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

(2016-11-26 22:29:46)
标签:

教育

阅读

感悟

    11月叙事者的读书活动让我有幸认识了于漪老师。通过阅读于漪老师《教育的姿态》一书,我了解了于漪老师中国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多年的思考因为好奇我上网搜了一下于漪老师的简介。1927年出生的她1978年就被评为特级教师,但却一直扎根于基础教育的最前沿。已是耄耋之年却一直与时俱进。用她对教育事业的深沉热爱引领我们去追寻教育的大爱。 

是的,没有教育是残缺和没有生命力的。但于漪老师对教育的思考却没有仅仅停留在上。读《教育的姿态》你能感受到于漪老师永远做时代弄潮儿的与时俱进精神。于漪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和认知,绝不亚于任何一位年轻教师

新课改的理念无疑是重新解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于漪老师却早已跳出这个范畴,思考课堂的情趣、课堂的智能、课堂的思想性。也就是说于漪老师认为教育不应仅限于对知识点的传授,还要做到以文载道。教育不能仅限于孩子学会字词句,还要将“育人”放在首位。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必须也必然有着德育的功能和导向。

读《教育的姿态》你能感受到于漪老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朴实追求。时至今日。于漪老师依然重视教法学法的研究。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于漪教师强调教育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提出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确实发觉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除了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还要切实研究学生的心理。任何教育都不是空中楼阁,都应在学生切实的基础之上进行。现在很多教师对于教育事业、对于教育工作、对于学生,都在一直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去调整和改进,缓慢且谬误百出。但许多老师除了抱怨学生、抱怨家长却从不从自身找原因。

育真的是有自身的科学基础。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若想做到“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只能从整体上研究教育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教育需要激情,但仅有激情却远远不够。于漪老师已是耄耋之年还能做到与时俱进,你我还有什么借口和理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