听说政府为民谋福址在这里修建了水泥桥。我欣喜地去观看,果然是座坚固的水泥桥,一桥飞架东西、流水变通途,几分钟就到了朱河中学。母校的大门已从西边的矮小栅栏式门改到东面的高大门垛又是不锈钢伸缩门。先前东面围墙外的荒凉变成大马路,车水马龙的。我伫立桥中,放眼望去,碧水蓝天、犹如小桥流水;
两岸居家兴旺、绿树成荫;
抚摸护栏,爱不释手。啊,我心中的桥,骄小而坚固,大大方便人们的出行,既节约了时间更活跃了经济。皎洁的月光下更是一幅迷人的水彩画,
我感慨系之,近些年家乡也发展真快啊!
作者简介:
胡少龙,男,出生于上世纪中国的大跃进年代,老家位于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的湖北省监利县朱河水乡小集镇。系省作协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中国高级专家学者联合会会员,监利县第十二届、十三届政协委员。其个人条目收录于《中国当代作家大辞典》、《湖北作家辞典》和《人类主流人物辞库》等辞书。受聘多家报刊网站的通讯员、记者、编辑、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