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走进高考志愿
文/宋健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各地也相继出台了填报、投档、录取的相关细则,平行志愿已成为高考录取的主流。为了适应多元化的招生录取政策,教育部对招生录取政策也作了相应的调整,由原来顺序志愿(梯度志愿)的“志愿优先,遵循分数”的投档录取规则调整为:“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分数相同、按科排名、依次检索、一次投档、能投则投、投后不检、无投再检、检完则完” 的投档规则。明确了录取过程中由“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主体责任。从表面上看平行志愿越来越贴近考生,增加了考生的投档录取机会,但平行志愿不是平等志愿,只是院校之间的平行,仍然按照考生志愿的先后顺序检索投档。随着招生录取的多元化,应运而生的招生录取政策纷纷出台,院校+专业的填报录取规则、院校+专业组的填报录取规则、专业+院校的填报录取规则,林林总总,增加了考生的填报难度。一旦考生政策理解失误,志愿填报过高,院校排序不当,单科成绩相对较低,就面临着滑档的风险。政策性落榜依然困扰着每一位考生,按照平行志愿调档比例严挌控制在100%-105%的相关规定(投档人数不得大于实际招生人数的1-5%),超出实际招生人数,且已投档的考生依照各高校的招生章程择优录取,1-5%的考生就成了政策性落榜的牺牲品。如果考生在已投进某高校的人数中成绩和位次相对较低,专业不服从调剂,盲目自信,又没有备份处置预案,就自然而然被淘汰出局,酿成了高分落榜的悲剧。由此可见,每一位考生都潜在着政策性落榜的风险,且与高考成绩的高低关系不大,与平行志愿的填报、投档、录取规则及“三要素”息息相关。
如何为考生量身制作志愿,“仁者见人,智者见智”。成了考生和家长的闹心事。怎样才能让孩子顺利的录取到温馨校园,心仪的专业,良好的就业前景,既不亏分,又能彰显考生个性,切实让考生满意的高考志愿,是每一位考生和家长的梦想。“取法于上,仅得为中”,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竞争平台,家长不惜重金遴选专家指导填报,来调解心理的平衡。但由于考生和家长没有做好前期的填报准备工作,对填报、投档、录取的相关政策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专业知识贫乏,对指导填报老师专业水平无法甄别,心里没底,于是拿着填报案例四处请人点评。有些非专业人士缺乏专业知识,望文生义,妄议国家招生政策,对考生在问卷调查中所拟报学校的《招生章程》,学校的地域意向、层次意向、专业意向、考生的单科成绩、体检受限范围,专业对应行业的就业趋向等不闻不问,大放厥词,妄加评论,给考生和家长心里埋下了阴影。殊不知家长的此举无意中泄露了孩子的填报信息,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该信息大做文章,不劳而获,为别的考生借鉴填报,得到该信息的考生也纷纷仿效填报,给孩子引来了一批竞争对手。以陕西省为例,2018年一本理工类省控线为474分,高考成绩在474-480分数段的同分考生就有3630人,平均每分人数为605人,也就是说上下每差一分就有605人可以参与竞争,3630人都可以借鉴该案例填报。在省外高校投放招生计划有限的情况下(一般18人-300人左右),增加了考生的录取风险,眼看着自己的举措成了别人的嫁衣,悔恨交加,在漫长的录取过程中备受煎熬……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大道至简,悟者天成”,高考志愿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但也并非那么简单。每到后高考时代,“阖家迷惑乱咨询,众校轮番洗脑筋。敢问黉门桃李满,心仪专业许谁人”。大多数人忙于出入各种各样的高考志愿咨询会来采集筛选信息,迷迷糊糊上阵,稀里糊涂套用,厘不清填报投档录取之间的关系,错报误报乱象丛生。高考志愿错综复杂,涉及面广,是专门的学术课题,隔行如隔山,注重理论与技巧的匹配,检索投档牵一发而动全身,如A志愿的院校的投档分每上浮或下浮一分,B、C、D……志愿都得重新调剂递补投档分,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有些高考志愿的爱好者教育界名流及教学能手,出于对高考志愿的敬畏,体恤考生十年塞窗的不易,从不妄加指导评论。有些人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官方语气浓烈,唱高调,忽视理论联系实际,缺乏实际填报经验,未必能指导考生填好志愿。有些人在知分、知线、知位的网络时代,不充分利用大数据整合资源,量化分析指导填报,仍因循守旧,沿用迂腐的填报方法,生搬硬套,迎合考生。有些人利欲熏心,不具备相关资质,移花接木,盗用品牌企业来包装自己,租借临时场所,摆几张相关报纸,放几本相关资料,就以专家自居,大言不惭,捏造填报案例,愚弄考生和家长。平行志愿基于分数优先的原则,填报理念力求创新,顺应高考制度改革的潮流,其中的批拔高度法(双线差法)仅是一种原始的填报方法,寓意深邃,陈词费解,误区很多,很难掌控兼顾,是高考志愿的重灾区,沼泽地,词条笼统容易误解,一旦涉入,很难自拔。有些人没有全面吃透高考志愿的相关知识,自恃清高,认为指导填报老师故弄玄虚,耸人听闻,高考志愿并非那么神呼其神,利用“批拔高度法”一加一减就能换算出某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小学生都会计算,茶余饭后都能搞定……既然如此,省招办为什么不同时公布省控线和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呢? 事实并非如此,如遇五年招生人数不规则的波动,招生批次合并调整,学校录取规则发生重大变化,原来的分数清调整为专业清、或专业级差、或三位一体,或3+Χ的录取规则,所换算出来的分数就亳无参考价值。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高考志愿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如何驾驭好高考志愿的三驾马车,窃以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首先要理顺填报投档录取之间的关系,做到知己知彼,心无旁鹜,自主沉浮,必须严格按照考生所在地的招生录取规则填报。切记!高考志愿词条中的志愿清针对高校而言,专业清针对高校的专业而言,填报的目的是为了录取,填报的要件是录取规则。院校冲、稳、保排序取决于高校的录取规则,绝不是纯粹的高考成绩。不是任性的盲冲,每一所高校在各种录取规则下扮演者不同的角色,也可能是冲的学校、稳的学校、保的学校。院校排序牵一发而动全身,绝不能纯粹以分数论之,它随着招生计划录取规则及录取分上浮或下浮不停的转换角色,切莫粗心大意。检索投档由省级招办依据考生所提交的院校志愿顺序及相关规则,按照先分数后位次依次检索投档。录取过程由高校按照《招生章程》全权审查录取,望考生三思而后行。
纵览高考志愿,笑看填报风云,书山漫漫,学海茫茫,“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考生若误入黉门,在不理想的专业中求生,任凭命运的摆布,岁月的欺凌,是一生的痛苦,一世的煎熬,如何放飞梦想,独善其身,何谈兼济天下,笑傲人生。填报志愿要抓住重点,通盘筹划,合理分流,“找准两个点、牢记两个务必”,以有关招生录取政策为切入点;以考生成绩院校排序为着力点,务必按照高校《招生章程》要求填报;务必备份处置预案。十年寒窗,木已成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考生要以平和的心态来拥抱明天,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凡心所向,素履以往,巧借高考志愿一臂之力,让成绩分分张扬,让魅力处处绽放,为自己选择一个既温馨又心仪的校园和专业。 高考志愿是人生的转折点,学霸梦想突破,学渣期待逆袭,“万家灯火夜通明,娇子出征母请缨。题海茫茫何所惧!寒门庭外战神迎”。莘莘学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考霸云集,巅峰对决,谁能横刀立马,志愿江湖,纵横在后高考时代,将拭目以待……

宋健:陕西西安人,《高考志愿宋健有约》主播;高考志愿学术理论撰稿人;西安凯龙教育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总经理;原陕西省教育厅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下属企业(陕教企发【1998】8号);《健谈人生》《丰盈岁月》创作人;高级职业规划师;电影《乡下人》主人公原型;文学诗词爱好者。工于高考志愿理论研究及填报志愿软件研发,曾有180余首(篇)约5万字作品散见于《百度》《搜狐》《新浪网》《腾讯网》《今日头条》《倚栏轩文学网》《华商报》《今日陕西》《今日山东》《陕西农村网》《咸阳日报》《淳化快讯报》《武汉心潮诗词》《秦川文化》《E-网诗情》《潜溪文学网》《西安群众艺术》《鄠邑视野报》《秦风周刊》《九州作家》《金秋文学》等新闻媒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