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图画字·象形字·指事字》

(2016-08-16 20:44:38)
标签:

健康

教育

历史

文化

杂谈

以下819日《英中时报》用

 

http://s3/mw690/006mMQKngy6YSSi9sCC62&690

《图画字·象形字·指事字》

 

我们知道“汉字”的“造字”和“用字”规律有“六书”之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为用字法。本文接着讨论《图画字·象形字·指事字》。

“汉字”开始如同其它“文字”一样,都是“文字起源于图画”,就如“幼童启蒙”也是从“画图画”开始。人们试图把自己“看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就成为“图画字”或者叫“图画文”。这是中国“文字起源于图画”,中国“历史和数学”起源于“结绳记事”。

以胜认为“人类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琴、棋、书、画”。

文字起源于“图画”,最终还是要回归于“图画”。实际上“琴、棋、书、画”全部都是“形而上”的“大学问”,是“哲学和艺术”,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之后创制的“精神文明”,属于“精神境界”的“无价之宝”;并且这些“大学问”没有国界,全世界“人类共享”。

我们知道“图画字”没有固定的形式,不同的人画的“图画文”不同,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所画的“图画文”也不同,而且“有形无音”。

“象形字”是从“图画文”发展而来,人们按照具体的事物的形状特征画出“字形”就成为最初的“象形字”;“象形字”与“图画文”的本质区别在于“字形”固定,有些“象形字”还“有形有音”,相当于“看图识字”并且能够读出“音”来,这些字就是后来的“形声字”。

例如最初的“人”、“日”、“月”、“山”、“水”、“门”等许多“象形字”都是人们通过观察大自然之后,按照一定的“形象”画出“字形”。

现存最早的甲骨文主要是用“形象”表达“意义”,就是“象形字”多;并且“指事字”在“象形字”的基础上也出现了;秦汉之后“形声字”就更多了。

对于许多比较抽象的事物,“象形字”无法加以表达,于是就采用“指事”符号,或者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另外增加“指事”符号来表示,于是产生了“指事字”。

例如用“一横画”表示“地平面”,在其上面画一“垂直线”就构成“丄”字;在其下面画一“垂直线”就构成“丅”字。“上、下、卡”是标准“指事字”,体现了“一分为三”:一是“上”(丄),二是“下”(丅),三是“不上不下”,“卡”在“中间”了。

再如“本、末”二字,就是在“木”字的“上、下”分别各加一横,表示所指的是树木的“根本”和“末梢”。

“刃”是在“刀”上加一点,表示所指为刀口。

“象形字”和“指事字”大多为独体字。随着文化发展,在“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基础上又产生出“合体字”即“会意字”和“形声字”。

2016-6-11日凌晨于伦敦) 2016---032 1000


—————————————————————————

王以胜教授,著名中医专家,来英行医15年,曾任职于英国同仁堂,并致力于倡导一分为三认识论。以指导中医理论及实践,善治内科、妇科、儿科及皮肤疾病。

河南焦作人。当过赤脚医生,当过兵,退伍到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1974年到山西省肿瘤医院进修;1976年在北京日坛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进修。1978年从肿瘤科考入河南中医学院读5年中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并任校学生会主席4年。组织同学编写出版《中医字典》。读大学时发表对《黄帝内经》研讨文章,引起学术界关注。1985年任焦作市中医院业务院长。1987年任中国援外医疗队主治中医师,在非洲赞比亚行医2年多。1992年任焦作中医药学校教学校长。主编出版发行《针灸推拿学》,《临床疾病心理学》等3部著作。1993年晋副主任中医师。1999年晋主任中医师、河南中医学院兼职教授,应邀公派赴伦敦北京同仁堂坐堂行医。

2008年退休后任世界中医药学会康复保健专业委员会筹委会顾问,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养生保健知识,倡导用一分为三看世界方法论研究中医药学。2010年又回伦敦北京同仁堂行医。现在英国退休后到康泰公司,继续为中医事业发挥余热。

 

 

王以胜教授行医地址:康泰中医药公司伦敦第11诊所,14 Charring Cross Road, London WC2H 0HR。在伦敦Leicester square地铁站下车后,向查林格中文图书馆方向,近图书馆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