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文化系列127——传统文化127

(2022-04-01 07:14:53)
标签:

教育

文化

 第四章   深度解读

 

 “三从四德”

 

1

 “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制度下对女性的一种严酷社会约束,也是摧残人性的一直都是不合理的社会道德准则。

“三从”出自《礼记.丧服.子夏传》,就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字面上看,“从”有多重含义。比如听从、随从、服从、跟从等等。“从”的多重含义里能够让人感受出来,“三从”要求妇女遵父命,为妻贤,当母良,不管什么情况,都是不能自专自主,不能有自己的意志和思想,都得把自己的一切恭恭顺顺地依附男人,寄生在父亲、丈夫、儿子这些男人身上。四、文化系列127——传统文化127

四、文化系列127——传统文化127
四、文化系列127——传统文化127

下面先说一下“三从”。

“未嫁从父”

 就是说没有出嫁、住在家中的女儿,必须听从父亲教诲,“不违父命”。没有出嫁的女儿除了在父亲面前毕恭毕敬孝顺,父亲遇到危难也得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牺牲自己生命也是在所不辞。比如东汉曹娥为了去救落水父亲,自己淹死了,她就成了当时社会“从父”的经典事例。当然了,做女儿的能在父亲遇到危难时,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也是人性的一种美德。可是这种不讲理由的盲目“从父”,成了束缚女性的一个沉重枷锁。

“未嫁从父”,更是要求女儿在婚姻大事上听从“父母之命”, 主要听从父亲之命。哪怕父让她嫁个瞎子、嫁个瘸子,嫁个比自己大得多的男人做小,也得盲目服从,不得违背和抗议。这里只是一个比喻,差不多的父母不会让女儿这样嫁人。不过,让女儿这样嫁人的父母,古代社会也是屡见不鲜。

 “既嫁从夫”

就是要求出嫁以后的妇女,必须随从、服从、跟从丈夫。嫁到丈夫的家,不管丈夫是什么样子,就得在心里把丈夫看成“天”。“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违”,得一心一意地敬重丈夫、夫唱妇随。到了夫家以后,需要代替丈夫行孝,侍奉公婆的日常生活,为丈夫生儿育女,“相夫教子”,这些就是一生一世不可推逃的职责。

“既嫁从夫”还有一层重要意思,就是对丈夫忠诚不贰,一生保持自己的贞操。丈夫死了不能事二夫,哪怕年纪轻轻没有子嗣,也得孤苦伶仃地守一辈子活寡,不能嫁人去寻求另外的人生。比如春秋时期,息国国君的夫人息夫人,丈夫被楚国俘获,楚王逼她,她就以死相拒,成为史书表彰“从夫”的典范。

历代的统治者都是大张旗鼓地表彰贞节烈女,形成一套根深蒂固制度,无端造成一些妇女的自残生命,甚至有一些妇女在丈夫将死时,自己提前殉节陪葬,表示对丈夫的绝对忠诚。这样的“从”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从,而是灭绝人性的人性摧残。有的妇女年纪轻轻甚至不到成年,结婚一年半载丈夫死了,她们也得守着一个遗腹子孤苦伶仃地度过一辈子。就是没有遗腹子,也得凄凄惨惨戚戚地去过一辈子。一个人的七情六欲就是这样死死压制,一个人的幸福也是这样被无情剥夺。这样一种人性摧残也得成为妇女做人的准则。

 “夫死从子”

就是说如果夫君不幸撒手人寰,先己而去,这些妇人还得坚持自己本份,遵从和服从一家之长的儿子,什么事情都得儿子决定。这样的一种“从子”非常让人费解。按照社会公德,“尊母孝母”既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责任。母亲对儿子付出那么多,世界上公认最伟大的人是母亲,母亲应该拥有对儿子的这种权力。可是这种礼教,不可思议地规定“夫死从子”。为什么做了这样一个不可理喻的规定?制定这种规定的人觉得,对于死去丈夫的寡妇来说,“从子”就是“从夫”的一种延伸。丈夫死了,这些妇女就得压抑七情六欲守节不嫁,还得含辛茹苦地抚养儿子,无条件地遵从儿子,差不多的事情还得由儿子做主。比如春秋时鲁国一位寡妇,丈夫死了,她有九个儿子。年底她祭祀完毕,想回娘家看望一下,也得根据“夫死从子”这个礼规,一个一个地征求儿子同意。九个儿子同意,她又嘱咐九个儿媳妇看好门户,说是自己天黑回来。才能离家。结果回家时天还不黑,只能呆在门外等到天黑。这个事情被鲁国的一个大夫知道了,也是如获至宝了,大张旗鼓地表扬她的这种守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