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清水半山庵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游记 |
http://s14/mw690/006mZoaKzy79L5nBTg9ad&690
半山庵探源
作者:罗平安2017.2
电话:15773076290
地址:湖南平江县体育西路167号楚地雕刻美术社
http://s16/mw690/006mZoaKzy79L5sUF557f&690
半山庵离我老家只有三四里远,记不清小时候跟老人去敬神和到那里看电影多少回了,那时的半山庵香火极为旺盛。听前辈人说,这座庙很久以前就有的,当时庙里菩萨﹙神像﹚好多,如有开山佛祖、观音菩萨、关圣帝君、杨泗将军等。自我懂事之日起,便对这座古庵有深刻的印象,更在我心中充满了神秘。随着,近年半山庵附近的村民陆续搬迁,古庵就这样冷落于荒山丛中,它便悄悄地转移和离开了人们的视线。神秘古庵如像一坛好醇的酒,竟然还窖藏在那鲜无人知的地方,它经千百年历史陈年佳酿,至今还没有人发现和打开。
在去年一个初冬的上午,天下着毛毛细雨,似乎有点冷,我随平江县风景名胜办余湘群主任,陪省厅专家去清水考察风景名胜古迹,一行来到龙坪村的半山庵,由于我们当地对这处古迹淡薄或遗忘,更不知它的历史价值,导至上山的路径荒芜。当时余主任个人在前,冒着雨淋,慢慢上到了半山庵时,裤脚边和鞋都湿了,他发现了半山庵,是他走在前打开了这坛久封的酝酿,使那浓溢的香情便向周围散发,在他的发现后,学术和考古研究者及当地纷纷重视起来。
半山庵自古乃昌南胜景,它像一方指南的磁石,深深地吸引着我。为了探考这座古老的庵子,这两年我曾多次亲踏实地调查研究,因为对那里我有极厚的历史文化兴趣。据查舟山、长沙、南岳等地均有半山庵,其实清水的半山庵,虽然没有说到上述所地,但这座古庵和它们比起来,或甚至在某些方面,犹有过之而无不及。半山庵曾传有一烧僧《半山》诗一首:“半山半庵号半云,半亩半地半崎嵌。半山茅块半山石,半壁晴天半壁阴。半酒半诗堪避俗,半仙半修佛好心。半间房舍半分云,半听松声半听琴。”
然而,从清水庆宜洞口沿078乡道右往对坪,翻越铁屎岭不远,到双菜坡进垅尾一转弯,看到前方茂林修竹丛中有座古老的庵舍,便是历史悠久的“半山庵”,半山即山不高,庵乃小草屋也。山不高有仙则灵,以半山则带有仙意而命为庵名。相传唐代湖湘慧云高僧,《宋高僧传卷二十六》,世称造寺祖师,湖湘人,俗姓姚,十岁即有出尘之志,初从南岳初祖慧思研经。受具足戒毕,专营福事,曾游到此佛说讲经,皆劝人舍财兴寺,故名半山庵又称“半山慧云庵”。
http://s10/mw690/006mZoaKzy79L5wtXMB69&690
首先从卫星地图中查找,当坐标移向经度113.514,纬度28.582时,正好这个小点指向一个小山头,小山似一个“W”字形,古庵正好座落于“W”字形的中点,当我发现这个神奇的坐标后,它便使我眼望欲穿,经过我多次实地详细观察,半山庵那山头好像此地成一龟形,在龟头左下有口塘,按地理风水所说,此地属“金龟下水”,根据实地推理,断定这里早已被古地理风水师,选择在龟头上建寺院最佳的位置,庵舍坐西朝东,一字排开,前墙两边均不设窗户,只有中开大门,显得庄严肃目,上下两栋,高低起伏,两侧厢房,左右呼应,中间过亭,轴线对称,内开门户,冬暧夏凉,天井排水采光,通风透气,小楼挑檐,四合院落,设计精巧,整座建筑为土木结构,典雅简朴,现存有古建筑面积,长17.2米,宽12.8米,是平江县目前保存较好的明清庵舍建筑,犹为珍贵。
http://s3/mw690/006mZoaKzy79L5OrFKOe2&690
这次,我们从正门步入了殿堂,见地面上生了不少青苔,两边厢房门户洞开,门窗东倒西斜,过亭漆落陈旧,破败不堪,呈一派凄凉荒废残景。瞧见几只麻雀在木亭的梁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唯有这鸟声,打破宁静而古老的寺院。当我们穿过中亭来到正殿时,见许多残碑断石横倒于殿前,碑上布满了一层厚厚的尘土,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我用手轻轻地抹去碑上的尘埃,竟然发现一块修半山庵的碑志,此碑长方形,碑高120CM,宽70CM,厚5CM,碑青带白,显得有些年载,属本地青石,除左角残缺少部份外,碑文基本保存完好,文字横式竖排,碑额雕有三只飞禽走兽,栩栩而生,四周镌刻精美图案,线条柔美,行书字体,充满灵动,书法有《唐圣教序》之遗韵,双钩刻石,明显清初碑版风格,现将碑文抄录于下:
为半山慧云庵碑文
平邑南清水村有一刹名半山慧云庵然自开僻以来巨兴唐宋实为古刹至信士中沧桑叠变殿像圯颓遂成荒落于康熙九年幸有星沙洪恩院楚峰戒属僧字雪玄讳寂寿者飞锡来山覩废滋念□行苦芟除蓁蓝复为禺建道场迄今数十馀载不无世莲迭更冝革故于是其徒程超与师弟名上乘者目师遗址渐□继述之念油然而兴仍募黄郑二姓山主乞为纠首提缘方募十方大擅居士共勷厥事复于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将师所□尽行更创□而神人洽和主僧颈遂在□善信莫不为之发心捐助不越月而殿宇重新丹碧重焕然维时功告落成
诸擅缘就僧亦不敢冺其修布之因文请于予将在会缘纠首与众善信发施者共志其名于真珉以示万古不隳之□与斯庵同垂世世焉
住持僧上乘偕徒 旭□ 焕然 灼然 徒侄伟然徒孙碧灿
募代僧师兄惺超讳□□□□□
http://s2/mw690/006mZoaKzy79L5SUpONf1&690
根据以上碑志记载和现场考古发现及结合当地老人所传,得出如下考证:半山庵自开辟以来,巨兴于唐宋,康熙九年庚戌﹙1670﹚,大雪连降40天,那年多灾多难,幸有星沙洪恩院云玄名僧,此僧乃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手持佛尘来山滋念善行,见寺颓荒废,苦除草荆,历数年禺建道场;康熙五十九年庚子﹙1720﹚,上乘高僧,上乘又名大乘,书载,佛教以车轮的道理来喻释佛法的,而在事实上拜佛修行的人接受能力不一,有高有低,佛门则把接受能力分成三种,上乘是接受能力最优秀的,上乘高僧目睹师之遗址,继承先念,在郑黄二姓的山主为首,经四方众姓集捐,上乘高僧带领徒侄徒孙在此重建庵舍殿堂;光绪九年癸未﹙1883﹚,安徽齐云山碧云大法师,思念西祖慈恩,再次在原有基础上主持修缮,增其旧制,书楹联于其上。历朝历代,屡毁屡建,半山庵经历千年历史的沧桑,斯立昌邑南隅,实为一大名刹,如今的半山庵,僧去庵残,神其去矣,虽不起眼而破旧,但底蕴很深,遗留文物古迹颇多。
http://s8/mw690/006mZoaKzy79L6ds2Jp77&690
如在庵堂上殿木柱上的两边,原悬挂一幅弧形木质对联,高250CM,宽30CM,黑底金字,乃碧云大师手书,字体俊秀,飘柔刚健,书法有赵松雪的笔意,现将楹联抄录于下:
尔善继宗遗念备纠募众□□□
我思廼祖成规折栋摧椽几以废
http://s15/mw690/006mZoaKzy79L5ZfDc27e&690
可惜楹联上的金字由于年深月久,加之长期庵中香火烟薰,字迹已经有的模糊辨认不清了。一九八八年四月正是收麦子的时候,我降伯伯的崽到半山庵上锁要我同去,当时请了我们地方上下有名的岑道师,岑道师是个老道师,等上了锁和敬完神后还早,大家坐在中殿的过亭下休息,我当时只有十八岁,还不大懂事,听岑道师讲此楹联的来历,大意是说碧云大师在原先基础上修缮庵宇的事吧,现此楹联藏于更古台杨泗庙中。
记得我十几岁的时候,曾多次见过左天井的台阶中,有座不大的石碓,那时我还踩得玩过。石碓又名石臼,是一种古老原始的舂米工具,后改手舂为脚踏,由石臼、踏板、大木体及装在木体上的舂头,还有扶手架和拨米棍组成,一人或二人脚踏踏板,使舂头上下起落舂轧,拨米棍不时翻动臼内谷物。随着各种打米机的出现,日趋自然淘汰。遥想当年庵里的僧人,在晨钟暮鼓中,青守黄卷,除诵经参禅外,还须劳作耕种,舂米吃粟,生活何等清贫。
http://s16/mw690/006mZoaKzy79L679Mgn5f&690
扒开前右厢房门口的织蛛网,我们走进第二间屋里的时候,在昏暗的光线下,发现两个不大的青石墩,墩似棋鼓,直径23CM,厚11CM,雕工粗糙,但有磨琢痕迹,周边雕有草绳式花纹,石墩原系木柱顶石和防潮作用,由于年代久远风化,石墩颜色呈现出粉青带黄色,石质严重剥落,疑是唐宋之遗物。
http://s12/mw690/006mZoaKzy79L6INUz91b&690
上叙述到庵内一些状况,请看庵外境界,别有洞天。古庵还须古木方成古,庭外三株古树成品字形,三足鼎立,相互衬托着整座庵舍的前后,在那绿色丛中给古老的庵子平添几分雅趣。三株古木如像三兄弟,老大是右边棵苦圆株树,腰围径达350CM,靠石勘半倚而立,根扎勘缝,顽强生长,树身爬满藓苔,看那弯曲枝干,好像早已枯老,但伸展着悲怆的历史造型。说到此树,要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此树相传唐朝湖湘慧云祖师手植,古树经历千年的风霜,好似听懂那远古的回声,历尽无数战火的洗礼,躲过近代文化的浩劫,确实是幸甚中的幸存。民国年间,此树曾遭雷火灭顶后处于枯萎状态,众僧毫无办法,眼看古树枯死。一九五二年,大路贤反背马嘶洞有个人叫运处师,他麻起胆子,背驭老爷﹙神像﹚,后颈插杨林尺,手持利斧,爬上这棵苦圆株树上,把枯黄的树尾巴砍掉,后此树又生机勃勃。
http://s9/mw690/006mZoaKzy79L6P90ko58&690
老二是古庵后背勘上的那株油凿树,油凿树又名楠树,木质坚硬,原先做传统木油榨的好材料。此树树皮粗糙,树干粗壮而坚硬,个人难抱不过来,树身爬满了藤蔓,粗大的藤蔓长满了大片翠绿的叶子,抬头仰望着百年古树,沧桑的年轮雕琢着岁月的痕迹。
http://s6/mw690/006mZoaKzy79L75HakJ85&690
老三在院前左角的桂花树,从它粗大的枝干估计,树龄有了八十年以上,此树生得“一体双枝”,如同姐妹,肩并着肩,枝叶茂盛,像一把张开蔚绿色的伞,惹人喜爱。我站在树下突然想起古人一首咏咏丹桂的诗:“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http://s3/mw690/006mZoaKzy79L7k7wcO02&690
庭院周围除了古树名木外,还有名贵中药植物,这里既是一只花园,又是一只药园,在庭院右边勘下有株刺枫树,树径约有大芦碗粗。在苦圆株树下有两蔸箭芦,每蔸高约一米多,叶似芦荟尖而带刺,顶开白花,花是毒蛇咬伤急救的良药,传为倒山大和尚所植。在半山庵左面的路勘上,有十株不高的蓖梳树,树枝上长满了长条蓖梳的叶子,参差不齐,在微风的摆放下,蓖梳一把把把旁边灌木梳个不停,蓖梳树通常长在较阴凉的地方,每到夏天就长出许多鲜红的果子,比樱桃还小,吃起来甜甜的,它的叶子有祛风止痒神奇的功效,是罕见的药本植物,相传为海和尚手植。蓖梳树下还有两株黄连树,歇后语:“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大家都知道黄连也一种著名的中药材。
在院前桂花树下,有许多遗留的老烟砖,值得我注意,见浮面的砖头上大多结满了青苔,我随手翻动上面的几口残砖,发现有的材质完全不同,有大有小,还有的表面被磨损得厉害,这些砖头明显朝代不同,这足足证明半山庵在不断修缮过程中存在着建筑材料反复的使用,看来古代人也很注重环保。
沿着历史脉络进行推理,为您讲述有关半山庵神秘而真实的故事:清光绪十九年癸已﹙1893﹚,倒山大和尚垂念祖庭,结缘半山庵,并对庵舍扩建,使其香火鼎盛,被推为住持,他很爱其环境幽寂,有终老其地之意。笔者曾听附近的老人家讲过,倒山大和尚个子高大,胡须较长,活到九十多岁的时候,他知道时间不多了,选定黄道吉日,把早已准备好几年的松树劈柴,在庵前的院中把劈柴淋上油脂围成小圈,自己端坐其中,胯下放包火药,闭目诵经到午时三刻,自己点燃引线,即熊熊大火,冲天成仙而去。
民国十七年戊辰﹙1928﹚,少林寺遭军阀石友三兵燹[xiǎn]后,少林弟子慧和尚不远千里逃奔半山庵,追溯慧云祖师开山脉源,相继碧云大师的慈念,苦心修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名声大振,成为一代宗师。慧和尚又名海和尚,能飞墙走壁,作揖开门,有循山法术,他的轻功和法术,上辈人耳闻目睹,至今还留下许多传奇的故事,他的本领和法术从不轻易展视。有一次,九龙庙高桥屋姓郑人家老得人﹙死个人﹚,请了慧和尚他们做道场,晚上做大法司跑道,又喊穿道,当跑道时,突然慧和尚不见,有人发现他飞到了栋梁上。还有次,那时正是第二次长沙会战的时候,大队日本鬼子从铁屎岭过长沙去,当时慧和尚带着陈称来戴家坪,眼看鬼子军队迎面过来,将逼近时,拉着陈称站在旁边的茶蔸背,慧和尚把衣袍遮挡陈称,用隐身法躲过鬼子。我们都知道戴家坪陈称是慧和尚的徒弟,陈称体胖高大,有人喊他“称地主”,六七十年代集体搞队,那时普遍没饭吃的苦日子,我父亲他们从陈称对门过程家源到街担力货,没早没夜,经常看到陈称不下田劳动和不去争工分,长年四季不做工,他有吃有用有穿,人家茴丝饭都吃不饱,而他家吃的是白米饭,茶油当汤,生活过得非常好,据说是半山庵慧和尚传了陈称一点法术,陈称不忘师恩,师父死后把他安葬在自己后山咀上,如今慧和尚的坟还在。
http://s6/mw690/006mZoaKzy79L7Pn0uF45&690
六十年代,我们大队还没做大路学校时,小学设在半山庵,王学成老师在那教过书。那时的半山庵成为双菜片的文化活动中心,至今半山庵的墙壁上还看到文化革命和农业学大寨时留下的标语。
半山慧云庵是千年古刹,历代高僧名尼在此修行参禅,有的脱俗成佛,有的善终圆寂,他﹙她﹚们在这方净土胜地上留下不少动听的神话和传奇的故事。然而年代久远,沧海桑田,定有许多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我真希望有志趣者再去探考。
﹙本图文属作者原创,未正式发表,仅供学者、朋友、老师,学术交流,未经允许同意,不得转载传播。﹚
http://s16/mw690/006mZoaKzy7m00xd1yD0f&690
http://s12/mw690/006mZoaKzy7m00zXY158b&690
http://s2/mw690/006mZoaKzy7m00BsR4B61&690
http://s2/mw690/006mZoaKzy7m00EykkFc1&690
http://s7/mw690/006mZoaKzy7m00FBTpk66&690
http://s1/mw690/006mZoaKzy7m00HDCEMf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