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的第一人称叙述
★★★★
徐佳宁
【摘要】鲁迅的小说当中有很多都是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来写的,我认为这种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我们对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认识,主要有两点:概念和意义,将会在本文当中论述;而另一方面是鲁迅先生第一人称表现出来的情感本文也会涉及。
【关键词】鲁迅小说
第一人称 论述
中国古典小说史明清以后才蓬勃发展的,采用的叙述方式都为第三人称,像《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之类。可是现代文学的创作都主张作家不应该只是作品的解说员和评判官,而是一个公正的见证人。而鲁迅,恰恰打破古典写作传统,他别出心裁地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因此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开辟了一条现代文学的路。
一、鲁迅第一人称当中“我”的概念:
小说的常识告诉我们,小说里面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要知道,作者写的不是日记,而是小说,而为了让小说达到应该有的效果,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以自己作为小说当中“我”的原型,然后再进行适当的修改来塑造小说当中的“我”。比如《社戏》、《祝福》、等。亦或者是作者刻意编造出来的一个人,并把那个人作为小说当中的“我”,比如《狂人日记》。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小说当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根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概念:“我”只是一篇小说当中的一个角色,某种程度上跟这篇小说当中的其他角色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真正区别在于“我”是小说的见证人,而且这种第一人称可以更容易地把读者带入文本,给读者带来一些更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第一人称视角在鲁迅小说中的不同表现
像《兔和猫》、《孔乙己》、《社戏》、《祝福》之中的“我”,有较多的叙述视角,比如《孔乙己》里面的“我”是一个十几岁的小伙计,《兔和猫》、《社戏》则用的是在鲁迅还是小孩子时的眼光,鲁迅之所以要采用这种视角,因为这是一个小孩子的眼光,小孩子的眼光纯洁、诚实,能看到一些大人看不到的东西,这些较大程度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认为的一小部分原因,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儿童在我们眼里,很天真,但是有时候却能引起大人们深深地思考,为什么?因为不管什么人,其内心深处始终都有一股返璞归真的暗流在涌动。【1】所以,儿童视角的采纳并不意味着对现实的远离,成人作者借助儿童的视角,实现了对成人设计界的拷问。《祝福》里面的我则已是成人,作者用成人视角我认为原因在于素材的限定,祥林嫂问了我一个世界上有没有鬼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文中起的作用相当重要,它控制住了祥林嫂的精神,面对这么一个问题,祥林嫂总该不会去问一个孩子吧?况且,鲁迅的成人视角也有闪光之处,我们从鲁迅成人的视角同样看到了祥林嫂没落的悲剧,对她的结局我们深有感触,因此这种叙述视角,正如李致所说,帮助了读者恢复对封建社会的价值文化体系戕害人性的鲜明感受
《狂人日记》,这也是另外一种叙述视角,作者为什么要刻意编造一个疯子作为作为“我”呢?我们都知道,写的并不是真的“我”,可是作者为何不写“他”,而要写成“我”?有以下原因:这是一篇极具象征性的文章,“我”在里面是一个疯子,这个疯子认为不管是大哥、邻居还是村里的人,都想要吃掉我,其实就是象征着封建社会笼罩下有的人被吞噬掉了。所以为了唤醒“铁屋里的人们”,作者就必须找到一个足够疯狂的人,才能起到唤醒“沉睡的人们”的效果。也许会有人问:除了那个疯子,“我”之外,不是还有一个“余”吗?那么这个余有什么作用?显然,那个疯子“我”才是整篇文章的真正主角,是作者想要摆出来的,而“余”在作品起到的作用只是解释说明,是这篇“不正常”的作品里恢复一点“正常”,还有,在我看来,这个狂人日记里面的“我”给旧社会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一方面是因为是叙述方式的新颖,当全社会周围都充斥着八股文、当一些知识分子苦苦探索现代文学道路的时候,《狂人日记》犹如一盏灯出现了。这个形式照亮了周围的黑暗;另一方面是“我”的新颖,我在里面可是一个疯子!一篇文章,如果做到了让读者内心波澜万丈甚至撼动了他们的思想,那么这就是一篇伟大的文章(当然,指的是能带给人们光明的文章),它之所以伟大,我个人认为这与新颖是脱不开身的,这就可以起到上述的那种效果,只有这样的一篇文章,才有希望唤醒国民灵魂,才会给整个中国带来新的希望。
作为一个成人视角的《伤逝》里面的“我”,是一个已接受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涓生,跟一个没有读过书但思想上愿意摆脱束缚的女人,子君,同居了。他们没有正式结婚,在当时的封建礼教下这种做法显然是违背“人伦”的。他们却冲破这种天网似的礼教,不顾一切的选择了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现实生活中被封建束缚着想要挣脱出来的人们,能起到这种效果的除了作者非常好的文笔之外,另一个原因恐怕就是作者把心理描写刻画地非常细腻了,而且这种细腻的心理描写用在第一人称非常适合,可以把读者带入文本世界,创造一个真实的意境,如果是第三人称刻画的心理描写的话,我们读者可能就只是旁观者,会给意境打折扣。另外,还有《在酒楼上》里面的“我
”似乎都是在倾听朋友的苦诉,而《孤独者》则多是用第一和第三人称相结合,但它们有一个共通性:“我”的朋友似乎是作者的影子,他们的志向、经历都与鲁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文中的那个“我”仿佛就是见证鲁迅经历的人。不过也有另外一个角度:“我
”的朋友志向、遭遇都相似,他们其实就是“我”的知己。旧社会里知识分子们的没落、苦闷,就通过读者对“我”(也就是对鲁迅)的了解以及对“我”的朋友的了解揭露了出来,实质上也表明了当时知识分子们的愁:国愁、家愁。
毫无疑问,运用这些不同视角的第一人称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鲁迅想借此披露旧社会的种种灰暗,唤醒“沉睡的人们”。他生活在新旧社会的交替期,那么这些灰暗在他一个已接受新思想的人的眼里感到异常尖锐,因此,他过一句话:“我很早就希望有中国的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
三、鲁迅小说第一人称的作用
鲁迅他在很多作品当中都有矛盾、纠结,运用第一人称视角叙事,能够更具体直观地展现这种矛盾和纠结,如:《伤逝》里面的“我”是一个已接受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但是和子君走在街上时,却畏惧别人讥笑、轻蔑的眼光;“我”觉得自己应该和子君分手,但是想到她的死就放弃了,可是到了后来竟然还是和子君分手了;《孤独者》中,“我”与魏是好朋友,但是当“我”得知他的死后并没有感到特别悲伤,甚至在文章结尾:“我的心地轻松起来”……
俄罗斯文学理论大师巴赫金在其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曾经提及过一个概念,我就在此摘录一个部分:他说一个作家,无论在现实生活还是小说中,不可能把一切都理得那么清楚,因为他的灵魂可能有多个状态,甚至可能是矛盾的,作者可能会借此抒发内心的纠结,但是这样不仅不会给文章造成紊乱,反而可以把自己表露地更深刻。我觉得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言语之间,行动之间以及言行之间,常常涂满矛盾的色彩,【2】例如,他一方面挺宽容很多伤害过他的青年,但一方面又对论敌进行毫不留情地批判;他有时对这个社会绝望,可是最后却重燃斗志,满腔热血地写着一篇一篇文章,启图拯救国民的灵魂;他认为文艺是苦的,却偏偏弃医从文,开创新文学……总之,他既爽朗又阴郁;既豁达又念仇;既果断又彷徨……时代的要求加上鲁迅的个人条件产生了他复杂的二重性格体系,其性格在各个侧面的种种矛盾推动下,整体思想上一步步接近了时代的制高点,最后成为了一名名族文化战士。鲁迅的性格不光是体现在所研究的第一人称当中了,已经渗透到许多地方去了:鲁迅性格影响了他的作品,作品也影响了读者,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即使做不成战士,也不会屈服在封建主义的脚下。
正如孔庆东先生所说的:圣象一旦熄灭了光环,得到的绝不是亵渎,而是真正由衷的敬仰和礼赞。站在我现在的角度来讲,也就是说我们中学生,对优秀的文学不应该只是崇拜,我们应该去研究、发掘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学会去解剖优秀的文学,不断模仿、思考、创新,不断提升文学的高度,到那时,你就会发现,我们不仅会迎来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还会对经典的优秀文学产生新的敬仰。
【参考文献】
【1】论文:《试析鲁迅作品的儿童视角》
陈凤兰
【2】书籍:《伟大的二重性格--我之鲁迅观》 孔庆东 参考第一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