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美国,关于歧视,关于micro-aggression,你知道多少?丨择由留学

(2016-10-12 17:22:26)
标签:

教育

留学

美国大学

http://s2/mw690/006ndStegy70o1grZLj71&690
很多即将去美国留学的同学和家长们,特别喜欢问的一个问题就是「美国人歧视我们中国人吗」?

作为一个在美国留学了七年,在中部、西部、东部都长住过的中国人,仔细想想这些年还真的没有遭遇过光明正大的、言语上或者行动上的歧视。不仅是我,周围的同学朋友似乎也没有听说过有被歧视的经历。在美国,种族歧视的语言和行为往往会遭受到严重的后果,每个人都拼命在人前表现出政治正确(politically correct),生怕自己哪里言语表达不正确会被扣上「歧视」的帽子,而且大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是不会显露出这种「缺乏教养」的表现。

所以美国是个没有歧视的国家吗?

当然不是,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歧视也改头换面,开始以新的形式存在。

三种新的歧视形式

  • 隐性歧视(covert discrimination)

微妙的、消极的歧视行为,通常是很难被证实的、有意的或无意的行为,隐性歧视往往来源于对方潜意识的想法。

比如说,有位中国同学去百货商场买东西排队结账时,前一位顾客是名白人女性,Sales Assistance(SA)妙语连珠,两人谈笑风生,仿佛失散多年的老朋友。轮到这位同学付款时,SA板着脸,一言不发,速战速决就结好了账。这名同学感到很困惑,不知道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双重对待,虽然SA对她并没有恶语相加,表达出歧视的态度,但是这种冷淡的表现和对待另一位美国客人的笑脸相迎让她心里十分不舒服,怀疑自己受到了歧视。

  • 无意识的偏见(unconscious bias)

每个人都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客观的、开明的,然而研究表明每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往往都会受到家人、朋友、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对他人、周边的环境,会产生无意识的、无法控制的偏见。

美国心理学有项研究表明,在傍晚的街区上如果有名女性在散步,当身边经过白人小孩,行人不会有什么反应;当身边经过了黑人或者拉丁裔的小孩时,行人通常会提高警惕,甚至把背包换到了远离有色孩子的那一侧。当问到这样的行为是否是因为种族歧视时,行人通常会强烈否认,但是却无法掩盖潜意识里认为有色人种是「不安全的」、「有犯罪倾向的」。

另一项耶鲁大学的研究表明,当美国大学理科工科等领域选拔教授时,即使两份简历完全一样,男性教授的名字会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和认可度,更有可能获得面试的机会。即使女性教授最终被选拔,薪水竟比同级别的男教授每月低了$4000左右!同样的,当被问及是否对理工科教授的性别有偏见时,所有人都会否认,但实验结果却说明了无意识偏见的存在。

此外,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念书时,咨询心理学的系主任是一名印度女性。据她说,有一次她母亲在即将登上纽约飞孟买的航班时,被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拦下来,反复确认她母亲持有的是否是头等舱机票,而其他同样是头等舱的白人乘客们,则完全没有被拦下检查。这再一次印证了人们无意识的偏见:相比白人,印度人乘坐头等舱似乎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

  • 微歧视(micro-aggression)

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Dr. Derald Wing Su被认为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同时也是我在哥大念书时的advisor。他定义微歧视是「日常的、简单的、司空见惯的在语言上、行为上和环境上的侮辱,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向有目标群体或个人传递了侮辱、轻蔑、有损人格的信息。」

在美国,针对美籍亚裔的微歧视通常表现在以下的对话形式:

-你英语真好,你是从哪儿来的哇?
-我来自德克萨斯州。
-我是说,你真的是从那里来的?

对一个在土生土长的美籍亚裔来说,被夸英语好,质疑自己的出生地不是美国,间接提醒了对方:你不属于这里,你是外国人。另外,有些穿着入时的留学生会被人说夸「你好像日本人/韩国人呀,一点都不像中国人」。此时,你会心理暗自窃喜么,还是会默默的翻个白眼:中国人就等于没有品位么?

近期,对微歧视的研究进一步出现在性别、阶级、还有性取向等方面。当海外的女留学生靠自己独立装好家具,解决了一些车子的小问题,搬运了一些重物时,总会有人跳出来用「女汉子」来称赞对方,仿佛独立、自主、强壮这些优秀特质只能属于男性,而当女性具备这些特质时,就被「升级」成为男性了。

留学美国,切勿玻璃心

除了以上发生的情况,有些留学生也容易过度敏感,把微不足道的事情上升到种族歧视的高度。

比如说,有些刚去美国的留学生,英语既不是特别流利,自己也羞于开口,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别的美国同学之间谈笑风生,打的火热。平时课堂上下课后,往往美国同学和教授的互动更多更好。过于「玻璃心」的中国同学就会觉得美国人是不是「歧视」我们中国学生,所以不愿意搭理我们,和我们玩耍?

其实,很多情况下中国的学生们都表现得太过安静、内敛,甚至害羞了。如果你连开口和别人说话这一步都跨不出去,还不断心理暗示自己,认为别人歧视自己,不喜欢自己,怎么能改善这种情况呢?另外,很多时候无法和美国小伙伴愉快地玩耍源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听过很多中国留学生抱怨:「橄榄球有什么好玩的,看都看不懂」,「美国人的party真无聊」,「美式笑话一点都不好笑,完全get不到他们的点」等等。

如果文化背景、兴趣爱好不同,即使同是中国人也难以成为朋友,更何况还有种族语言的障碍呢?

还有些情况下,有些留学生认为自己受到「歧视」的原因其实出在自己身上:

比如说,在原本安静的图书馆里成群结队地大呼小叫,影响其他人自习;或者在电影院里开着手机屏幕,影响他人观影;或者在路上开车「中国style」,不守规矩;常年在餐馆付账对小费极其抠门;又或者一群人在街上并排「行驶」,挡住了他人的道路。

这些不良习惯本身,才是招致白眼的主要原因吧。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在美国,即使遭遇来自他人正面歧视的情况已经非常罕见了,并不代表隐性歧视、偏见、微歧视的情况不会出现。作为今日的中国留学生,我们更需要变得聪明、警惕和强大,并且学会用合适的方式维护自己。Anna Giraldo Kerr目前担任Shades of Success公司的CEO,擅长从文化创新的角度,提供领导力的咨询。她针对「如何有效地处理微歧视」话题提出来以下建议:

  •  如果你感受到了来自对方含有歧视的语言或行为,请首先保持镇静

人们有时基于情绪产生的最初反应,并不都是最理想的,反而对自己会产生负面影响。做出令自己一时痛快的行为往往并不能解决核心问题,而且会给自己的名声带来损失。如果能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冷静,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或者向支持你的人倾诉,有助于做出更理智的判断。

  • 要求对方澄清

在我们冷静下来之后,可以要求对方澄清刚才的表达。基于情绪的反应,往往不是最佳选择。要求对方澄清,我们可以有机会倾听对方的回应,并且有时间思考我们下一步的决定。如果马上把自己摆在一个受害者的位置,在这个环节里会失去气场和力量。

  • 专注于事件本身,而不是人

把话题引向事件本身,尤其是事件经过,对方的言论和行为可以减少对方的防御性。如果把事件演变成了和对方之间的人身攻击,很容易演变成对方身份,例如主流身份(majority)和你的少数身份(minority)之间的力量比对,这样反而不利于处理好事件本身。

  • 对整个事件有清晰的认知

在这个过程中谁说了什么?谁做了什么?都有谁在场?你和对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是第一次发生,还是持续发生的一件事?对这些因素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对整个事件形成全面的评估,因此可以对下一步做策略性的打算,而不是依赖于感情用事。

  • 形成自己处理类似事件的方式

你经历的这些也许不会是唯一一次,或是最后一次。为了更好地应对,可以借鉴Anna推荐的方法,形成自己处理类似事件的方式,根据不同的场合制定有效应对偏见、微歧视的策略。

最后,希望留学生们能摆正心态,不用「玻璃心」。在面对留学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微歧视或偏见时,不要退缩,勇敢面对,维护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