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般说到盾甲大多数人想到的肯定是这个,
后面要讲的就是她的七大姑八大姨咯~他们都隶属于板蜥科Gerrhosauridae,而我们常说的苏丹盾甲,中文正式名其实叫“巨板蜥”。
因为后面有些没有中文正式名,而且很容易把名字弄混,为了方便阅读,我会给它们起“外号”代替,大家多多谅解。
当然了···板蜥科稀奇古怪的东西还真不少···随便拿一个出来都能震惊四座···
好了!那我们就进入正题吧
1.
一上来就没有汉语名字还真是让篇文章难以让人看下去···这家伙所在的属
先起个名字吧···既然是蓝色的脸,就叫窦尔敦吧
全属的两个成员都分布在马达加斯加西南的干燥灌木丛中,窦尔敦相对而言分布地区更局限一点~
窦尔敦的资料简直少得要命···他们是杂食性蜥蜴,昆虫、烂掉的水果都不放过
他们生过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这造型···就是为了铲土用的,他们在野外大多生活洞穴中,用大扁脸翻开土壤,把自己埋进去~
2.Zonosaurus maximus
这个就是···朋友圈里看到的“巨盾甲”了,虽然长得不怎么好看,但是体型确实是这一科当中数一数二的了,全长可以达到75厘米。就叫它大扁吧···
大扁是马达加斯加特有种,但他们属于我们更熟悉的一个属,Zonosaurus盾甲蜥属,这些家伙分布在马岛东南部海拔600m左右的地区。
他们生活在山地的潮湿森林中,常在河流和溪水边见到它们的身影,但是这些家伙根本不会游泳···他们大多在林地中打洞生活。
大扁虽然是杂食性蜥蜴,但其实它们主要以素食为主的,虽然长得丑,但是脑子相当够用。
其实雄性的红色还是非常抢眼的!
3.Zonosaurus laticaudatus
同样是盾甲蜥属的成员,英文俗称直译应该是“西部板蜥”,身体两侧有两个带子,但不是白的,是黄的···那就叫它黄带吧~
他们也是板蜥属中体型较大成员,体型可以达到70厘米左右,甚至丝毫不输大扁
黄带广泛分布在马达加斯加西部地区,从海拔20米到250米都有分布,可以说是板蜥科在马岛最常见的成员。
它们主要分布在干燥森林之中,也会混入农户家中或种植园里,捡食落在地上的果实,或捕食一些昆虫。
4.Zonosaurus
quadrilineatus
感天动地···终于出现一个明确拥有中文正式名的···四线盾甲蜥!为什么他有中文正式名?可能因为···它1867年就被发现了···
本种为马达加斯加西南部特有种。在图莱亚尔地区发现(低海拔),但是他具体分布的海拔高度目前还不确定···
他们进分布在马岛西南低海拔区的干燥森林与沙丘当中,不仅栖息地局限而且退化严重,种群数量也下降明显。
和他的盾甲蜥属表亲一样~他们大多时间也是躲在洞中,主要以植物的茎叶,小型昆虫为食。
对马岛西南地区的开垦是导致他们种群数量下降最直接的因素,但保护区的建立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们的数量。
5.
这家伙同样没有中文正式名,同样是盾甲蜥属的成员···那就叫表带吧···长得也挺像···
他们的资料同样很少···在马岛的中部地区、西南部都有分布,虽然看起来它们的分布范围很广阔···但实际上没有人没想象的那么常见。
它们主要生活在干燥地区,以昆虫为主食,也会使用水果。多分布在干燥森林和荆棘丛、灌木丛沙地当中。
6.Zonosaurus ornatus
感天动地···终于到了最后一种,我已经不想起什么名字了,英文直译,俗称直译...华丽板蜥
同样是马岛特有种···只分布在东部山区的高海拔地区···
他们多分布在山地草原和石楠地当中,也有观察它们更喜欢生活在潮湿的草丛当中,或是在森林边缘。
很遗憾的是···这些家伙的料真的太少了···不过想把他们的名字找出来真的是一件十分难的事情,楼长几乎翻遍了整个板蜥科,才将他们对号入座···
看这些东西花了几个晚上,腰都要断了....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