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文化系列118——传统文化118

(2022-03-29 08:59:07)
标签:

教育

文化

  第四章   深度解读

“忠孝悌恕勇”

 

 

2

我们虽然不笼统赞同“愚忠”,也不能不问青红白地就把“愚忠”一棍子打死吧?比如说,汉代苏武牧羊19年,有人认为他特别“愚忠”。可他不去这样“愚忠”,又能怎么样呢?难道也去投降匈奴?投降了不更是身败名裂、满门抄斩、永无归乡之日的大悲大痛。一些人认为诸葛亮只要取代刘禅,就能完成统一大业,完全可以不必为对刘备的一个许愿,就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辅佐扶不起来的阿斗刘禅,对扶不起来的阿斗刘禅那样“愚忠”。诸葛亮这样做是不是“愚忠”?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三国时的曹操够是不愚吧?挟天子以令诸侯,仍有自身的局限,不是同样不敢称帝吗?

有人说宋代的岳飞是“愚忠”。如果不听昏庸的皇帝的瞎指挥,自己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按照自己意志不屈辱地从战场上退回来,不会遭到“莫须有”的杀害吧?起码不会留下那么多的遗憾。这种想法也是我们现在一种美好想法。如果当年岳飞不那样“愚忠”,一意孤行地按照意志行事,他的头上就不是戴着“莫须有”的罪名,肯定是戴上了“谋反”罪名,结果又能怎样?不还是要身败名裂吗?他就不再是什么“愚忠”,而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当时历史条件下,岳飞除了这样“愚忠”,别无选择。有人说皇帝混蛋透顶,跟着这种鸟皇帝有什么干头,完全可以自己去反,自己去打自己的天下。道理是这种道理理,可他反了,就能保证成功吗?历史上几百年才有一次改朝换代,也不是凭着一些个人力量轻易而举就能成功,有很多因素促成。不到一定火候,谁也不敢轻易去烧这把火。我们可以想一想,在那种情况下岳飞旗帜鲜明地去反,有几分成功的把握?一半的把握也没有。那个被人唾骂的奸臣秦桧就是想让他反,把谋反的罪名加到他身上,让他像后来的秦桧一样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他的人生,毫无疑问是个悲剧。这个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他的局限不仅是个人的局限,更是时代的局限。 “愚忠”的可悲在于他们可被利用的时候,那王就会利用他们,让他们成为阻碍社会进步或者是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下场就是更加可悲。很有一些人认为是秦桧是杀害的罪魁祸首,实际上杀害他的真正元凶是当时的皇帝赵构。如果没有一个混蛋透顶的皇帝,只凭秦桧不一定就把岳非杀害吧?杭州西湖在岳飞墓前跪了这么多年的,就是秦桧、王氏、万矣高、张俊四人,最该加上的就是赵构,赵构才是杀害岳飞的罪魁祸首。

四、文化系列118——传统文化118
四、文化系列118——传统文化118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需要把历史人物放入当时历史背景与条件下考量、评判,还这些历史人物的立体性和复杂性,不能简单武断,就把他们划入“愚忠”范畴。当然不能以现在人们的眼光苛责他们,甚至求全责备吧?

不过,话也说回来,真正的忠诚还是我国民族文化中最为耀眼的品质,需要人们不断发扬光大。尽管我国封建时代,国君和皇帝通常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千百年来,许多志士仁人信奉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把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对国君个人的盲从区分开来,在不同程度上摆脱了“愚忠”桎梏。就是皇权最厉害的明清两代,一些思想解放者也是从不同的角度贬斥和蔑视皇权。甚至是像黄宗羲那样,从根本上批判和否定了皇权。

四、文化系列118——传统文化118

自古以来,一些为官者保身立命的良策只有一条,就是“功成身退”,或者叫“急流勇退”。这也是历史上诸多贤达名士选择的路子。历史上著名的两个代表人物,一个张良,一个范蠡。

 

张良辅佐刘邦打天下不可谓不卖命,不可谓不出力,刘邦也是说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天下大势一定,刘邦当了皇帝。刘姓的一家人瓜分胜利果实,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食禄。张良婉言谢绝:“我人长的瘦小,吃的不多,陛下您赏给俺的留亭侯,就够俺吃了”。此后大多数时间称病不出。后来更是学道,不问政事。张良这一招棋走得绝妙,不但没被杀头,而且得了善终,赚了好名声。 如果他不是这样自知之明,恰到好处地“功成身退”,跟随刘邦打天下的那些人的悲惨遭遇,恐怕也是难以逃脱吧?

四、文化系列118——传统文化118

范蠡出身贫寒,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越王勾践一时被吴王子夫差打败,不得不到吴国为奴卧薪尝胆。范蠡在勾践穷途末路的时投奔越国,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吃得苦受的罪也是不言而喻。后来回到越国,还是赤胆忠心地帮助勾践,策划和组织“兴越灭吴”宏伟蓝图,“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成就了“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范蠡鼎力辅佐勾践20余年,苦身戮力成就了越王霸业,他也被尊为上将军。可是年逾花甲的他,却在越国上下举国欢庆时,发出了“只能与越王勾践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苍凉感叹,审时度势地舍弃了上将军的政治光环,拉上我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从此隐姓埋名地泛舟五湖。后来辗转到齐国变成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垦荒耕作,不几年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又是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一时名气很大,被齐王拜为相国。盛名之下他又是这样感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再次地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相印,散尽家财溜跑了。他跑到至陶,就是山东定陶西北一带,又去经商,不出几年又是积资巨富,自号陶朱公,成了我国后来儒商的祖师爷。

 

 四、文化系列118——传统文化118

四、文化系列118——传统文化118
四、文化系列118——传统文化118

范蠡就是这样 “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司马迁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说是“范蠡三迁皆有荣名。”他这样选择功成名就之际及时隐退,虽然不是封建社会倡导的“忠君”样板,也是看清了与君王可以“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皇权社会实质,激流勇退地保全了名声。和范蠡同朝为臣的文种,辅助越王终成霸业后,怎么都是不听范蠡劝告,恋栈滞留在越国当了宰相,也算权倾一时,不久就被勾践逼迫“奉旨自尽”。“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这是范蠡的座右铭,也是范蠡高明别人的可贵之处。

我国20世纪前期,也有一个轰动人物,就是大军阀张作霖。虽然人们对他有很多不同评价,不可怀疑也是一个有领导才能的人。举个例子说吧:有天,他突然把一位跟在身边八年兢兢业业的秘书长辞退了。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他这样说道:“我作为领导,希望别人给我提出不同意见。他作为秘书,八年中没有给我提出一条和我的见解不同的意见,我留他干什么?”由此可见,一些领导并非喜欢一味听话、顺从的下属,更是希望下属有胆有识,帮助他们分担更多责任。忠诚诚可贵,愚忠要不得。

还有陈布雷这个素有国民党“领袖文胆”、“总裁智囊”和“第一支笔”之称的人,为人忠诚可靠,从不介入派系纷争,清廉无私,深得蒋介石的信任。这么一位忠诚的人,最后突然服药自杀。为什么会突然服药自杀?还是因为他对蒋介石的 “愚忠”造成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