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整理一下书架,偶然遇到了《围城》,这本书是五六年前去北京,没事到潘家园逛旧书市场掏到的,因为原来看过,买回来也就束之高阁了。
整理书架时正好把手头的书看完,没想再看什么,就顺手把《围城》拿来阅读。开始先没进去正文,而是看杨绛先生写的序,梳理一下钱钟书和《围城》梗概,毕竟三十多年没看过了,第一次读这本书还是大学的时候,那时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因此读过的书大都水过地皮湿,很多只记得一个书名,翻看《围城》都好像没读过似的。
“初听不懂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原来对《围城》内容理解的真不深刻,三十年后再看,谁的人生不是一地鸡毛,生活都是由鸡毛蒜皮的小事贯穿起来的,轰轰烈烈做大事的能有几人,不要说围城内外了,不在这个城就在那个城。
每个和睦的家庭必然有一方或者双方的妥协,现在为啥离婚率居高不下就是因为谁也不将就谁,都是方鸿渐和孙柔嘉,能熬过他们经历的这段时间的就是完美夫妻了。
家是个讲情的地方,不要在家里讲理,有时候理讲清楚了,情分没了。这算是再读《围城》的一点体会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