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自知之明
出自《老子》“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自知是能够知道自己、了解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里把人的自知称为“贵”,可见人是多么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称为“明”,又见自知也是人的智慧体现。为什么把人的自知之明称为“贵”?就是因为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是很多。如果就是多多益善,也就不“贵”了吧?人贵有自知之明,贵的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知道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能够了解自己,战胜自己,驾驭自己。只有这样,自己才会对自己明察秋毫,了如指掌,遇到事情审时度势,趋利避害。
齐威王的相国邹忌长得相貌堂堂,身高8尺,体格魁梧,非常漂亮。和他同住一城的徐公也是长得一表人才,就是人们公认的齐国一个美男子。一天早晨,邹忌起床后穿好衣服、戴好帽子走到镜子面前,端详全身装束和自己模样。也是觉得自己长得与众不同、高人一等,随口就问妻子说:“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来,谁更漂亮?”妻子走上去,一边帮他整理衣襟一边回答:“您长得漂亮,徐先生怎能跟您去比?”邹忌听了沾沾自喜,也是不大相信,徐公是大家公认的美男子,自己真比得人家漂亮吗?接着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呢?”妾连忙说:“大人您比徐先生漂亮多了,他哪能和大人您相比呢?”第二天一位客人来访,邹忌陪他聊天,一时想起昨天这个事情,顺便就问客人说:“您看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客人毫不犹豫地说:“徐先生比不上您,您比他漂亮多了。”邹忌这样的作了三次调查问话,都说他比徐公漂亮。
可是邹忌是个有头脑的人,还是有点自知之明,没有就此忘乎所欲,真的就觉得自己比徐公漂亮。过了一天,徐公到邹忌家里登门拜访。邹忌一眼被徐公的气宇轩昂、光彩照人形象打动。两人交谈时,邹忌时不时地打量徐公。自我感觉也是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了证实这一结论,他偷偷从镜子里看看自己,再调过头来瞧一瞧徐公,更是觉得自己长得不如徐公。到了晚上,他就躺在床上反复思考这件事。既然自己长得不如徐公漂亮,为什么妻、妾和客人都说自己比徐公漂亮。经过一阵苦思冥想,找到了问题的结论。他自言自语地这样说道:“这些人都是在恭维我!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我。我就是这样受到身边人的恭维赞扬,差点认不清真正的自己。”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在一片赞扬声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更是要有自知之明。
《太平广记》中也是记载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监察御史的文笔不怎么好,爱好写文章,人家一奉承他,他就会拿钱请客。夫人劝他说:你不擅长文笔,同事这样奉承你,一定是同事在拿你寻开心的。”他仔细想了想,感觉就是这么一回事,头脑清醒起来,以后不管别人怎么奉承,也是不肯出钱请客。
一个人想要了解自我,需要换个角度看看自己。能够客观审地视,跳出自我观照的自身审视自己。好比照镜子一样,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看到自身亮点,也要觉察自身瑕疵,千万不能孤芳自赏、妄自尊大。同时也要不断完善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一个人想要做到自知之明,也是比较难。差不多的人喜欢解剖别人不想解剖自己。“马列主义口朝外,镜子照人不照己”。比如“目不见睫”,说的是人的眼睛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看不见自己的睫毛。差不多的人喜爱听好话、奉承话,一些人一听到好话、奉承话就会信以为真,就会飘飘然。这种人很难自知之明,只能自知不明。自知不明的人这样容易昏昏然,瓢飘然,忘乎所以,怎么都是摆不正自己位置,找不准人生的支点,驾驭不好人生的命运之舟。
自知之明和自知不明只是一字之差,两种结果却是失之千里。

加载中…