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心理学学姐分享:异国求学,如何面对“想家”情绪?丨择由留学

标签:
教育留学美国大学杂谈 |
家是什么?
有些人认为家是自己成长的地方,
不论它是一个小镇还是国际大都市;
有些人认为家是父母在的地方,
不论在天涯还是海角;
有些人认为家是一种饭菜的味道,
是只有妈妈才能做出的那一碗红烧肉;
……
还有些人认为家是一种感觉,一种让你能舒适放松、不用时刻保持完美的感觉:在家里你不仅能穿着睡衣做早餐,甚至还可以不穿衣服地走来走去。
如今,越来越多低龄留学生为了学业远渡重洋。无论是去美国念高中还是大学,远离父母、远离家乡以及熟悉的生长环境,都容易导致留学生们经历想家的低落期。
很多学生刚到了美国进入校园时,觉得什么都新鲜,从吃穿住到上课,从遇到的小松鼠到干脆面君,每天都能在朋友圈更新状态。然而,逐渐过了「蜜月期」日子平淡下来之后,很多学生开始想家了:从考试失意到吃速冻水饺,从深夜孤独到失恋,有时候就连翻到手机里关于家的照片都能够让人默默垂泪。
然而最虐心的部分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诸如春节,中秋节,生日这些本该家人团圆一起庆祝的日子,由于学校不放假,身在海外的小留学生们只能默默地通过电脑电话和家人通话视频聊以慰藉,然后继续忙着写作业做project。我在美国的同学中,连续五、六年没回国过春节的人大有所在。
以前大学时有个同学,来美国以后就常常一个人闷在宿舍,不太和其他同学一起玩,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和国内的小伙伴联络、和家人的联系上。往往还没放假,她就坐上了回国的飞机,有时甚至开学一周才回美国。她坦言,「美国挺好的,但是我想家,想爸爸妈妈,想家里的狗狗,想以前的朋友。等一毕业我就打算马上回国。」
还有个同学在美帝上完了大一后,由于太想家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学业,身体一度抱恙,于是决定休学一年回国。这样看来,想家并不是一时的小情绪,处理不好甚至会对学生的学业和生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根据美国精神协会(AmericanPsychiatric
Association)分类,思乡(homesickness)通常被定义为「人们对远离家或者其他依恋的客体,例如父母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和焦虑等情绪。」严重的思乡被归类在「伴有焦虑和抑郁症的适应性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 with mixed anxiety and depression)」之下。
研究表明在新的环境里,人们思乡的比率高达83%-95%,并且越年幼的孩子越容易受到影响。这个比率和离家参与夏令营/冬令营,甚至短期住院的青少年想家比例也十分相似。
笔者在初中第一次离家去英国参加夏令营时,从第三天就开始疯狂想家,并且对离开家充满了悔恨之情。第二次在高中时,笔者又一次去美国参加游学项目,那时候就好了很多,直到第一周结束之后才有点轻微的想家。到了大学和研究生阶段,作者只会在逢年过节和家人视频时才会有点心里不好受。
研究还表明,在调查的学生中,20%的学生想家的程度处于中等至严重之间,6%-9%的学生则表现出强烈的想家程度,并同时伴有严重的抑郁和焦虑的情绪。严重的想家还会让孩子产生社会、行为方面的问题以及绝望的情绪。在学术方面,青少年的想家问题往往还和缺课逃课行为、学业障碍、低自尊心、身体上的小毛病、甚至强迫症有一定的联系。
另外,研究表明思乡的比例并不受性别的影响,男生和女生想家的比例和程度没什么大的区别,并且不同文化下对思乡的定义也十分相似。那么对小留学生来说,该如何克服想家带来的负面情绪,并且快速适应美国的学术和生活呢?
面对想家,你的选择有
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
通过以上的数据,我们会发现远离家的时候,人们想念家,家乡,亲人和朋友是再正常不过的情绪。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接受自己因为想家而遭受的负面情绪,并且努力适应新的环境也是每个人必经的阶段。一旦你掌握了这些技巧,就会更有效的适应将来可能出现的相似情况。
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走出想家带来的负面情绪,让自己变得更乐观也是人生的挑战之一。因此,转变自己悲观的心态,让自己变得更正能量也给了自己变得更强大的机会。
利用节假日,有效安排回家的计划。
每个学期的节假日都是固定的,学生可以提早通过academic
calendar了解之后提前买回国的机票。不仅这样,学生家长也可以飞来美国探望学生,顺便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然而,如果把每次回家都看作「救命稻草」来逃避自己独自的生活,并不利于你学生适应新环境。
和家人、朋友保持联系。
选择适合自己的联系方式和频率,过于频繁的联系,比如每天一次,甚至多次只会加强你的孤独感和想家。
另外,可以尝试用创新的方法来和家人保持联系。比如说,笔者本科的时候有个同学的家长会定期给孩子寄国内的杂志,这位同学每次都表现出满满的幸福感,仿佛家人就在身边和以前一样关心着她。其实,很多美国的学生都会在自己的宿舍,公寓里摆满家人和自己的照片,仿佛自己还在家,依旧被最爱的人环绕着。中国的留学生们可以借鉴这个方法,把自己对父母的思念和依恋转嫁到实物上,在自己的住处摆上和家人的合照,会有效减少孤单感。除了摆放家人的照片,学生们还可以尝试做一些在家里也会做得活动,比如唱某支歌、看某个节目、烧某种菜,来承载对家的思念。笔者本科的时候,有些中国同学还会定期凑在一起打麻将,依靠这种以前在国内的娱乐活动放松心情,减少想家的情绪。
关注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健康。
注重自己平时的饮食均衡,锻炼身体,早睡早起。观察自己哪些时候会变得情绪低落、特别想家,然后针对这段时间和情况来制定有效的提升情绪的方法,比如和朋友一起参加娱乐活动,去最喜欢的餐厅吃饭,看一场喜剧电影等等,去逐渐建立健康的生活常规。这个阶段,切忌不要依赖酒精,虽然美国21岁以下法律禁止饮酒,但是小留学生们往往能通过他人买到酒。很多人觉得酒能解决一时的情绪,然而科学研究证明,酒精属于镇静剂(depressant),不仅不会让你情绪好转,反而会让你更加低落,更加沮丧。并且过度酗酒对还在成长中的学生健康非常有害。
走出舒适区。
很多情况下,学生想家是因为在新的环境里缺乏朋友,感到孤单寂寞而引起的。因此,克服想家的方式之一就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在新的环境里多参加活动,结交新的朋友来增加自己的社会支持,从而有效减少孤独感,有效的适应新环境。
笔者大学时有个同学,即使身在美国也只和国内的小伙伴互动。他每天下了课就坐在电脑前,仿佛校内和跳动的qq就是他的全世界。由于他不怎么和宿舍里的其他同学活动,所以在美国一年多了也没什么朋友。后来,他因为远离了国内朋友的生活,最终「跨国友情」也逐渐没落了。直到后来「找到了组织」,熟悉了身边的其他小伙伴,才慢慢走出低谷期。
借助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
如果这些都很难帮到你,也可以借助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美国的所有学校都配备了咨询师,致力于解决在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想家严重影响到了你的学业、生活,去和学校咨询中心(counseling
center)的老师谈谈能有助于缓解负面情绪,制定目前的计划等。
首先,家长要意识到孩子在国外想家了是很常见的,和寄宿家庭相处不好、和同学交往出了问题、吃不惯美国食物等,都会成为孩子想家的导火索。
家长首先需要做的是控制住自己抓狂、焦虑的状态,以平静的心态和孩子通过聊天的方式了解想家的缘由。了解原因之后,家长需要思考如何看待这种问题。比如说,有的孩子表示想家是因为在寄宿家庭里需要做家务,而在国内的时候做惯了「甩手掌柜」的学生觉得很痛苦。如果寄宿家庭的其他孩子都需要做家务,家长了解情况后应该和孩子根据文化、标准的不同进行沟通,从而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
有些情况下,家长会努力地帮倒忙。小留学生离家后,家长们往往也需要习惯和孩子的分离,适应提前的「空巢期」。很多不适应的家长在和孩子联系时,容易表达出强烈的思念、激动的情绪等。这些情绪往往会传染给孩子,同时加重他们的想家程度。更好的做法是表达出对孩子信任和乐观,比如肯定孩子会成功适应新环境,获得有趣的体验。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去多交新朋友,去尝试新鲜事物,并且来给自己反馈。
另外,家长也需要提高自身情绪管理的能力,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正能量,才能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如果家长的生活出现了问题,孩子不仅无法在大洋彼岸专心学习、适应新环境,还要担心家里的情况。
除了孩子可以假期时回国,家长也可以在节假日时赴美探望孩子,一起欢度西方的节日或者一起家庭旅游。这样不仅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美国的学习生活环境,给孩子有益的引导,也让孩子觉得和家长的距离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