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化系列142——传统文化142

标签:
教育文化杂谈 |
第五章
1、《二十四孝》
百里负米
子路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孔子的一个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非常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他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就是我想去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再能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啮指痛心
曾参,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也是孔子的一个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经常到山里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用牙咬了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里疼,知道是母亲呼唤自己,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修养方法,著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芦衣顺母
闵损,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也是孔子的一个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和颜渊并称。他的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的时候因为寒冷打颤,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出来,父亲才知道他受到这种虐待,回家就要去休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依了他。继母也是悔恨知错,从此待他就如亲子。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