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
(2025-08-24 07:20:09)
标签:
教育杂谈感悟 |
转眼间暑假即将结束,心情复杂起来。记忆却总想起之前的一些事情。
那是一个暑假的最后一个黄昏,办公室里弥漫着一种奇异的沉默。同事们各自收拾着桌面,动作迟缓得像是在进行某种仪式。教案本被一本本放进抽屉,发出沉闷的响声。没有人说话,但那种“又开始了”的叹息,几乎凝结成可见的雾气,悬浮在空调制造的冷空气中。
我望着窗外,操场被夕阳染成橙红色,空无一人。忽然,一个小小的身影闯入这片空旷——是班里成绩最好的那个女孩。她独自绕着跑道一圈圈地走,低着头,脚步拖沓。这不像她,那个总是脚步轻快、眼神发亮的优等生。
我下楼走向她。听到脚步声,她慌忙抬头,脸上还留着未擦净的惆怅。
“老师,我只是...来提前感受一下开学的气氛。”她抢先解释,手指绞着衣角。
我们并肩走着,她终于轻声说:“其实我昨晚做噩梦了,梦到考试交白卷。整个暑假,每到周日晚上我就胃痛,因为想到周一要补习。”
最让我心惊的不是她的焦虑,而是她接下来说的话:“我知道只要更努力就能考好,可是...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呢?我不记得上次学东西感到快乐是什么时候了。”
那一刻,黄昏的光线正好打在她脸上,照出一个孩子不该有的疲惫。
那个夜晚,我辗转难眠。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刻苦,却很少问自己:我们的教学配得上他们的刻苦吗?当知识被切割成考点,当学习被简化为分数,我们是不是早已忘记了教育最初的样貌?
开学第一课,我放下了精心准备的PPT。而是在黑板上写下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想知道?”
教室里静了一下,然后渐渐响起窃窃私语。有孩子大胆举手:“老师,不按课本讲吗?”
“今天我们先说说,课本里的知识为什么值得学。”
慢慢地,教室里活了过来。当我们讨论数学在建造摩天楼中的妙用时,当我讲述第一个发现细菌的人有多么惊奇时,当我鼓励他们说出任何一个“愚蠢”的问题时——我看到了久违的光重新出现在一些眼睛里。
我们开始了各种尝试:把考场变成解决问题的工作坊,允许犯错而不只是扣分;在学习古文时畅想,让李白和苏轼隔空对话会有什么情况;甚至有一整个下午,我们什么“正经知识”都没学,只是聊起校园里的四季变化。
改变是缓慢的,但确确实实在发生。那个在操场徘徊的女孩开始笑着冲进教室:“老师,今天我们又研究什么?”她组织了学习小组,不再是竞争而是共同解决难题。她的胃痛好了,更重要的是,那种被焦虑笼罩的表情从她脸上消失了。
又一个学期结束的日子,我在她的期末总结里读到这样一段话:“我以前觉得学习是爬山,很累,只为了到达山顶的那一刻。现在我发现,学习更像是一次探险,每一步都能发现新的风景。谢谢您让我知道,刻苦不应该是对学习的忍耐,而是对探索的投入。”
是的,孩子们从来不怕辛苦,他们怕的是无意义的辛苦。作为教育者,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催促孩子赶路,而是让这条路值得行走——当我们自己都找不到教学的热情时,又怎能要求孩子们对学习充满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