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一种可习得的能力
(2025-06-03 20:47:07)
标签:
阅读感悟教育 |
“你上一次感受到幸福是什么时候?”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许多成年人陷入沉默。翻阅王薇华的《幸福力教育》,我才猛然意识到,当我们将幸福寄托于外界的馈赠时,早已遗失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作为中国积极心理学推广的“第一人”,王薇华在书中提出的“幸福力”理念如一道光,穿透了“幸福不可控”的迷思——幸福不仅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能力。
王薇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幸福力培养体系。全书以20节课程为脉络,每一节聚焦一种“积极”力量:从积极性格、情绪、心态,到积极语言、沟通、习惯,再到积极意义、目标、关系...如一幅精密的心智地图,20个维度覆盖了个人成长的全息视角。每个章节配以思维导图与核心关键词——乐商、情商、心商、施容、语商等,将抽象概念凝练为可操作的素养模型。最打动我的,是书中强调的“幸福力量箱”实践:收集生活中细微的美好瞬间——一张照片、一句箴言、一段旋律,将其存入“箱子”,在情绪低谷时打开它,如同用自备的蓄电池充电。这让我顿悟:幸福无需外求,它早已藏在我们忽略的日常微光里。
书中颠覆认知的数据更发人深省:一项心理学实验揭示,人们担忧的事情中90%从未发生;而在剩余的10%中,真正构成困扰的不足一半。这印证了书中“关注90%快乐”的法则——我们消耗在焦虑中的能量,本可用来培育内心的积极花园。一位小学教师的实践佐证了这一理念:面对因家庭矛盾欲轻生的学生小伍,她没有说教,而是运用书中的“积极对话”技巧,引导他逐步表达委屈,同时联动家长调整教养方式。数月后,曾经阴郁的孩子竟主动参与班级活动,眼中重现光芒。教育的本质在此显现: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唤醒内在生命力。
而改变需要科学路径。书中剖析了习惯养成的三阶段:前21天需刻意提醒自己,中间21天进入有意识的自然状态,最终让行为融入生命本能。这恰似王薇华倡导的“微微行”哲学——以微小行动撬动持久改变。当我尝试每天对镜微笑两分钟,起初肌肉僵硬,三周后竟不自觉嘴角上扬。幸福力的培养,本质是神经通路的重新雕刻。
书中更深远的启示在于幸福力的社会价值。王薇华提出“教师幸福地教,孩子幸福地学,家长幸福地养”的愿景。在功利教育盛行的当下,这一理念如清流——当一位老师感慨“我们尊敬老师却不想成为老师,因为他们太苦了”,折射的正是幸福力缺失的教育困境。而幸福力教育将教师从“燃烧的蜡烛”转化为“绽放的花朵”,用自身的幸福状态向学生证明: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合上书本,窗外的阳光正洒在办公桌的一张便签上:“今晨茶香,氤氲中喧嚣皆散”。原来幸福从未远离,只是需要一双发现它的眼睛,和一份滋养它的能力。幸福不是命运的恩赐,而是灵魂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