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语用教学案例片段
(2018-10-17 21:20:03)
标签:
365 |
小学语文语用教学案例片段
“语用”教学,我们要做些什么?
1. 加强汉字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2.多读、多背、多积累,培养学生主动积累的习惯;
3. 以理解语言内容、语言形式为基础,从读学写;
4.让学生从课堂语言走向生活语言,进行适量的小练笔;
下面选择几个语用教学案例,供老师们学习参考:
一、字的教学
〔例1〕于永正老师教学《翠鸟》中的“翠”字。
师:下面看于老师写课题。哎,这个“翠”字怎么写?提笔忘字,谁能提醒一下于老师?
生甲:“翠”字上面是个“羽毛”的“羽”字。
生乙:不带钩的。
师:噢,明白了,谢谢大家的提醒。“羽毛”的“羽”字下面不带钩的。请同学们看于老师写,并且抬起手跟着于老师把课题写一写。
〔例2〕博白镇三小刘丹丹老师教学《心中那盏灯》中的“盏”字。
师:(板书课题)“盏”是生字,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
(生思考)
师:一般横和斜勾交叉的时候,横要斜上去,稳稳地拖起来。
(生看师在田字格写“盏”字)
师:请同学们抬起手写一写“盏”字。
二、词语教学
〔例1〕李吉林老师教学《桂林山水》“山水”一词的训练。
师:这时,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这样的山水各地都有。我们看到桂林的山水就会想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山水”这个词的意思还能用什么词来说?
生:山河、河山、江山。
师:这些词可以和那些词搭配起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丽?
生:山河秀丽、大好河山、江山多娇、锦绣河山……
师:谁能从中选一个词组,说一句话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丽?
生:祖国的山河很壮美。
师:改成感叹句成吗?
生:祖国的山河多么壮丽呀!
三、句的训练
〔例1〕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师:把词语的位置换一换,还可以怎么说?
生甲:圆圆的荷叶绿绿的。
生乙:绿绿的荷叶圆圆的。
师:填一填,读一读:
( )圆圆的,绿绿的。
圆圆的( )绿绿的。
绿绿的( )圆圆的。
(生回环诵读)
四、段的训练
〔例1〕那猴在山中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猴王出世》)
师:读这段话,石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我感受到石猴顽皮可爱、快乐自由。……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段文字上,看看作者在这段话中运用语言有什么秘密……。
(生自由读)
师:你们发现作者写法上的什么特点了?
生: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哪些句子用了排比的修辞?你能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这样的句子就是排比句,你发现了排比句的什么特点?
生:(略)
师:再看这一组排比句,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特点?
(出示句子: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自己读一读这两组排比句,读的时候用心体会:排比修辞的句子读起来有什么特点?
(生读)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读起来很有节奏
生:读起来顺口
师:对,这就是排比句的特点,恰当地使用排比,读起来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而且,读着这样的句子让我们头脑中的石猴似乎也跳起来了。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把石猴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吗?
(生读)
〔例2〕黄凌镇而水小学叶小丽老师教学《大卫》——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师:我们把景物描写的文字去掉,请再读课文,这时文章还通顺吗?(通顺)
师: 如果你是作者,你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呢?
生:这段景物描写多美啊,表现了大卫的生活多么快乐,他对生活多么热爱。
生:环境描写为的是突出人物的特点。
练习:
请选择下面的环境描写,填入下文的情境中:
a.太阳暖暖地照着大地,风儿轻轻地吹着我的脸庞,路边的小花儿不时地向我点头微笑。
b.一阵狂风卷过,地上的枯叶、脏纸、破旧的塑料袋随风狂舞,树上那光秃秃的树枝也在风中哀号,我猛地打了一个寒战。
1.
放学了,我拖着被路灯拉长的影子,独自一人在街头徘徊。(
2.
今天我校召开特色体育远动会,(
五、综合训练
〔例1〕《火烧云》的教学
1.比较写“马”、“狗”、“狮子”的三段话,看看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你认为火烧云还会像什么?
3.我们也来试试写一段火烧云形状的话,看看谁写得有创意。
4.把课文的三段和我们写的连起来读。你有什么感觉?
〔例2〕北京市王文丽老师教学《桂林山水》。
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以及桂林山的奇、秀、险,你们现在能把相关的句子背诵下来了吗?
(集体背诵相关句子)
师:同学们背诵得真好,很出乎我的意料。谁能告诉我你有什么绝招吗?
生:我是抓关键词,一想到桂林山水的那几个特点就背下来了。
生:我觉得必须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背得快,死记硬背肯定不行。
生:我觉得背诵的时候,仿佛我自己就站在漓江边上,看着静、清、绿的水,看着奇、秀、险的山。
师:说得多好啊,使自己身临其境,把作者的文字和情感,都内化为了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其实,还有一种非常朴素也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多读,熟读成诵。
生:我刚想说,就被您说了。(听课老师笑)
师:那说明咱俩想到一块去了,心有灵犀啊!
师:课文学到这里,我有个问题想问一问大家:作者既然是写桂林山水,为什么第二、第三自然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
生:不是。作者是为了把漓江的水和西湖、大海作对比,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作对比。
师: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作对比呢?
生:这样才更能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师:哦,原来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片,验证作者的文字带给我们的独特的美。(播放课件:配乐播放一组图片,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节选,学生见到后,自觉有感情地跟着老师朗读起来:)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师:记得刚一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就说这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那么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你们来看看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生:这是表示引用别人的话。
师:说得对,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
生:因为引用别人的话能显得这个地方更美。
师:呵呵,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就是说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你在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
练笔: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看图《公园的一角》,写一篇作文。
由以上案例,可以得出写景类文章阅读的方法:
先读出景是怎样的
探究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追问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读写结合
阅读过程: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运用语言
结束的话:
语文课堂必须转型,思想必须解放,教法必须变革。真正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实到实处,完成语文课堂的转型,就是既关注写什么,又关注怎么写,既教言语内容,又教言语形式,让教学过程得意、得言、得法。
(责任编辑:邹颖军)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