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何月丰《认识比》有感
(2018-03-17 20:56:01)
标签:
教育感悟 |
2018年兰山小数梯队群学习研修了浙江何月丰老师执教的《认识比》这节课,感觉收获良多,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记录如下。
何月丰老师治教的内容是《认识比》,这节课一直被公认为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难点,比的概念学生认知比较模糊,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孩子把比赛中的比分当做比的形式。甚至有许多孩子,受一二年级学习影响,把两个物体的比多比少也认为是比的一种形式。而实际在教材对“比”的描述是: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何月丰老师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让孩子对于课本上的知识点有了初步的认知。然后通过蒸馒头中面粉和水的现实背景引入,引导学生开展充分的活动。在不断地比较综合当中,让学生感悟两个量相除。让孩子明白比是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随后,通过非常典型的四个例子让孩子丰富了对于比的认识。并通过和学生一起经历比分的产生过程,通过孩子们的不断分析让孩子自然的明白,比赛中的比分并不是课堂上研究的比。何老师的课堂思维渗透到位,学生自然发现哪些是变化的,哪些是不变的。何月丰有别于其他老师从传授知识点入手,而是从“学生立场”出发,研究学生认识比的起点,重新定位“认识比”第一课时教学的核心内容,寻求编制有结构的学习材料,给予学生学习的空间与时间。
最后又通过四条信息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比,寻找比,表达比。每一道小题都有很深的思维含量。特别是最后一题的50元买5千克水果,更是对本节课的一种提升,让孩子明白不同量的比的产生和应用。
整堂课,何老师从学生的“认知概念”入手,让学生自己辨析、解释“比”。 把“认识比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和“知道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两个知识点的教学,采取弱处理,以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反馈方式进行。而对于“理解生活中的比分和数学中的比是不一样的”和“认识同类比和非同类量的比”,这两个知识点的教学,则采取强处理,结合情境,注重体验,引导学生在辨析中逐步理解。
整节课学生在思辨中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比的价值,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紧紧围绕“体育场上的比分”究竟是不是数学上的“比”?“比”究竟用在什么地方?等核心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自己辨析和解释,逐步理清“比分”与教学中的比的区别,真实地展现了学生学习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
短短四十分钟,何老师的课堂,流畅而灵动。从框架到细节处处体现了学生立场,因为借班上课,何老师还特意做了每一位学生的姓名签,课堂上无论是个别回答还是互动交流,老师都叫着学生的名字,开始上课时,学生将姓名签粉色朝自己。课程过半,还没发过言的学生将粉色转过来朝向老师,老师就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给他们更多发言的机会。正因为课堂上这些温馨而真实的画面让整堂课呈现出一种温暖、灵动和认可。
基于“学生立场”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像何老师这样深入研究学生的起点,真心暴露学生的疑点,进而定位课时教学的核心内容,在赛课中还不多见。尤其是何老师利用他自己精心编制的有结构学习材料,给予学生自己学习的空间与时间,从而打造出扎实而灵动的课堂。
何老师这节课真正做到了“基于学生经验,对接学生学习逻辑”真正做到了转变教师的观念,真正确立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如果有时间,建立相关概念的联系。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让孩子真正明确为什么有了分数与除法,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比呢?进一步体现比的度量的意义,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